上海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4-04-27 23:59刘旭辉陈怡君
上海农村经济 2024年3期
关键词:宜业宜居空间

■张 瑜 刘旭辉 陈怡君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又进一步对“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上海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进一步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上海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基础与成效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既是党中央在三农领域的重大政策创新,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指导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上海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聚焦“三园”工程,持续开展了“两个示范村”建设,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高位推动,上海乡村“宜居”建设取得了示范性成果。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历届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2018 年6 月以来,先后启动了5 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工作,截至2023 年底,已累计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112 个。各示范村高度重视系统谋划,探索集中居住路径,提升村民住房质量,示范功能和发展能级不断增强,串点成线、片区化发展的集群效应凸显。围绕“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的建设主线,高质量推进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成为“美丽家园”工程的重要载体和举措。截至2023 年底累计有309 个村被评定为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

二是创新驱动,上海乡村“宜业”建设形成了差异化格局。依托超大城市科创资源与高端产业的集聚优势,上海乡村特色产业体系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截至2023 年,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总资产为6878.5 亿元;围绕“绿色田园”工程建设主线,稳步推进绿色田园先行片区建设,截至2023 年底,共推进实施项目155 个,总投资额约49 亿元;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联农带农机制,引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联合发展,目前已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78 家,其中涉及到农业龙头企业38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13 家、家庭农场620 个,成员11078 人、辐射带动15226 户农户。

三是软硬兼施,上海乡村“和美”建设开启了共建新征程。 2021 年以来,上海市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实施,当前上海乡村“硬环境”正由干净整洁逐步向优化美化转变,村民满意度不断攀升。聚焦“幸福乐园”工程,深入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持续推进农村综合帮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强化区、镇、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数字化赋能,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区建设;扩大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应用,不断释放乡村社区自治活力,乡村“软实力”不断增强。

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要素体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政府关于“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相关要求,结合上海实际提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主要方向:从住房改善、生态提升、公共服务优化、空间完善等方面继续提升宜居性;从产业发展和职住融合等方面不断创造宜业环境;从社会和谐、文化丰厚、环境宜人等方面对和美建设查漏补缺。在此基础上,明确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要素体系。

一是宜居要素。在宜居要素上,住房改善要求首先满足基本的安全性能和面积需求;具备更好的硬件设施条件和外观形象;房屋内部的布局和设计更加符合居民的实际使用习惯;现代化的物业配套和公共卫生环境让居民生活更加舒适,提供更好的居住体验,提高居住使用者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生态提升要求正确认识乡村生态空间,将其作为提供生态产品或生态服务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为城乡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提供支撑。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既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的生态修复,又要统筹兼顾产业和生计,以生态资源撬动共富杠杆。公共服务优化的前提是当前上海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已有实质性进展。继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进一步提高乡村生活品质、挖掘乡村发展潜力的重点所在,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空间完善是着眼于村民的美好生活向往,立足乡村现有的建设实际,根据村民日常生活及行为习惯,统筹考虑生态环境设施、清洁能源设施、数字乡村设施等领域建设内容,提质生活居住空间、邻里交往空间、休闲娱乐空间、公共服务空间,增强村民生活幸福感。

二是宜业要素。在宜业要素上,产业发展要求着眼于乡村的稀缺性,以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优化生产空间,统筹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等发掘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资源,通过推动多种业态模式打造高质量乡村生产空间,形成同资源基础相适应、区位布局相协调的产业格局。职住融合是鉴于交通条件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乡村产业建设与城市产业发展诉求差异较大,尤其是村内和近村劳动力对职住平衡的需求明显。乡村产业布局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基础与社会经济条件,同市场空间及市场定位相契合,持续培优提升本地劳动力资源。

三是和美要素。在和美要素上,社会和谐要求乡村保持积极向上的文明风尚和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更加注重在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软件”上下功夫,乡风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农村移风易俗取得扎实进展、农民精神风貌全面提振、良好社会风尚蔚然成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同时弘扬乡村文明风尚更是与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治理密切关联。环境宜人要求全面提升乡村环境、突出乡土特征、文化特质、地域特点,保留乡风乡韵、乡景乡味,让村庄美起来、庭院靓起来,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基底,要求不断提升村庄风貌,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造就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三、上海进一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路径建议

“宜业”是“宜居”的基础工程,“宜居”是“宜业”的持续保障;“和”与“美”是“一体两面”,要求将精神文明内化于乡村发展的全过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各要素内涵环环相扣,是系统设计和整体谋划的建设单元,相关建设内容是整体谋划、全面推进的。

一是合理配置空间资源, 坚持长远规划与短期需求相结合。 一方面有效配置疏解上海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和部分特色核心功能,激活土地市场价值,不断修正完善乡村规划体系和非保留保护村的划定范围,健全城乡规划体系多规合一,分批次推进、保障和落实乡村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一方面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加强顶层设计和精细化指导,进一步明确并统一农民宅基地房屋修建的人口、面积、高度等方面的资格和操作标准;加大对农村困难农户的保障和救助,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户,采取自建房补贴、共建共有产权、提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多种方式,推进居住环境整体改善提升。

二是完善乡村社区功能,坚持传统生活与未来场景相结合

尊重乡村空间叠加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产权等多层次因素的多元社区化特征,重新审视传统乡村空间三生合一的复合型空间特色,区别于城市空间的多重功能分区,不提倡大规模、颠覆性的大建设,在已有空间现状内采用灵活的手段,赋予宅基地内居住建筑和集体公共空间以新的社区功能多样性内涵,逐步形成传统建设模式与现代化场景叠加的乡村未来社区趋势。通过将乡村社会、环境、人力、文化等资源进行挖掘与创造,创造具有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空间资产,并创造各种条件使乡村地方人群参与乡村设计实践过程,实现乡村社区的功能完善和可持续发展。

三是提升产业发展韧性, 坚持个性发展与集群打造相结合。 从减少经营风险入手,将降低经营成本、增加经营收益、提高生产者积极性作为政策创新的出发点,将各类风险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一方面从市场需求端出发,把握特色产业的产品形态、产业形态、文化形态和原料形态,抓好产业、服务创新发展,创建市场化的现代乡村特色“精品”产业,形成现代乡村特色“精品”产品、创新现代乡村特色“精品”服务;一方面从市场供应端出发,依托现代科技统筹资源,通过自身迭代建立更高层次合作关系,避免产业垄断与替代,充分发挥公共品牌、产业品牌、产品品牌的集群优势,鼓励实施“品牌+新集体经济+农民参与+产品设计+科研机构+新农人”的乡村企业创新培育。

四是深挖文化资源底数, 坚持外在塑形与内在铸魂相结合。 一方面在对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水利遗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等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普查与认定外,持续扩大文化价值的外延,对没有列入保护范围的家族家谱、乡村小说、神话故事、村史村志等资源,以及非物质形态的乡愁场域、农耕文明智慧、集体记忆图景、民俗活动等文化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建立逐级提升的管理制度与长效机制,全面保护并创新利用各类社会文化相关资源;一方面重构乡土社会秩序,打通乡土社会改革与现代乡村善治的连接点,推动文化体系和文明乡风回嵌乡土,发挥公序良俗的隐形效力,尊重传统乡村的社会形态和秩序机制,促进不同人群的全面融合,重构新型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实现新型乡村社会的重塑,促进礼俗秩序与法理规范协同共治。□

猜你喜欢
宜业宜居空间
关于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环湖强县的几点思考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浮山县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家园
宜居大化
宜居星球
加强大庆数字化城管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现代化城市
结合古城宣化实际 浅谈建设宜居宜业城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