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响“江海乡韵”品牌更高水平打造上海农副产品基地
——以江苏省启东市为例

2024-04-27 23:59黄云峰
上海农村经济 2024年3期
关键词:启东农副产品农产品

■黄云峰

江苏省启东市与上海仅一江之隔,沪启农业合作天然而又紧密。近年来,启东市围绕实施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牢固树立“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工作理念,大力发展面向长三角的现代都市农业,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着力培育四青作物、地产三宝、吕四海鲜等“江海乡韵”特色品牌,全力打造上海优质农副产品供应保障基地。目前,启东80%以上的农业企业对接上海,50%以上的农副产品供应上海,年销售额超25 亿元,成为上海名副其实的“菜篮子”“米袋子”“鱼池子”。

一、品牌特色和主要做法

(一)品牌特色

1.四青作物。启东把传统的收干蚕豆、干玉米、干毛豆改为收青,作为蔬菜鲜食之用,将种植面积较大的青蚕豆、青玉米、青毛豆和青豌豆等收青作物,通称为四青作物。目前,启东市四青作物生产覆盖全市14 个镇区,种植面积22 万亩左右,播种面积50万亩左右,总产量45 万吨以上,总产值达到20 亿元以上,占种植业总产值40%以上,产品畅销上海、武汉、北京、郑州和江浙地区等大中城市。2020 年以来,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四青作物)、江苏省首批绿色蔬菜产业特色县(四青作物)。

2.地产三宝。启东推进以启东香沙芋、双胞山药、富硒香芋为代表的“地产三宝”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王鲍镇、惠萍镇等为代表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和优势产业。目前,地产三宝种植面积已达到2.5 万亩,并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启东沙地山药在2017 年成功申报成为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王鲍镇庙桥村入选第七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3.特色水果。启东拥有省级名牌农产品“三水一高”优质梨,有藤稔、夏黑、美人指、阳光玫瑰等优质葡萄,汁多皮薄、口味甜适,已成为上海许多果品商的定销直供产品。具有代表性的惠萍镇果园村,种植果树品种20 多种,有丰水梨、杭青梨、新高梨、黄花梨、红桃、蟠桃、黄岩蜜桔、藤稔葡萄、美人指葡萄等,面积达3000 亩。

4.吕四海鲜。启东吕四渔港是中国六大中心渔港之一,每年海产品捕捞量占江苏省的1/3,目前已形成了初加工、精加工、真空包装、调味品、海洋保健品、海洋药物六大系列100 多个加工品种,先后有30 多个品种获省、部等优质产品和国家级博览会金、银奖产品称号。全市渔业年产量超35 万吨,渔业年产值近70 亿元。其中鲳鱼产量1.51 万吨,产值50000 万元;带鱼产量2.53 万吨,产值56000 万元;梭子蟹产量1.4 万吨,产值36000 万元;吕四小黄鱼产量1.1 万吨,产值40000 万元。

(二)主要做法

1.夯实现代农业基础,加快推进上海外延蔬菜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菜园子”与上海市民“菜篮子”对接优势,立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在设施投入、装备提升等方面加强指导,做好品牌营销,江苏嘉仕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5 个生产主体先后获评上海外延蔬菜生产基地、上海市外主供应蔬菜生产基地。5 个生产主体核心面积1788 亩,辐射面积3312 亩,年蔬菜总产量22700 吨,主要种植菠菜、甘蓝、大白菜、辣椒、冬瓜、芦笋、青菜、杭白菜、马兰、花菜、西瓜、西兰花等。目前,全市共有南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 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 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9 家,南通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0 家。

2.严把农副产品质量,更好满足上海市民食品安全需求。积极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二品一标二基地”。目前认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总数达46 个,面积12.25 万亩,获证绿色食品总数达101 个;建成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2个、面积1500 亩,认证有机农产品65 个;建成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39 个,总面积60.4 万亩;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 件,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 件、农产品集体商标1 件;开展“启东绿皮蚕豆”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2.36%。

3. 拓宽入沪销售渠道,不断提升启东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以上海市场为目标,建立多元化农副产品产销体系,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大力发展农产品直销点、连锁经营、网上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目前,启东在沪直营店共有20 多家,蔬菜年交易量达48000吨,直销店农产品品质优良,规格、包装及计量单位规范,深受上海市民的喜爱。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工程。2022 年,全市各类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到6.54 亿多元,其中线上销售额超100 万元的单位有6 家。

4. 搭建宣传推介平台,着力叫响启东农副产品区域品牌。持续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组织参加全国农交会、省农洽会、“苏韵乡情”系列推介以及江苏名特优农产品(上海)交易会等部省级特色农产品推介活动。2020 年以来,分别在上海浦东举办中国启东(上海)“四青作物”“吕四海鲜”品牌推介会,以大咖宣传、名厨大赛、现场品鉴等新颖形式提升了启东特色品牌在上海的形象定位。

二、存在问题

(一)农副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不高

目前,启东供沪的农副产品主要以新鲜蔬菜、时令水果、家禽养殖、海产品为主,大都为初级产品,精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而一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后反而不具优势:比如吕四海鲜闻名遐迩,海鲜最大的价值就是新鲜,精深加工后价值反而变低;又如本地种植的大豆、玉米均可直接用来鲜食,相对而言企业用于精深加工成本偏高,利润不高。

(二)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不强

目前,启东种植业区域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偏低,还不能满足上海外延蔬菜基地建设需要。2022年,启东农产品规上加工企业24 家,仅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86 家的27.9%,年营业收入19.3 亿元。只有四青作物等初加工企业能有效带动周边农户,其他农业企业因原料等问题,仅能为职工提供工作岗位,带动示范一般。

(三)品牌意识有待增强,品牌效应不明显

“吕四海鲜”“四青作物”“地产三宝”等是启东特色产品,沉淀着当地的自然和文化元素,在上海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还缺乏代表启东的公用品牌。大部分的农产品品牌小而散,生态畜禽产品品牌创建不足,蔬菜、“四青作物”、水产品及制品品牌在市场的知名度不高,品牌效应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四)农业项目招引不足,科技合作有待提高

由于农业企业税收低,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少,单位土地收益低,项目招商引资达不到相关要求,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虽有信息,但是真正落户不多。目前,启东农业科技主要与江苏农科院、江苏沿江地区科学研究所等本地科研院所合作较多,与上海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的对接还不够,利用上海农业科技领域前沿技术的创新应用还有较大空间。

(五)经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品质安全意识相对薄弱

目前,启东很大一部分种植大户来自外地承包商,往往采取传统种植模式,管理粗放,这些产品往往作为饲料的原材料,很难实现高产高效。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宣传力度相对不足,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法制培训教育相对薄弱,小散农户缺乏安全意识,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三、对策建议

(一)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

启东要以绿色、优质、特色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通过全产业链发展,实现一二三产高度融合。做大做强启东四青作物产业,延伸拓展产业链条,针对不同市场群体,实施产品分级,优化产品包装,完善冷链功能配套,推动四青作物加工提档升级;加快培育地产三宝等特色农产品,逐步扩大产业规模,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不断提升科技含量和品牌知名度,实现蔬菜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特色水果产业,强化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形成果园休闲、养生养老、风味美食等主题村,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品牌化、社区化、特色化;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持续打造吕四海鲜,促进紫菜、海蜇等海产品加工业向高端化迈进,培育精深加工标杆企业,加快建设吕四渔港水产品加工集聚区。

(二)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围绕建设上海外延蔬菜基地,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全面提升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立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注重产业集聚发展,高质量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全、投资强度大、示范带动强的一流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为抓手,加快组建产业化示范联合体,加大扶持引导力度,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延伸服务功能,拉长产业链,打响企业品牌,不断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利益共同体,实现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间的充分对接。

(三)加快区域品牌创建,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

推进农业品牌化,依托主导产业,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农场、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打造入沪农副产品金字招牌。积极创设启东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精心培植吕四海鲜、四青作物、启东地理标志农产品等系列产品品牌,建设“区域公用品牌+系列优质农产品+企业品牌目录”的品牌推广体系,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等工程,推进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突出品牌效应,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农场、专业合作社为引领,培育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深化与上海等地合作交流,巩固拓展启东农副产品营销渠道。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农产品推介会和展销会等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品牌宣传活动,持续提升启东农副产品在上海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

(四)强化农业招商引资,推动农业科技合作

坚持把上海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方向、主阵地,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主动承接上海产业梯度转移,着力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作用明显的上海规模农业项目。加快推进项目立项,缩短项目建设周期,全力以赴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千方百计让项目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加大与上海市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重点抓好近海养殖、良种培育推广、绿色有机食品研发、秸秆还田保护利用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推动一批“卡脖子”技术攻关,不断提升农业产业链。积极搭建平台,促成上海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在启东建立农业技术研究所及生产实验基地,创新推进上海首席专家指点、本地农技人员挂点、业务团队建点的农技推广,切实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五)加强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注重农产品品质安全管理

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抓手,着力培养一批专门从事农业生产,懂市场、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农人”。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投身农业,培养造就一批扎根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全面应用省农产品质量管理系统及移动追溯监管APP,积极开展以农产品生产、质量检测、入市销售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追溯,实现“带证明上网、带编码上线、带标识上市”,为“网格化+精准监管”提供大数据支撑。加强生产主体以投入品采购、农事操作、产品检测、采收包装上市等全程质量安全管理。□

猜你喜欢
启东农副产品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中江挂面:银丝飘香九百年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这边风景独好”——畅玩启东正当时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湟中弘大农副产品购销有限公司
启东:城乡联动 均衡发展
农副产品品牌建设的思考
启东有家爱心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