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晋璞 陆健东
农业科技创新是提升农业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上海亟需把握科技创新与改革“双轮驱动”,坚持外部引进与自力更生“双腿奔跑”,开创全新科技领域,助推产业持久兴旺,引领上海农业产业向价值链顶端攀升。
目前,上海市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以及绿色生态赋能等助推产业兴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注重创新链构建,基本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为助推产业兴旺奠定了重要基础。 上海市初步形成了以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为主体,国家级和省部级创新平台为重点,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进一步助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农村产业兴旺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二)着眼产业链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取得一定成效。 2022 年上海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80.13%,位居全国前列,并取得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发展的综合实力提升明显。“十三五”以来,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6 项以及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56 项。有191 项农业科技成果实现转化交易,累计交易金额达31334.8 万元。
(三)聚焦价值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助力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在推动上海都市农业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上海市的粮油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超过98%,农业生产水、土、气综合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实现了农业“双减”增效,并推动了农业产业的绿色低碳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调研与座谈发现,上海目前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仍然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欠缺,跨界融合与协同攻关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与不足。
(一)农业科技引领产业发展能力较弱,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创新主体未能适时地满足农业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需求,尤其在农业经营主体迫切需要的实用新型技术方面,成果较为匮乏。二是多数涉农企业没有合理地处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间的关系,过分依赖技术引进而忽视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三是企业的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就职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科技创新人才依旧比较缺乏。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待提高,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欠缺。通过实地调研和座谈发现,上海市农业科技成果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和农业科技需求的主体间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问题。目前,多数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从事科研活动时缺乏市场意识,农业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合作研究的比例不高,农业科技成果的适用性不强,导致科技成果转化不顺畅。
3.农业科技创新相对封闭,关键核心技术的跨界融合与协同攻关弱。 上海市部分专用设施种养品种、精细化调控设备等仍主要依赖进口。现阶段上海市涉农科研单位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孤岛现象”。涉农科技创新分散封闭,导致农业科技成果单点单线较多,围绕产业链系统集成研究较少。在面对种源农业、智慧农业和绿色生态农业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时,相关主体间缺乏系统分工和协同攻关,且涉农科研团队与企业的跨界融合较为欠缺。
针对目前上海市农业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兴旺面临的问题与不足,分别从技术逻辑、市场逻辑和治理逻辑的视角,探讨提升农业科技发展能力的路径。
(一)技术逻辑上,在农业科技新赛道上找准突破点与着力点。 围绕大赛道,攻关农业科技“小赛道”,减少对国外农业科技的路径依赖。一是种源农业方面。发展现代种业,做到突出优势、牢固基础、协同服务。发挥上海园艺、花卉和畜牧等优势特色产业和种质资源优势,重点面向全国市场提供具有上海特色的种源产品。立足上海在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在技术研发上下功夫,针对卡脖子技术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攻关。构建种源技术研发优势区,在软实力方面体现上海策源能力,实现以种源技术服务的方式为全国种源科研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支撑等。二是智慧农业方面。突出前端,做到实时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智慧服务。三是绿色农业方面。聚焦现代设施农业领域,以数字化转型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打通农艺、农技、农经的壁垒,培育绿色技术原创能力和跨学科交叉融合能力。
(二)市场逻辑上,在满足需求中解决卡点与痛点问题。 转换底层逻辑,着眼全过程创新、树立全链条观念,依靠科技开创全新产业态势。一是紧盯前沿技术成熟度,跑出“加速度”。动态掌握科技新赛道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在注重自主研发的同时,要适度地从外部引进、消化和吸收,关注农业科技创新产业的市场需求。政府与企业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共享前沿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信息,加快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业态发展。二是构建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增强“贡献度”。布局多层次、多学科、多区域联动的科创生态,以创新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避免技术领域的“拿来主义”。将数据应用平台、种源品种选育、绿色投入品技术等作为近期目标来打造热点工程,将种源技术服务、传感感知终端设备、绿色清洁生产服务等作为中期目标来打造亮点工程,将种源技术研发、智慧灌溉、绿色增值技术等作为长期目标来打造重点工程。三是注重产业集群化发展,提高“集聚度”,协同发展、重塑竞争力。关注农业科技赛道的上中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科研主体,构建全过程和全产业链的创新联合体;通过科研创新平台服务推动农创园孵化基地建设,引导联合体参与不同环节、不同技术的研发,形成错位竞争,避免资源要素浪费,提升上海整体竞争力。
(三)治理逻辑上,在强化支撑中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与机制。 以良好的创新生态和机制为全新科技、全新产业保驾护航。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引导错位发展。强化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部署,根据市级部门已明确的核心技术攻关内容,分解研究内容,发挥高校、研究机构、研发企业等各自优势,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对创新链开展分布式研究。二是注重科研风险控制,保护合法利益。控制科研风险,推动企业、金融资本等建立起科创共同体,政府建立专项资金引导科技创新,完善科技型头部企业进入农业科技研发领域的税收优惠政策,形成组合拳降低企业科研风险。保护主体合法利益,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侵权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障相关企业及主体的合法权益。三是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完善多层次创新人才生态。加大农业科研机构改革力度,探索建立现代农业科研制度,支持涉农高校与科研机构加强学科建设,提升高端农业人才培养能力;强化农业高等教育力量建设,推动以农业类学科见长的特色高校建设;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进一步加以完善,最大化发挥人才政策效益,避免人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