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2024-04-27 11:17张林玲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王戎精卫司马光

张林玲

入选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文言文都具有经典的意味,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承载着先贤的人生智慧,因而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文言文自身特点,从故事冲突、主题认知、文化常识等层面找寻开展思辨性阅读的有效抓手,引导学生感知文言文中蕴含的多种智慧,从中获取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一、抓住冲突对人物品质进行思辨

小学文言文课文中很多属于故事类文本,故事存在情节发展上的冲突,以体现故事中人物的特点与品质,这就是文本中值得思辨的抓手之一。如《精卫填海》是一篇节选的文言文神話故事,故事主要讲述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游泳溺亡后化身为精卫鸟,坚持从西山衔木石去填东海。其中,精卫鸟与东海比,精卫鸟所衔的木石与东海比,就带来了故事情节上的冲突,也是故事中值得思辨的内容。据此,笔者在《精卫填海》教学中,针对故事情节上的冲突,引导学生开展如下的思辨活动。

首先是精卫那样做是一种什么行为。笔者在学生基本掌握文言文故事内容后提出这一问题,让学生根据理解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精卫不自量力,有的学生认为精卫敢于斗争,形成了正反两方面的看法。对此,笔者充分肯定了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并顺势提出找出支持自己说法的理由,可以从文本中找,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在学生找到支持自己说法的理由后,笔者先让有共同观点的学生自主组合成小组,互相交流与补充支持自己说法的理由,并确定主辩人,然后正反双方自主组合进行辩论,最后汇报辩论的结果。经过上述思辨活动,学生认识到:课文写精卫与东海的斗争不是强调双方力量的对比,而是突出精卫敢于斗争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其次是在拓展中认识精卫的精神品质。学生通过上述思辨活动,看上去是达成了基本的理解与认识;但并没有让学生真正深刻地认识到精卫在衔木石填东海这一事件上的意义与价值。因此,笔者进一步拓展: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像精卫这样的人物还有不少,如夸父、共工、刑天、愚公等;随即出示上述人物的简要故事供学生阅读,之后提出问题:“这些故事中的神话人物与精卫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在明确这一问题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神话故事中有这么多看似很“笨”又被看成英雄的人物呢?学生经过讨论认识到:一方面这反映的是远古神话中人类仅仅凭借自身与自然对抗时普遍显得很渺小,大自然总是显得很强势;另一方面体现出人类在面对自然尤其是在自然灾害面前,从来都不退缩,才不断滋生出战胜灾害的决心和勇气,形成了锲而不舍的精神与品质,并凝聚在我们的民族魂魄中世代流传。

二、关注认知对主题思想进行思辨

小学文言文学习尽管处在起步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基本的学习方法,同时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这种对文本基本内容的了解,随着学生年级的递增相关要求也不断提升,主要体现在对文本主题思想的认识逐渐提升上。文言文中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语言学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就必然要关注文本的主题思想,并以自己的认知对文本的主题思想进行思考。

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讲述了王戎与同伴游玩时看见大路边的李子树上结了很多李子,同伴都抢着去摘,王戎没有去并解释说那是苦李,同伴一尝李子还真是苦的。读了这样的故事,学生一般会认为文本表达的是对王戎聪明和智慧的称赞;但是如果将王戎与司马光的聪明、智慧比较,再进行拓展阅读,学生就会在思辨中对王戎的行为有新的认知。教学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王戎聪明智慧的独特之处。学生回顾《司马光》中司马光的表现,理解司马光的聪明智慧体现在镇定和勇敢上:看到有人掉进大水缸中,小伙伴们都吓跑了,司马光留下来想办法;司马光尽管力气小,还是拿起石块把瓮砸破救出了落水的孩子。学生研读文本中王戎的表现:伙伴们争相去摘李子,王戎却在认真观察,表现出与伙伴不一样的气质;他不仅观察而且还认真思考——李子树长在路边,上面还有许多李子,好像没有被人摘过,肯定是有原因的,李子是大家喜欢吃的水果,这棵树上的李子没有人摘,只有一种原因那就是李子是苦的。尽管通过比较找出了王戎聪明智慧的不同之处,但这到底属于人物的什么品质,学生还是不明白。于是,笔者适时出示课文的出处《世说新语·雅量》,让学生思考,王戎的行为符合哪个词表达的内涵,学生很快明白与司马光的急中生智比,王戎的聪明和智慧体现在从容淡定和儒雅气度上。其次,拓展阅读王戎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王戎的“雅量”。笔者呈现同样出自《世说新语·雅量》中的《王戎观虎》,故事说的也是王戎七岁时的事,在与百姓一同观看断虎爪牙时,虎攀上栏杆发出震天动地的吼声,许多百姓都吓得跌倒了,王戎却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学生将两篇同样表达发生在王戎七岁时的故事进行比较,能够加深对王戎具有“雅量”这一个性品质的认知,由此对平常意义上的聪明、智慧类的主题有了深入的理解。

三、借助常识对文化价值进行思辨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除了语言的把握和主题的了解,教师还需要重视引导学生体会隐含在文本中的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当然,思维方式的体会需要建立在读懂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而体会的方法又体现在提出质疑、解决问题之中。学生阅读文言文故事,要敢于对传统的理解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积极进行探索。

如《囊萤夜读》是一则称赞车胤勤奋苦读的故事。教学时,笔者先以“读完这样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启发学生质疑,学生从文本内容出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多个问题,如车胤家贫为什么还能供他读书呢?车胤家贫,他每天晚上都摸黑做事吗?车胤捉回来的萤火虫真的能照明吗?在冬天夜里,车胤用什么照明呢?在这些质疑中,学生经历的是与古人进行对话,表达的则是自己对书、权威不尽信的学习理念。面对学生的质疑,笔者并不是要通过一一验证的方法寻求结果,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人对读书的一种不懈追求,即在孙康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谈古人刻苦读书的系列故事中,思考这些故事得以流传千百年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的深层原因。学生经过探究、思考与讨论,发现这些古人表达刻苦读书的故事实际上都是一种载体,需要传达读书人一直以来秉持的对知识的敬畏与崇尚之情,尤其是在读书条件困难的情况下,读书人从不畏困难到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把书读好;这就是多个记载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能够代代相传的原因。有了这样的深度思考,笔者再让学生想一想自己读书中遇到困难将如何克服,让古人读书故事在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总之,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文本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思辨性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品味经典,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王戎精卫司马光
神童王戎
精卫走到我梦中
神童王戎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我和精卫过一天
司马光砸缸之谜
精卫的烦恼
王戎识李
王戎识李
司马光砸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