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冬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作为一种对话活动是多元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需要先于学生开展多方对话,才能深入领悟课文的内涵,发现课文表达的秘妙,找准学生学习的重点与关键。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认真研读文本,挖掘课文中切合学生发展水平的育人元素,探索适合学生学习这些元素的路径,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握语文之妙。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资料、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与文本、作者对话,让学生理解文本中体现的时代内涵,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获得个性化理解。
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是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所写的事发生在1927年春天的北京,而且事关革命工作,这些都是学生觉得很陌生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围绕李大钊搜集资料,包括李大钊在党的领导与建设方面的崇高地位,还有李大钊牺牲前后的情形,以及李星华回忆父亲的情感。有了这些资料作基础,学生阅读课文,才能明白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共产党的领导者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他们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坚守革命岗位,努力保存党和革命的重要力量。不仅是他的女儿李星华永远铭记父亲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所有阅读课文的学生都会在心中种下敬仰革命先辈的种子。
有人把语文学习比作学生过桥去看风景,这里的风景就是文本丰富多彩的内涵,教师就成了连接学生与文本的桥梁。值得重视的是,学生过桥能够看到什么样的风景,或者学生会欣赏怎样的风景,不能由教师指指点点说了算,而是由学生的喜好与需求决定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后,不能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原原本本地推送到学生面前,而是要与自己、与学生展开对话:自己的解读哪些是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进行的;这些解读是不是学生学习时需要的,学生需要理解的是什么,学生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理解。经历这样的对话,教师才能发现一篇课文中哪些是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
如教学《爬山虎的脚》,这是一篇指导学生学习细致观察和连续观察的课文,一般情况下教师能够从课文描写爬山虎的“脚”(第3自然段)解读出细致观察的方法,从爬山虎怎样爬上墙(第4自然段)解读出连续观察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选择一种植物进行细致观察和连续观察,并用表格或卡片记录观察结果。但是,教师与学生对话后就会发现,学生在观察中会产生新的问题:人爬墙如果没有其他工具帮助,爬不了多高就会掉下来;爬山虎在爬墙的时候为什么不掉下来呢?这就说明学生在观察时还喜欢进行探究,想搞清楚爬山虎爬墙的秘密。对学生这样的学习需求,教师自然需要回应,即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揭示爬山虎爬墙的秘密:爬山虎很嫩的细丝在触墙以后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分泌出一种黏性的汁液,与墙黏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小圆块。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在文本中寻找细节开展对话,这种细节包括词语、标点符号的运用。在课文中,有些关键词语、特殊标点往往是打开文本的钥匙,教师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抓住这样的词语、标点进行咀嚼、品析,从中领悟文本表达上的灵动之美。
如教学《灰雀》,课文中列宁发现一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后,问小男孩有没有看见,小男孩的回答是“没……我没有看见”,句中的“没”后面的省略号就值得学生咀嚼。小男孩回答列宁的问题时,出现了“省略号”表示的迟疑,说明小男孩在回答时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想直接说“没有”但那是撒谎,所以迟疑了片刻,但最后还是说“我没看见”,显得不是那么干脆、肯定,說明另有隐情——小男孩实在是太喜欢灰雀啦!列宁虽然不知道背后真正的原因,但他已经窥破了小男孩的心思,因此选择耐心引导,而不是揭穿小男孩的谎言。这就是一个省略号在文本表达中承载的秘妙,破译了这一秘妙,文中表达的两个人物的心灵对话过程,就显得特别有意思。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从多种角度开展对话,而且需要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深入对话,让学生经历对话以探寻语文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