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代文献分析大陵穴的主治疾病及配伍规律

2024-04-26 07:30田欣源
光明中医 2024年7期
关键词:单穴厥阴病证

田欣源

大陵穴,别名“鬼心”“心主”,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原穴和输穴。大陵穴始见于《灵枢·本输》,“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穴具有宁心安神、和营通络、宽胸和胃的作用,临床运用时易于操作、危险性小、疗效显著,是临床常用腧穴。大陵穴相关的古籍条文以及腧穴配伍尚未有系统的整理归纳,腧穴的优势病种及配伍使用规律尚未明确。本研究整理新中国成立前大陵穴的文献,归纳总结其优势病种及与其他腧穴的配伍规律,为大陵穴的腧穴研究和临床运用提供参考[1]。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中华医典》[2]作为检索源,检索文献的时间排序参考《中国中医古籍总目》[3];以“大陵”“鬼心”“心主”为检索词。

1.2 纳入标准大陵单穴、配伍治疗各类病证,信息完整的医籍文献;治疗措施不限。

1.3 排除标准大陵穴辅助定位其他腧穴的条文;涉及大陵,但未行相关治疗或治疗无效的条文;重复条文仅保留所在医籍最早的1条。

1.4 数据规范化处理参考《腧穴名称与定位》[4]规范腧穴名称,如“鬼心”统一为“大陵”,“人中”统一为“水沟”,“绝骨”统一为“悬钟”等。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5]、《中医内科学》[6]、《中医外科学》[7]、《中医儿科学》[8]、《中医耳鼻咽喉科学》[9]、《中医眼科学》[10]等规范病证名称,如“翻胃”规范为“噎膈”,“久疟”规范为“疟疾”等;未能规范的病证按照医籍原文录入。

1.5 数据录入选定2人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条文,提取书名、章节、作者、原文、中医病证、配伍腧穴、腧穴归经、特定穴属性与操作术式等相关信息,利用Excel 2019建立大陵单穴、配伍主治病证、配伍腧穴以及配伍腧穴的归经与特定穴属性等数据库。大陵穴主治的单项条文常包括多项病证,以标点符号为标志进行划分,统计病证时对条文不重复计数。存疑条文由小组讨论或提交专家评估。

1.6 数据分析使用Excel 2019进行单穴主治病证,配伍主治病证,配伍腧穴的归经与特定穴属性进行频次分析。

2 结果

共纳入医籍36部,条文245条。

2.1 主治优势病证单穴主治病证共23种,合计频次为63次;配伍主治病证共56种,合计频次为209次。定义病证的平均频次为X,公式:X=病证总频次/总种类,将≥X的病证定义为优势病证[11]。单穴主治优势病证的频次≥2.74次,包括胸痹、心悸、狂证、呕吐、喘证、淋证、血证等12种。见表1。配伍主治优势病证的频次≥3.73次,包括胸痹、心悸、胁痛、黄疸、疟疾、呕吐、腹痛、噎膈、喘证、肺痈等20种。见表2。

表1 大陵穴单穴主治

表2 大陵穴配伍主治

2.2 高频配伍腧穴大陵穴的配伍腧穴共151穴,合计884次。定义穴位的平均频次Y,公式:Y=腧穴总频次/总个数。筛选频次≥5.85次的腧穴为高频腧穴,得到膻中、中脘、劳宫与神门等55穴。见表3。其中,频次≥20次的,可定义为大陵穴的超高频配穴,二穴合用为超高频穴组。

表3 大陵穴高频配伍腧穴

2.3 高频配伍腧穴归经分析经统计,高频腧穴归经涉及十二正经、任督二脉,经脉多选用阴经(368,55.34%),其中手厥阴心包经选用最频繁(99,14.89%);涉及腧穴种类最多的是任脉、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均为(6,16.36%),其次为手太阴肺经(5,9.09%)。见表4。

表4 大陵穴高频配伍腧穴归经

2.4 大陵穴高频配伍腧穴特定穴属性分析经统计,大陵穴的高频配伍腧穴中,特定穴使用了52个,占94.55%。特定穴总使用频次为910次,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3种特定穴分别为五输穴(399,43.85%)、交会穴(91,10.00%)、募穴(88,9.67%)。涉及腧穴个数最多的是五输穴(32个),其次为交会穴(7个)、募穴(6个)和原穴(6个)。见表5。

表5 大陵穴高频配伍腧穴特定穴属性

3 讨论

3.1 优势病证探析大陵穴的主治病证涉及内科、五官科、外科、妇科和儿科等,其单穴优势病证包括胸痹、肘挛、腋肿与心悸等内科病证及喉痹和风热赤眼等五官科病证,与手厥阴心包经经脉病候大致相符。主治疾病分述如下:大陵穴主治胸痹、心悸,因手厥阴心包经主脉所生病,同时大陵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原穴,“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心包络有代君受邪的作用,故大陵穴可治胸痹与心悸。《针灸神书》[12]中有“大陵能主心胸痛”“胸中疼痛大陵求”等记载。《千金翼方》[13]云:“大陵,主心中澹澹惊恐”。其次,手厥阴心包经“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手厥阴心包经循行“上抵腋下”“入肘中,下臂”,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同时,大陵穴为输穴,“输主体重节痛”,故大陵穴可治肘挛、腋肿等肘部腋部疾患。《备急千金要方》[14]中记载有“大陵主肘挛腋肿”。其三,大陵穴可治疗呕吐,血证之吐血,因手厥阴心包经经筋“散胸中,结于贲”,杨维杰[15]提出了“胃与心包相别通”,取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可治呕吐、胃痛等脾胃疾病。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记录有:“哕呕无度,针手厥阴大陵穴”[16]。同时,大陵穴治疗呕吐、吐血等疾病,不局限于仅使用针刺方式,亦可使用灸法,《千金翼方》[13]中记载有:“吐血呕逆,灸手心主五十壮,大陵是”。其四,大陵穴在治疗喉痹时,常使用泻法,未使用灸法。因喉痹与火热有关,而手厥阴经别“出循喉咙”,对清泻咽喉火热有很好的效果,故可治疗喉痹。在《普济方·针灸门》中记载有“治喉痹。口干身热。头痛短气。胸胁痛。穴大陵”[17]。同时,大陵穴清泻热邪效果极佳,可治疗热盛导致的风热赤眼和血淋证。《普济方·针灸门》记录了“治目赤。小便如血。穴大陵”[17]。最后,大陵穴为十三鬼穴之鬼心穴,对诸多脑系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特别对于狂证,具有极佳的疗效。《普济方·针灸门》有:“治喜笑不休。穴大陵”的记录[17]。

配伍主治的优势病证共20种,涵盖了除肘挛、腋肿外的单穴主治优势病证,同时新增了头痛、黄疸、疟疾等内科病证、耳鸣等五官科病证及疥疮等外科病证。通过配伍其他腧穴,将大陵穴的主治病证群拓展了外科领域。治疗头痛时,重视腧穴的原道作用与近治作用,在《备急千金要方》[14]中记载有“头维大陵主头痛如破,目痛如脱”,使用了头局部的头维穴以及肢体远端的大陵穴,远近取穴结合,治疗效果更佳。亦有多种特定穴之间的配伍,多种腧穴共同作用,互相促进,治疗头痛。《神应经》中记录有“身热头疼:攒竹、大陵、神门、合谷、鱼际、中渚、液门、少泽、委中、太白”,不仅使用了远近配穴,还选用了多经的五输穴[18]。在治疗黄疸时,常与中脘相配伍,中脘为胃之募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腑会。可调和中焦,更能通调六腑[19],梳理水道,使湿得排,黄疸乃去。《备急千金要方》曰:“中脘、大陵、主目黄振寒”“中脘、大陵、劳宫、三里、然谷、太谿。上八穴,皆主黄疸”。治疗疟疾则以泄热为主,在《古今医统大全》记录有“[疟疾]合谷、曲池、公孙(并刺)、大陵、内关(并宜灸)、大椎第一节(灸)、第三节、小指尖(男左女右灸)”[20],对于虚证久疟,则需要固护脾胃,《神灸经纶》云:“久疟:后溪、间使、百劳、中脘、脾俞、胃俞、少府、内关、足三里、曲池、陷谷(温疟)然谷、大陵”[21]。治疗外科疾病——疥疮时,以清热祛风为主,选取大陵配伍小肠经的后溪,三焦经的支沟,清泻外感热邪,见于《备急千金要方》载:“大陵、支沟、阳谷、后溪、主痂疥”。而在《神应经》中,则指出了治疗由于虫蚀导致的疥疮应祛风杀虫,清热疏肝,选取了行间、三阴交、百虫窠等[18]。

3.2 高频腧穴配伍探析经过数据分析,大陵穴重视配伍特定穴,大陵穴的高频配伍腧穴有55个,其中,特定穴的占比为99.45%。超高频穴组共筛选出9组,分别为大陵-中脘、大陵-膻中、大陵-劳宫、大陵-神门、大陵-足三里、大陵-支沟、大陵-合谷、大陵-间使和大陵-阳溪。9组超高频穴组均为特定穴,其中与五输穴配伍占比最高。各穴组主治分析如下:大陵-中脘,中脘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任脉、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可调和中焦,通利中焦气机,配伍大陵可治疗黄疸、胸痹、腹痛、喘证、噎膈等疾病。大陵-膻中,膻中为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可疏通气机,宽胸理气,化痰通脉,与大陵相配,可治疗胸痹、肺痈、咳嗽等疾病。大陵-劳宫,劳宫为心包经之荥穴,荥主身热,故配伍劳宫可治疗热证。劳宫为十三鬼穴之鬼窟,在治疗脑系疾病时有良好的效果[22]。二穴相配,治疗狂证、胸痹等疾病效果甚佳。大陵-神门,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原穴与腧穴,原穴主治脏腑病,二经原穴合用,治心系疾病最佳,常用于治疗胸痹、心悸等。大陵-足三里,取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之意,二穴相配伍,可内外同治,在治疗噎膈、呕吐等脾胃系疾病和胸痹、心悸等心系疾病的基础上,亦可治疗部分体表疾患,朱艺平等[23]选用大陵配伍足三里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陵-支沟,支沟为三焦经经穴,三焦经主气所生病,经主喘咳寒热,故二穴相配伍,可治疗胸痹、心悸、咳嗽、喘证等疾病。大陵-合谷,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二穴为异经原穴相配伍,可治疗各经络属的脏腑所生病。同时,合谷具有发汗解热、镇痛通腑的作用,故二穴配伍可治疗头痛、胸痹、风热赤眼等疾病。亦可治疗局部疾病,魏小丽[24]使用了大陵-合谷穴组治疗腕管综合征。大陵-间使,间使为手厥阴心包经经穴,同经两穴配伍,加强了对心包经病候的治疗作用,可治胸痹、呕吐等疾病。同时,二穴均位于腕关节附近,可发挥近治作用,郎翔等[25]使用大陵-间使穴组治疗腕管综合征。大陵-阳溪,阳溪为手阳明大肠经输穴,输主体重节痛,故二穴相配可治疗诸多局部痛证,宰风雷等[26]使用大陵-阳溪穴组治疗腕管综合征,刘书鹏等[27]使用大陵-阳溪穴组治疗中风后关节痉挛。

大陵穴为五输穴之一,又为原穴,治疗心系疾病、脾胃系疾病常单穴使用,发挥宽胸通痹,降逆和胃的作用。配伍主治的应用频次高于单穴主治,一方面,古代医籍中常描述关于大陵穴的病证取穴配伍情况,较少单独描述大陵穴的效用与主治;另一方面,古代医家重视多穴联用,多穴相配,发挥更好的效用。同时,现代研究表明腧穴之间并不是只有效果叠加作用,也存在拮抗作用[28-30],且临床治疗中,取穴的数目与治疗效果之间并不是完全正相关,因此,在临床进行腧穴配伍时,应谨慎思考各腧穴之间的效用叠加,以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前,大陵穴的优势病证以及主治特色。大陵穴以内科与五官科疾病为主治对象。在诸多疾病中,以治疗胸痹为核心,与临床相符合。通过整理大陵穴的医籍,分析腧穴的配伍数目及规律,得到了9组穴对及其优势病证,使腧穴古籍研究与临床应用更加密切。让大陵穴在临床中能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使古籍服务于现代临床。

猜你喜欢
单穴厥阴病证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电针“四关”穴及其相应单穴对PSD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神经BDNF、TrkB蛋白表达的影响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侯氏黑散在糖尿病相关病证中的应用
从“欲解时”论乌梅丸治厥阴病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浅论厥阴病之实质❋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单穴留苗数对晋谷21号茎秆机械强度和倒伏指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