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中医药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的组方用药规律*

2024-04-26 07:15罗之彦刘小虹
光明中医 2024年7期
关键词:新方桑白皮黄芩

罗之彦 刘小虹 江 勇

支气管扩张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临床上以长期慢性咳嗽、咳脓痰、咯血为特征,病情常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支气管扩张咯血是支气管扩张患者的一种常见就诊症状,据统计,57%~75%的患者在病程中会出现反复不愈的咯血,亦有部分患者仅有咯血症状[2]。一项研究表明,有咯血经历的支气管扩张患者出现急性加重的风险更高[3]。因此,积极干预患者的咯血症状对于改善其预后尤为关键。西医治疗常用的垂体后叶素、抗生素等药物不良反应严重,且复发率高,而介入、外科手术等治疗具有一定风险[4]。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的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临床证候,并且能够有效避免西药的不良反应。但中医用药灵活,药物之间的组合因医者临床经验而异,因此给后人总结、传承经验增加了一定难度。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的处方,对于探讨其用药规律及挖掘新处方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进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选择高级检索,检索词:“支气管扩张咯血”“中医”。检索项选“主题”并模糊检索词,文献检索时间为:2022年4月30日以前。

1.2 纳入标准①符合支气管扩张咯血的中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成人支气管扩张症诊治专家共识》[5],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咯血及肺痈的诊断依据[6,7];②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临床辨证论治支气管扩张咯血的相关文献;③含有中医药论治支气管扩张咯血的理论探讨、专家经验总结等文献。

1.3 排除标准①未完整介绍方药组成的文献;②文献中方药为胶囊、注射剂等剂型;③应用少数民族医药论治的文献。

1.4 中药名称规范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8],对处方中药名称进行统一规范。如丹皮、牡丹皮统一为牡丹皮,生地、生地黄统一为生地黄,制半夏统一为半夏,云苓统一为茯苓等。

1.5 数据库的建立将筛选出的处方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平台管理系统”中“方剂管理”模块进行录入,数据录入由专人执行,并由2人负责数据的审核。

1.6 数据分析选择“数据分析”模块中的“方剂分析”功能,进行药物使用频次统计、新方分析、组方规律等数据分析。

2 结果

本研究检索到相关文献记录共计4999条,经筛选后最终纳入121篇文献,涉及121首处方。

2.1 药物使用频次统计对121首处方中的168味药物进行“频次统计”,其中使用频次≥15的中药有27味,排名前5位的药物分别为黄芩(52)、甘草(48)、生地黄(47)、白及(47)、桑白皮(37)。见表1。

2.2 药物性味及归经统计

2.2.1 中药药性对用药频次≥15的常用中药进行分类,其中清热药的使用频率最高,为29.25%,其次为止血药(28.98%)、补虚药(21.70%)、化痰止咳药(17.92%)、泻下药(2.16%)。见图1。

图1 药物分类频率分布

2.2.2 四气四气分布中,寒性药使用最多,频率达62.67%,其次为平性药(21.70%)、温性药(12.53%)、凉性药(3.10%)。见图2。

图2 药物药性频率分布

2.2.3 五味五味分布中,苦味药使用最多,为32.21%,其次为甘味药(28.30%)、涩味药(16.31%)、辛味药(11.32%)、酸味药(3.10%)、咸味药(2.16%)。见图3。

图3 药物药味频率分布

2.2.4 归经频次归经分布中,归于肺经的药物最多,为24.19%,其次为肝经(18.64%)、心经(14.82%)、胃经(12.98%)、脾经(9.58),占全部药物归经的80.21%。见图4。

图4 药物归经频率分布

2.3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组方规律分析设置支持度个数为15,选择“用药模式”,得到常用药对22个,按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黄芩-桑白皮(28)、生地黄-甘草(25)、黄芩-白及(24)、甘草-白茅根(20)、青黛-海蛤壳(19)。见表5。设置置信度为0.6,选择“规则分析”,得到8条药物组合规则,置信度为“”两侧药物之间组合出现的概率。见表6。选择“网络展示”,得到各药物之间的网络图。见图5。

图5 关联规则网络图(支持度为16,置信度为0.6)

表5 支持度≥16的常用药对及组合

表6 使用频次≥16药物组合的关联规则(置信度≥0.6)

2.4 基于熵层次聚类法的组方规律分析

2.4.1 分析药对关联度选择“新方分析”,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2,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处方中两两药物之间的关联度。其中关联系数在0.01以上的药对共425个,关联系数在0.02以上的药对共75个,关联系数在0.03以上的药对共6个。

2.4.2 核心组合分析在2.4.1的基础上,根据复杂系统熵聚类,演化出3味药的核心组合共54个。4味药的核心组合共11个。对4味药的核心组合进行展示。见表7。

表7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药物核心组合(4味药)

2.4.3 新处方分析选择“提取组合”,得到16个新方聚类的药物组合。见表8。进一步聚类得到新处方16个。见表9。网络图见图6。

图6 新方药物网络展示

表8 新方聚类的药物组合

表9 基于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组合

3 讨论

支气管扩张咯血在中医学并无明确的中医病名,根据支气管扩张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咳嗽、肺痈”范畴,合并咯血时,可属“血证、咯血”范畴[9]。历代医家对支气管扩张咯血的中医辨治论点各有不同,本研究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挖掘其组方用药规律,与有关医家论点、研究成果相互印证,并提取出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的新处方,为临床提供参考。

通过对121首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的处方进行分析,得出中医药治疗此病多用清热药、止血药和补虚药,性味多苦寒,药物归经统计可见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药物归于肺、肝、心、胃四脏较多。一般认为,此病内因机体痰热素盛,或痰湿蕴而化热,复感外邪,多为风热之邪或风寒化热合而为病,肺气失于宣降,痰热壅肺,损伤肺络,迫血妄行而发为此病[10]。“痰”“热”乃此病关键的病理因素。故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时多选用黄芩、生地黄、白及、栀子、茜草、侧柏叶等苦寒清热之品及化痰止咳药物。有学者认为脾虚、肺阴亏虚为此病发病的重要原因[11,12],因久病必虚,肺之阴津耗伤,肺失清肃可致咳嗽、咯血;病久累及脾胃,脾胃功能失调,饮食内积,痰浊内生,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痰浊循经上犯于肺,久蕴化热,壅塞肺气,亦可损伤肺络,迫血妄行而咯血。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支气管扩张咯血的病理性质,治疗常用健脾益气、滋养肺阴等补虚药。冯高华[13]运用泻肝清金、凉血和络法治疗此病获得较好的疗效。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入颃颡,肝经之别支由下而上贯膈注肺。肺气郁积化水,木火偏旺,金不制木,木反侮金,气火上逆,灼伤肺络而咯血。《血证论》中谓:“此证多系痰挟瘀血,碍气为病,若无瘀血,何致气道如此阻塞,以致咳逆倚息,而不得卧哉”,在此病的论治过程中,“瘀”贯穿始终,强调瘀血在此病整个疾病过程中的重要性,且心主血脉,肺主治节,朝百脉,心肺功能受损,气血运行失度而咯血,故此病患者后期合并肺心病时临床上可见唇甲紫绀、舌苔瘀斑等瘀血的表现。

药物频次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常用药物中,频次≥15的药物共27味。27味药物中,黄芩、栀子、桑白皮、麦冬、甘草是清金化痰汤的主要药物组成,是临床治疗痰热壅肺之咯血的常用方。《济生方·吐衄》中言:“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认为火热为此病之关键。百合、生地黄、当归、白芍、麦冬、甘草是百合固金汤的主要药物组成,具有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是临床治疗肺肾阴亏,虚火上炎之咯血证的基础方。魏瑜[14]认为火热、阴虚为此病发病的重要因素,火热为标为实,阴虚为本为虚。青黛、蛤壳是黛蛤散的药物组成,具有清肝泻肺、祛痰安络的功用,适用于木火刑金、肝火犯肺的咯血证。张丽婷等[2]从“瘀”论治此病,强调治疗此病时不宜见血止血,应活用如三七、茜草、当归、白及等活血化瘀药物。综上可得出支气管扩张咯血的病理因素为“瘀、痰、热、火”。

进一步分析药物组合模式,设置支持度为16,得到22个药对,涉及14味中药。常用药对的统计分析对临床组方思路有一定指导意义,结果显示黄芩-桑白皮药对出现的频率最高。药物组合关联规则结果显示置信度前4位的依次为海蛤壳→青黛、桔梗→甘草、桑白皮→黄芩、牡丹皮→生地黄。结合以上结果可认为,黄芩-桑白皮、青黛-海蛤壳为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的核心药物组合。黄芩、桑白皮为清金化痰汤的主药,黄芩性寒味苦,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桑白皮性寒味甘,泻肺平喘,肃肺降气。两者合用,共奏清热化痰、止血止咳之功,遂热去痰去,津气通调,咯血咳痰自愈。《医碥·咳嗽血》言:“火刑金而肺叶干皱则痒,痒则咳,此不必多痰,故名干咳,咳多则肺络伤,而血出矣”,认为此病的核心病因病机为肺热及肝火,故治疗应清肺泻肝、止咳化痰。青黛味咸苦性寒,具清热解毒凉血之功,最善泻肝经之郁火,又可消膈上之热痰;海蛤壳味苦咸性平,能清肺热,化稠痰。二药合用,一清一泻,清肝泻肺,化痰止咳,凉血止血。结合以上结果体现了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以清热、泻火、化痰、祛瘀、止血为大法,兼以益气健脾,滋养肺阴,以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为治则。

应用熵层次聚类算法分析药物之间的关联度,并得到16个新型处方。新方1由茯苓、党参、白术、陈皮、桂枝组成,主补气理气,健脾益胃;新方2由白茅根、侧柏叶、龙骨、浙贝母组成,主凉血止血,清热止咳;新方3由连翘、金荞麦、苍术、厚朴组成,主清热解毒,理气燥湿;新方4由连翘、前胡、紫苏梗、蒲公英组成,主清热解毒,理气化痰;新方5由麦冬、五味子、人参、熟地黄、玄参、百合组成,主滋阴补肾,清热润肺;新方6由党参、法半夏、枸杞子、蜂蜜组成,主益气润肺,清热止咳,主益气化痰,滋阴润肺;新方7由党参、黄芩、五味子、海蛤壳、桑白皮组成,主益气润肺,清热止咳;新方8由青黛、海蛤壳、平贝母、栀子、瓜蒌子组成,由黛蛤散合咳血方加减而来,主治肝火犯肺证之咯血;新方9由旋覆花、降香、紫苏子、郁金组成,为新绛旋覆花汤化裁,出自《吴鞠通医案》,用于治疗肝郁胁痛吐血之证;新方10由冬瓜子、薏苡仁、芦根、石膏组成,为千金苇茎汤加减而来,主清肺泻热,逐瘀排痈;新方11由白及、百部、款冬花、当归、藕节组成,主收敛止血,润肺止咳;新方12由桑叶、枇杷叶、石膏、黑芝麻组成,由清燥救肺汤化裁,主清燥润肺,止咳止血,主治肺燥咯血证;新方13由三七、桔梗、浙贝母、赭石、龙骨、丝瓜络组成,主平肝潜阳,活血止血;新方14由知母、南沙参、北沙参、蒲黄、仙鹤草组成,主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新方15由海浮石、诃子、车前草、木通组成,为咳血方加减而成,主清热化痰,敛肺止血,主治肺热咯血证;新方16由柴胡、桃仁、赤芍、川芎、红花组成,主清热化痰,活血通络。

本研究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整理了近年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的方剂共121首,对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分析挖掘,运用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到药物核心组合模式,并得到16首新处方。为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的临床治疗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但新方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尚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新方桑白皮黄芩
黄芩配伍桑白皮的镇痛抗炎作用研究
蜜桑白皮的体内降脂作用研究
黄芩的高产栽培技术
张永新:种植黄芩迷上了“茶”
黄芩使用有讲究
“内外兼修”的桑白皮
基于焦树德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辨证分型的用药规律探讨
黄芩苷脉冲片的制备
创制新方80首 治疗顽癣新突破
“新方”治“旧病”,让老年人摆脱难愈性创面病痛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