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驱动视角下出版业知识服务变革分析

2024-04-26 07:02郭剑
中国数字出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案例分析

郭剑

摘 要 出版业承载着人类文明积累与传递的重要责任,具备知识服务的属性。进入数字化时代,出版业知识服务的属性更加凸显。对出版业知识服务相关工作和问题开展专项推动,迫在眉睫。2023年12月1日上午,中国音数协知识服务工委2023年年会暨出版业知识服务创新发展论坛在京举办。掀起了业界和学界对“出版业知识服务”新一轮的关注热潮。基于此,《中国数字出版》专访了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兼知识服务工委主任委员张立,将其独到的见解整理成文,供业界参考。

关键词 出版业知识服务;案例分析;人物专访

出版业是全球古老的行业之一,承载着人类文明积累与传递的重要责任,具备知识服务的属性。进入数字化时代,出版业知识服务的属性更加凸显——出版企业通过对知识资源的数字化、数据化、体系化开发,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知识需求。2023年12月1日上午,中国音数协知识服务工委2023年年会暨出版业知识服务创新发展论坛在京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山东大学联合主办,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知识服务与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工作委员会、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论坛以“推动融合发展,深耕知识服务”为主题,围绕新时代数字文明、出版业知识服务模式、深度融合发展路径、AIGC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大数据与数字版权等相关议题展开探讨,掀起了业界和学界对“出版业知识服务”新一轮的关注

热潮。

借此机会,《中国数字出版》专访了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兼知识服务工委主任委员张立。早在2007年,张立老师就参与组织了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工程的论证。因此,我们将其独到的见解整理成文,供业界参考。

1 中外知识服务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问:请您谈谈中外知识服务概念的起源与发展及相关应用上的异同。

答:从我们掌握的资料看,国内国外在“知识服务”发展路径上,还是有较大的差异。

(1)我国“知识服务”发展路径

根据现有文献来看,国内“知识服务”概念源于20世纪90年代,但真正具有应用价值的提法则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医疗领域。当时有学者提出医学应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知识服务,还有学者甚至明确提出康复治疗的知识服务模式。随后,国内的企业营销领域也掀起了知识服务的讨论。图情界则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讨论知识经济与图书馆的知识服务问题,同时有“知识服务是文献服务的深化”等提法。21世纪初,更有人提出“将图书情报工作核心能力定位于知识服务”。此后,图情领域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大量关于知识服务概念的研究,总体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条研究路径,一是基于技术发展的知识服务概念演变,二是基于某个研究视角的知识服务概念辨析。

(2)国外“知识服务”发展路径

如果将“知识服务”直译为“knowledge service”,以此为关键词检索的话,我们发现,国外学者对knowledge service本身关注有限,他们更关注知识在不同服务行业的应用,如knowledge management、knowledge-focused management、knowledge-centered service等,此外还有knowledge economy、knowledge industries等。在知识服务的应用和实践上,国外更多地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知识服务项目,如Knowledge Project、Public Knowledge Project、Open Knowledge Foundation、Africa Knowledge Project、Visible Knowledge Project等。

2004年5月,Rufus Pollock在英国剑桥成立了开放知识基金会(Open Knowledge Foundation,OKF),该基金会是全球性的非营利性网络,主要面向技术性项目免费推广和共享包括内容和数据的信息。2009年,乔治敦大学的Center for New Designs in Learning and Scholarship(CNDLS)提出了可视化知识项目(Visible Knowledge Project,VKP),旨在通过关注技术增强环境中的学生学习和教师发展提高大学教学质量。

2 技术驱动视角下出版业知识服务的本质属性

问:作为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兼知識服务工委主任委员,站在您的角度,如何看待传统出版与知识服务的关系?

答:关于这个问题,有必要回顾一下我撰写的第一个《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的主报告。在这篇主报告里,我曾尝试给数字出版的概念下了个定义,由于这个定义比较宽泛,后来引来了无数讨论,我也因此接受过很多采访。我不重复这个定义,但想复述一下当时对定义的解释。我的解释是:广义上说,只要是用二进制这种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何一个环节进行的操作,都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它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我当时还特别强调:“实际上,在今天纯粹意义上的传统出版已不复存在,即使纸介质出版,其出版流程也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应用。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将不再有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划分了。数字出版就是未来出版业的全部,也是未来出版业的方向。”

虽然一晃将近20年过去了,但当初提出的想法我至今未变。今天看来,当时的判断也没有错。也就是说,数字出版不是消灭纸质出版,而是包括了纸质出版。纸质出版实际上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因为整个出版流程早已数字化了,纸质出版物只是数字出版过程中的一个终端阅读介质而已。数字出版本质上是产业模式的变革、生产流程的再造、产业链的重塑,而非简单的阅读介质的革命。与其说新的模式取代了传统模式,不如说新的模式兼容了传统模式。

在上述基础上,我们才能说清楚知识服务与传统出版的关系。也就是说,至少从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发展模式看,专业出版社向知识服务转型,更多的是增量的转变。

对数字出版虽然不能进行严格的分类分界,但从未来趋势看:学术类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方向会是知识服务,大众类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方向会是数字内容产业。因此,在《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之后,我们分别又策划出版了《出版业知识服务转型之路》和《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市场格局与投资观察》系列年度报告。

问:您如何看待出版业的知识服务属性或

本质?

答:2014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重点支持部分专业出版企业按服务领域划分、联合开展专业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探索。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要建立国家知识服务平台与知识资源服务中心。同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发出《关于开展专业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委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负责具体的组织工作。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于2015年3月—2018年3月,先后分3批共遴选128家出版机构和技术提供商参与知识资源服务模式试点工作。这应该是我国专业出版社在政府指导下,较大规模地开展知识服务转型的试点工作。值得强调的是,试点工作结束以后,我们对知识服务模式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研究成果分别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当国外学术界看到我们的论文后,多方与我们联系,希望了解我国出版界知识服务模式转型的工作。说明他们对此也格外

关注。

2019年,我在为《出版业知识服务转型之路》一书撰写的后记中明确表示:今天我们所说的“知识服务”,是基于AI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的集内容创作、生产、传播,甚至应用于一体的知识内容的全新服务模式。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纸质出版模式,也不同于早期的媒体搬家式的数字出版模式,甚至不强调非要以“出版物”这种有形的、封装型的知识产品为单元提供服务。正是因为技术发展到了今天这种程度,知识内容才可能抛开“出版物”这种特有的形式直接提供服务。这种服务既包括阅读服务,也包括直接的应用服务。即使是阅读服务,也不再是以单纯的“出版物”这种形式提供,它至少也是以文献、数据资源库甚至知识库检索的形式提供。当然,还有一种更前沿的方式,就是知识内容的直接服务。这里的“服務”不是指“阅读”,不然我们就无法理解机器人写作、机器人诊疗、机器人导航了——导航的后台具有全套实时更新的地理信息数据,但它不是地图册的出版。过去,出版业提供知识产品——书籍,人从知识产品(书籍)中学到了知识,人变成了服务的主体。但今后的知识服务至少有一部分可能真的不需要人来完成了,机器可能在很多领域跃升为服务的主体。看看今天AI所具有的超常能力,就不难理解了。

关于这个问题我还想补充说一点:以往的技术革命,仅限于技术创新本身,其结果往往是创造发明出新型的技术工具。这些工具可以为内容服务,但它们本身并不拥有内容。而这次AI革命不同,AI不仅仅是工具,更不仅仅像印刷机的发明、激光照排机的发明、通信卫星的发明一样,是为内容生产和传播服务的。AI本身就拥有内容,或者说AI是内容与工具的合一,离开内容的AI是不存在的。人工智能的“智能”,指的是思维的功能。尽管今天的AI还不具有思想,还达不到人脑的水平,但从它被研发的那一刻起,就在尽可能地模仿人类的大脑。我想提醒传统出版单位的是,千万不要低估AI的能力及发展的速度,也千万不要认为它仅仅是为我们出版业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服务的。“生成”只要再往前迈一步,就可能成为“创作”。如果连创作都代劳了,那出版过程呢?阅读方式呢?所以基于AI技术的知识服务转型,是我们专业出版单位应该格外重视的

趋势。

3 数字出版助力出版业知识服务的底层逻辑和现实困境

问:数字出版助力出版业知识服务的底层逻辑为何?现阶段出版业进一步升级知识服务的真正困境为何?

答: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业转型的大方向,而知识服务仅是数字出版转型的最新阶段。如果将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划分为若干阶段的话,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经历过电子出版、网络出版、多媒体出版、大数据出版、融合出版等各个阶段,当然,我们还可以从空间范围上进行界定,即知识服务不会是出版业转型的全部,它仅是专业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的方向之一。

关于现阶段出版业进一步升级知识服务的真正困境,借用流行的一句话是:人挣不到认知以外的钱。以此比喻,我们也可以说一个传统企业,不可能转型到认知以外的领域或方向上去。这不是说,传统出版单位知识服务转型不能成功,而是说知识服务转型成功的前提是企业家或其管理者有前瞻的认识和对未来的预判。

此外,我们现有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过于老旧,也过于死板,缺乏适应新技术和新模式的灵活性,完全不利于新型人才的引进和风险资金的引入,因此也完全不利于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探索。我们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例。作为一个教培机构,在政策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其管理者大胆转型到直播带货农产品上,进而转型到文旅上,从而将一个普通员工晋升为高级合伙人的位置。这在传统的国有出版单位,是绝对不可能的。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当年承担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时,原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领导特地要求要成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工程研发中心,要走市场招聘路线。正是这一政策才使团队率先完成了工程的研发任务。所以我认为,体制机制不变,传统出版单位知识服务转型一定会困难重重。

我还想补充一点。早在2014年,中央在《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强化互联网思维,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还特别提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其中的经营、管理显然包含体制机制层面的内容。同时,《意见》还提到了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什么叫“新型主流媒体”?显然它与传统媒体是有区别的。

在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进一步提出要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把更多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项目资金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做大做强網络平台,占领新兴传播阵地。同时特别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这里又特别提出体制机制的融合,并再次强调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与2014版《意见》相比,2020版《意见》中仅标题就增加了两个副词:一个是在“推进(推动)”前加了“加快”一词,另一个是在“融合”前加了“深度”一词。两个词含义明确,彰显中央在融合发展上的紧迫感和程度感。

基于此,中共中央宣传部2022年印发的《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围绕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激励、发挥企业人才建设主体作用,建强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要不断完善政策扶持机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逐级抓好贯彻落实,健全出版融合发展保障体系。这里也提到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4 传统出版机构知识服务产品案例分析

问:《出版业知识服务技术应用研究报告》征集的16个知识服务产品案例,哪一个或哪些是您认为值得持续关注的?理由为何?

答: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临床知识库比较突出。这里我想跟他们开发的“人卫助手”系列一起来说。“人卫助手”系列是基于移动平台整合出版物的内容,向医务人员、医学院学生或关心自身健康的普通大众,提供专业的医学知识服务,很受欢迎。在我们几次的采样测评中,“人卫助手”系列都表现突出。

在社科类出版社里,我认为社科文献出版社的皮书数据库算是比较突出的知识服务产品。他们布局早,决策果断,重视市场运营,在社科研究领域、在图书馆配送方面可谓独树一帜。这里还要特别提到的是,他们有一支比较稳定的运营团队,熟悉业务,了解客户需求,责任心强。我之所以强调团队的作用,是因为有些出版社虽然起步早,产品也不错,但常常因团队稳定性较差,导致产品的迭代更新停滞,内容的持续服务受到

影响。

实际上,优秀的知识服务产品远不止这16个案例,如知识产权出版社开发的CNIPR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就非常出色。他们的系统,除提供检索、翻译等服务外,还提供行业咨询与代理服务,真正打通了从知识内容到应用服务的全过程。知识产权出版社的产品之所以突出,除他们自身有一支专业的开发运维团队外,还得益于他们的历任领导,从董铁鹰社长开始,他们就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出版物主题检索的特点,布局按需出版业务。

此外,在《出版业知识服务转型之路》一书中,我们收集了国家知识资源服务模式试点单位应用案例82个。在我的印象里,其中的人民法院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英大传媒投资集团、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石油工业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等的知识服务产品都相当不错。对这些案例,我们在书中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主要涉及知识服务的定位、服务对象、产品功能及特点、运营模式、盈利模式、技术架构、采用相关标准情况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5 专业出版社借助数字出版赛道转型特色化知识服务路径

问:请您谈谈专业出版社借助数字出版赛道转型特色化知识服务的对策。

答: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几点个人的看法,供参考。

(1)从本质上来说,出版社知识服务转型,具有个性化特征,如果不顾个性化特征,全部同步向一个目标去转型,即使所有的步点儿都踩在了趋势上,也并不意味着商业上或模式上能够获得成功。转型必须具有内在的动力和需求,而内在的动力来自企业自身的迫切需求。举例来说,尽管数字化是出版业转型的大方向,但如果我们不顾出版单位的特点,非要求线装书局将其出版的线装书统统转型为电子书进行在线销售,岂不荒唐!

(2)你问题里提到了“专业出版社”,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法。因为知识服务转型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数字化转型,它比数字化转型的领域要窄很多。这是因为“知识服务”中的“知识”,主要指专业知识。在原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动的国家知识服务模式试点工作中,3批遴选的单位基本是专业出版机构。因为只有专业的知识内容,才更容易在AI技术的驱动下转型为直接的知识服务。

(3)在今天AIGC来临的时代,大家都在谈论大模型、训练集、自学习……以为只要有足够的内容资源喂食智能系统,它就会越来越聪明。但真会如此吗?如果我们不考虑内容的知识纯度,很可能我们训练出来的系统智能水平并不高。周鸿祎说网上的杠精语料,只能训练出杠精来。这里我想要表达的意思是:AIGC时代,专业的、正确的知识内容更为重要。而这些内容,恰恰是我们专业出版单位所拥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专业出版社的知识服务转型尤为重要。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中央提出的“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思想才更具操作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4)与其我们关注知识服务转型大的趋势,不如关注知识服务转型的切入点。因为正如我前面说的,对一个企业来讲,即使每一步转型都踩在趋势上,也并不意味着在商业上能取得成功。所以根据每个出版社自身特点,找准转型的切入点更为重要。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连续出版了几本知识服务转型之路系列图书,其中包括《知识服务走进公益——中国十大社会公益领域发展报告》。在这里,我讲一下我写这个报告的初衷:我们出版社在做知识服务转型时,完全可以从公益角度切入,在其所属行业搭建公益服务平台,从而建立起实时追踪服务的大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服务平台——它不是将我们已出版的图书数据化、结构化,对已出版图书的任何操作,都是建立在存量资源基础上的,而知识服务的关键是要建立增量资源平台。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没有增量资源,就没有真正的知识服务。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仅供大家参考。这里我就不举具体

例子了。

(5)呼吁大家关注标准化的工作。在出版业知识服务转型之路系列图书中,我们还专门出版了一本《知识服务国家标准解读》。我最近又仔细读了一下这本书,觉得它不仅适用于行业转型使用,还适用于高校的老师教课和学生写论文使用。

6 前沿技術对出版业知识服务的助力

问:请您谈谈出版业如何借力sora、GPT等前沿产品和技术。

对此问题,我特别想推荐我的两篇文章:《ChatGPT:生成还是创作?助手还是对手?》《征服自然or道法自然?——关于ChatGPT的另类思考》。如果再往前,我还想推荐我的另一篇文章,题目是《今天,我们变成提线木偶了吗?》。此文后来被人民网转发。

(1)谈谈我对科技革命的看法。人类曾走过很多十字路口。蒸汽机把人类从农耕文明带到了大工业生产的路口,火车和飞机把人类从马车和驿站带到了现代交通的路口,无线电技术把人类从声音手势及书报刊的交流与传播带到了远程通信的路口,粒子物理把人类从眼见为实的世界带到了核与量子纠缠的路口,计算机与互联网把人类从现实生活带到了虚拟世界和元宇宙的路口……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将人类带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而在路口短暂徘徊后,似乎每一次人类都正确地选择了前进的方向。当前,AI又把人类带到了一个制造大脑的路口。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毛泽东在1940年的一次讲话中说:“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邓小平更是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说,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事业,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改造社会,使人们在持续的天工开物中更好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2)今天的AI技术不只是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冲击,它的影响要深刻得多,很可能使人类的文明进程出现一次巨大的跃迁。即使就文教行业来说,AI技术首先影响的很可能是文艺界、影视界和教育界。而我感触更深的是对当前教育方式的影响。如果我们把传统的平面媒体概括为书、报、刊,我认为自媒体冲击了报纸,直播带货冲击了书店配送系统,期刊由于其学术评价系统,目前还有存在理由。图书出版呢?大众消费类图书,其读者早都跑到网上去了。以工具书出版为例,我相信很多人都已经习惯于网上查询了。说到工具书,我可以说说我自己的经历。20世纪90代,当时还是单休日,也就是说每周只休息周日,周六是工作日。我几乎每周日都独自跑到国家图书馆(当时叫北京图书馆)的外文新书阅览室和外文期刊阅览室做翻译,所以如果搜索一下我90年代发表的文章,相当一部分是翻译的文章。当时因为没有互联网,我只能到国家图书馆去借阅书刊,只能到那里查阅《不列颠百科全书》之类的工具书。但自从互联网出现以后,我就几乎没再去过图书馆,几乎所有的查询都在网上进行。我前段时间写书,要查阅一些词条,我查了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淡蓝色的像城砖一样厚的《辞海》,查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火红色的四卷本《辞源》,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三卷电子版,等等。这些工具书给我的感觉是词条太少,对词条解释的信息量更少,最后还得依靠网络。说这些的意思,不是诋毁传统的纸版工具书,是说在今天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纸版工具书所能承载的信息量太少。

(3)总体来讲,转型是大的趋势,固步自封无异于慢性自杀。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也许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AI的快速发展,对我们传统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必将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深入领会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思想,专业出版单位在努力按照传统模式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树立危机意识和紧迫感。对危机的不敏感也许才是最大的

危机。

(责任编辑:翟艳荣)

采访对象简介:

张立,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兼知识服务工委主任委员、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字出版、数字版权保护、出版知识服务。

Analysis of Knowledge Service Transformation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from a Technology Driven Perspective—An Interview with Zhang Li by China Digital Publishing

Compiled by Jian Guo

Abstract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bears an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ccumul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possesses the attribute of knowledge services. In the digital age, the attributes of knowledge services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are becoming more prominent. It is urgent to carry out special promotion on knowledge service related work and issues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 2023, the 2023 Annual Meeting of the Knowledge Service Working Committee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of Music and Mathematics and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Forum of Publishing Industry Knowledge Services were held in Beijing. This has sparked a new wave of attention from the industry and academia towards "publishing industry knowledge services". Based on this, China Digital Publishing interviewed Li Zhang to compile his unique insights into an article for peer reference.

Keywords Publishing industry knowledge services; Case analysis; Personal interviews with individuals

猜你喜欢
案例分析
中学数学中的解题教学及案例分析
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整理心情 重拾自信
高校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案例分析
“互联网+”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科技劳动视角下的超额剩余价值来源探析
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模式研究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利用数据流进行电控故障诊断的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