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开放科学?推进中国科技知识服务发展

2024-04-26 07:02胡华强陈亮
中国数字出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技术赋能

胡华强 陈亮

摘 要 拥抱开放科学,加快知识服务能力建设,是中国科技出版企业在新时期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追赶世界先进同行的机遇。对标世界一流科技知识服务企业开展产品线规划;引入IPD产品管理思想,加快产品规划、建设和运营的流程与能力体系建设;加强对AIGC等新技术的跟踪与应用研究,技术赋能知识服务产品建设,是新时期中国科技知识服务加快发展的基本路径。处理好传统与创新、技术与内容、用户与客户、竞争与协同、独立自主与国际合作五大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科技知识服务发展战略。

关键词 科技知识服务;开放科学;IPD产品管理;技术赋能

新技术革命深刻改变了全球发展與竞争图景。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已成为国家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战略支撑,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已经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1],成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石[2]。

面对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中国科技出版企业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履行自身的意识形态责任,突出出版文化企业的主责主业,强化支持和服务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深入研究当今全球科技发展及竞争对科技知识服务发展趋势的影响,深入思考中国科技出版企业科技知识服务转型的战略、方法论和具体行动举措,加快出版转型,推动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更好地实现新时期科技出版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任务。

1 当前国内外科技知识服务发展态势

近年来,全球科技出版行业向知识服务转型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深化。在知识服务业务的加持下,全球头部科技出版企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内容规模集聚优势继续扩张,技术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全球出版50强中排名前十位企业的营收已经占到50强总营收的一半以上[3]。

1.1 拥抱开放科学和人工智能,国外知识服务升级加速

当前,科学研究被认为已经进入第四范式发展阶段,即基于海量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显示的数据密集型研究范式阶段[4]。全球领先的科技出版商正在通过拥抱开放科学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等来适应这一变化。

开放科学已成为全球潮流,科研全过程透明、全过程开放、全要素共享,成为科学界的共识与追求。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放科学建议书》指出,开放科学是一个集合了各种运动和实践的总体性概念,旨在增强信息共享,深化科研合作,实现所有人对全球科学知识的开放获取、使用和复用,促进科学与社会发展[5]。各国政府大力推动开放科学,推进科技期刊和科研数据开放获取的“系统性增长”,同时进一步夯实其基础设施建设。美、德、法、荷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要求政府资金资助的科研项目,成果必须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

在此背景下,国际一流出版商纷纷转向,积极拥抱开放科学,加速扩大OA出版的规模,促进内容集成与发现。除金色OA、绿色OA、钻石OA外,还积极投身于开放数据资源出版、开放知识仓储开发以及全球开放引文等行动。例如Elsevier在2022年加入全球开放获取出版商协会,2 800多种期刊实现开放获取出版,700余种期刊实现完全金色开放获取,2 000多个机构从开放获取交易中获益[6]。Springer Nature明确“开放研究是施普林格·自然使命的核心”,创立Springer Open在线期刊与图书发布平台,实施Nature开放获取期刊计划[7]。在OA模式下,出版商的盈利模式发生重要变化,文章处理费(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APC)的地位越来越高[8]。据估计,中小型出版商的APC收入将占到50%,一些大型出版商的APC收入在2023年预计已超过1/3。

另一方面,以AI技术赋能,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深度智能化解决方案成为新的增长点。大型出版商从信息分析公司或解决方案提供商进一步拓展高增值业务转型,提供更加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和深度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如:Wiley设立新部门“Wiley合作伙伴解决方案”,助力其在开放研究的时代完成商业策略和出版流程的转型[9]。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的发展,大型出版商加大了对新技术和融合业务的投资,以合作、投资、并购等方式快速推出新工具与新服务,完善智能化服务生态体系。如:Elsevier利用AI技术赋能知识,推出了Scopus AI[10]、临床决策支持工具ClinicalKey AI[11],以支持审稿人推荐、文章诚信核查等学术出版环节的人工智能工具。

在新技术加持下,头部知识服务商的数字产品竞争力大幅度提升,体现在:①数字出版平台已经实现了科研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发布,极大提升了科技成果的发表与利用速度和效率。②内容形式更加多元,从文字扩展到数据、图像、多媒体、多源融合信息等,发布方式逐渐由以传统期刊论文为主向包含软件、科学数据、研究方法等多元化方式扩充与转变。③出版内容的宽度、深度与粒度全面改善,丰富多样的图片和视频、知识互联和推荐、精准抓取与推送,增加了学术文献的细粒度。④学术线上社区建设与发展提速,基于文献、工具和课程等的学术线上社区逐渐融入其数字产品平台,能实现与科研工作者个人网站或社交账号的交互,为交流提供了丰富、便捷的途径;科研人员在学术社区里建立学术档案、发布学术观点与成果,同时跟踪相关研发团队的研究方向和进展,建立和扩大其学术交流网络。

此外,由于科技发展迅猛,国际科技出版巨头意识到越来越多的威胁来自于行业之外,因此越来越注重协同,抵御外部危机,保护版权。2022年,Elsevier联合Wiley等4家出版商,将35种有机化学和运输类期刊中的70 000篇论文聚合在Science Direct平台上,涵盖了更多内容[12]。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国际科技出版巨头通过出版商协会等形式发声,积极保护自己的版权,避免被OpenAI等厂商滥用,成为其重大课题和挑战[13]。

1.2 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国内知识服务仍在探索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出版融合发展和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顶层设计和政策更加完善,数字出版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优质内容供给不断增强,涌现出一大批新模式和新业态,已成为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14]。

从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看,当前科技类知识服务仍处于从传统出版形态向融合发展业态转型的过渡时期。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①整体发展思路尚不清晰;②缺乏领军企业和权威性、标志性大平台;③内容资源集聚仍未形成规模;④先进技术应用不足;⑤开放科学等理念尚未普及。

当前,各种介质和形态的产品同時存在,传统介质和形态的市场增长进入平台期,比重下降,但仍然处于主流,还具备相当的生命力。新介质和形态的产品与服务发展势头迅猛,但对于大多数出版机构来说,数字化转型升级尚在进行时,多数处于初始阶段的探索过程中。许多新形态产品与服务虽然给人眼前一亮的新鲜感,但大多依然缺乏稳固的用户和市场基础,在消费者买单意愿、渠道支撑、产品持续运营等方面依然没有确定的支撑。可以说,市场处于混沌阶段,产品服务还处在乱战过程中,市场格局在重新洗牌,但还胜负不明、尘埃未定,市场主导力量尚未形成。

同时,国内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数字业务的生存与发展模式有待进一步确立。数字出版的市场不大,各出版社自建平台规模小,收益低,缺少主导性的旗舰产品,更缺乏国际影响力。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统计,2022年数字阅读市场总体营收约463亿元,其中,大众阅读市场336亿元、有声阅读市场96亿元、专业阅读市场只有31.93亿元[15]。较为成功的科技类数字出版及融合发展案例均集中为面向个人消费类产品或类似产品(如智能制造咨询项目等)以及个别垂直领域产品如卫生、知识产权、建筑等,教育类产品占相当比重,科研类产品较少。

此外,国内科技出版与开放科学潮流脱节,相关转型进展缓慢。近20年来,中国在开放获取政策、实践和重要国际性开放获取倡议或行动等方面不断作为。2021年12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要求推动开放科学的发展,标志着中国正式将开放科学确立为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但中国的开放获取出版当前还未形成规模,受到科学界广泛认可和使用的国内开放获取出版平台尚未形成[16]。

与此同时,中国科技出版商的数字业务还受到来自技术商、集成商等替代性访问资源的强有力挑战,如百度学术、中国知网等。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投入技术的涌现可能进一步拉大与欧美同行及互联网企业的差距。

2 谋划顶层设计,加快自主创新,推进新时期科技融合出版发展

面对纷繁复杂、竞争日益激烈的发展环境,中国科技出版企业要想履行好自己的使命担当,加快知识服务转型,走新时期科技融合出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就必须审时度势,总结国内外科技出版企业的转型发展经验和教训,紧盯新时期国家科技发展和全球科技竞争的实践需要,立足自身特点与资源禀赋,做好战略规划、产品体系设计,建立互联网数字与创新融合产品建设运营的流程与能力体系,以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旗舰型知识服务产品为核心,全面推进新时期科技融合出版发展。

2.1 科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历程与实践

科学出版社以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技创新为己任,在2013年就提出了向知识服务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逐步明确了坚持数字化发展理念、着力实施知识服务的战略,制定了从纸质出版1.0阶段跨越到信息服务2.0阶段、知识服务转型3.0阶段发展的战略实施路径,布局了专业学科知识库、数字教育云服务、医疗健康大数据、期刊融合发展平台等四大融合发展方向。通过10余年建设,基本构建起科技出版融合发展的四梁八柱,打造了一批如科学文库、生物志库、科学智库、SciEngine、中科教育云平台、中科助学通、互动科普网等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教育、科普类数字产品,在业界具有较高的美誉度。科学文库是国内最早一批学术文献数据库,SciEngine已经成为国内出版社规模最大、最先进的期刊全流程数字出版与发布平台。

公司还积极推动融合发展有关底层支撑性平台建设,先后投资建设了“电子商务平台”“在线优先出版平台”“智能化按需印刷平台”“科技出版云”“基于CNONIX标准的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基于ISLI的数字资产管理平台”等多个数字出版和支撑平台。着眼开放科学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和技术方向,正在筹划建设OA出版、智能审校等平台,逐步打造一个贯穿产业上下游的一体化、网络化的智能出版系统,推动企业业务模式、运营模式、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为企业实现融合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推进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明确了数字产品建设的思路:见用户、见市场、见效益,开展了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融合发展的制度和举措,调整了数字化转型组织架构,成立了数字产品部、数字技术部、数字销售部,同时在苏州投资成立了研发中心,目前已形成一支100多人的专业化技术研发团队,在石家庄打造了一支200多人的专业化数据生产加工团队,储备了融合出版与知识服务相关人才,同时推动全社员工的数字化意识和素养不断提升,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新时期知识服务转型的发展路径

知识服务是科技出版发展的必然方向,是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新时期,科技类出版企业要以助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的国家战略为使命和宗旨,对标世界一流科技出版企业,加速追赶世界科技知识服务潮流,对标本土先进互联网企业,加快互联网产品规划、建设和运营体系与能力建设,在人工智能等技术带来的全新竞争态势中,努力寻找自身的定位,通过“内容+技术+服务”融合发展,实现面向多层次科研、多阶段教育、多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服务,全面实现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转变。

2.2.1 战略上对标

对标世界一流科技出版企业,可以明晰企业知识服务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以旗舰型产品为核心,开展多层次、成体系的产品群建设,构建完整的知识服务体系,同时在整个数字业务产品群中构建协同,形成产品和市场合力,发现企业自身的不足和短板,指明努力方向,减少发展的盲

目性。

从发展战略上看,国际头部科技出版商均以拥抱开放科学作为其新时期战略的核心。例如,Springer Nature将开放研究确定为其企业使命的核心[7],Elsevier将“共同创造一个更具包容性、协作性和透明度的科研世界”作为愿景,明确开放获取是实现这一愿景,“共享高质量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推进成果”的关键。Elsevier为此开发一系列产品与服务,提供广泛的选择,以满足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机构、学术协会和资助者的不同需求,并在此过程中确保科研人员对其信任的基础——高质量、严格的同行评审和科研诚信不受损害[17]。

从产品战略上看,Elsevier、Springer等国际头部科技出版商的数字业务产品主要有:科学文献与引文数据库、垂直领域(主要在医学和工程领域)文献数据库、学术社交工具、科研评价及相关管理决策工具、科研工作者辅助工具、专业教育平台及工具等。不同类型数字产品之间以科学文献及引文数据库为核心,相互支撑,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针对科研社群工作的体系性知识服务解决方案(见图1)。

其知识服务业务建立在强大的传统图书期刊出版(尤其规模庞大的学术期刊)业务基础上,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经过40余年的漫长积累,逐步发展起来,从科技信息服务升级为科技知识服务,进而发展出今天基于人工智能的新一代科技知识服务产品。其中,科技信息服务层既是其知识服务产品的基础,也是其产品群的核心。

当下,国际科技出版巨头的数字化知识服务业务与传统业务已经水乳交融,相互促进,形成了巨大的内容产出规模。例如,Elsevier旗下有2 800多家期刊,每年发表约60万篇文章,占全球文章发表总量的18%,占全球引用量的28%;Springer Nature旗下有3 000多家期刊,每年出版新书1.3万余种。巨大的内容产出规模是其数字化产品与知识服务的强大竞争力的基础,而强大的数字化产品与服务反过来又大大强化了内容及用户群体的集聚能力。两者相得益彰,形成了针对竞争对手的宽阔的护城河。

与国际头部科技出版商相比,中国科技出版企业存在着出版业务规模小,市场主体小而散且难以通过市场手段整合,数字化建设因缺乏规模效应而在资金上受限,知识服务缺乏足够的相对完整的内容资源支持,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盈利性业务模式难以构建等困难。为此,我们需要考虑具体的情境,必须站在新时代、新形势、新挑战的中国国情下,借助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劲东风,充分利用开放科学、智慧教育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科研工作范式的重塑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科学规划适合自己发展的、独特的数字化转型道路,大胆创新,去实现弯道超车。

首先,对标国际科技出版巨头,加快做大做强内容生产规模。为此,科学出版社采取如下措施:①拥抱开放科学的潮流,加快开放获取出版业务的发展。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支持下,科学社借鉴国际OA期刊的成功经验,加快创办自主品牌的OA期刊,探索商业化的OA出版模式,创办了《国家科学进展》(National Science Open,NSO)等150多种OA期刊。这些期刊均有严格的学术质量控制,其中一些已经形成较大的出版规模,享有较高学术声誉和影响。

②通过合资方式加速扩大内容集聚规模。科学社与Elsevier合资创办北京科爱森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致力于利用全球作译者资源创办国际化的OA期刊,10年来已创办新刊169本,其中22本已入选SCI来源刊,全部位居学科Q1区,其中3本位居世界学科排名第一位。③通过并购,获取国外优秀内容资源,加强在全球范围内出版产业布局。2019年通过收购法国EDP出版社,获得了72个期刊、大量图书资源以及一系列的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成为科学社获取国际出版资源的重要桥头堡。

其次,对标国际出版巨头,打造多层次、成体系、高协同的数字化知识服务体系。如前所述,当前科学社已开发了以科学文库、SciEngine为代表的图书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科学生物志库等为代表的专题数据库,构建了ERP、在线优先出版平台、按需印刷平台、数字资产管理平台等为代表的经营生产支撑平台,初步形成了较为丰满的科技知识服务产品框架体系。但对照国际出版巨头的科技知识服务产品及支撑体系,科学社的产品线还不够丰富,缺乏学术评价、学术社交与协同、个人学术工具等类别的知识服务产品,更缺乏高附加值的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科研解决方案类知识服务产品。多维数据仓储、数据资产化管理平台等关键性支撑工具还须进一步开发完善。未来,对标世界一流科技出版企业,科学社将继续加大已有数字产品平台的更新迭代和功能拓展,完成数字教材平台、中国开放获取期刊平台(COAJ)等旗舰型数字产品的建设,加快智能审校平台等支撑性平台的开发。通过上述数字产品集群的建设,在业务发展、资源集聚、平台建设等方面形成合力,在内容建设、影响力提升、商业化运营等方面实现快速突破,努力打造出一个拥抱开放科学、面向世界、服务中国、自主创新的知识服务产品集群。

2.2.2 战术上深耕

科技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本質上是从传统出版方式向互联网产品经营方式转变的过程。能否用活互联网思维,引入互联网企业基因,打造出互联网产品规划、建设和运营的流程体系和能力体系,是中国科技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

关键。

从科学社的实践看,系统引进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产品思维——产品集成开发(IPD)思想和体系是未来几年数字化业务发展成败的关键。

IPD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见图2)。将其七大原则对照中国科技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应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所有数字项目立项以及执行评估应作为投资项目,考核其真实的投入产出。②全面贯彻用户导向(很多知识服务产品本质上都是通过机构服务个人的产品,作为最终消费者的科研工作者才是真正的关键的用户)。③聚焦旗舰型产品建设,减少一般性或个性化产品的立项。④按照“平台+频道/店铺”的方式构架整个数字业务产品管理,开发团队、数字产品部、分社3个不同部门的产品经理按照“项目、平台、内容”三维度分工协作。⑤采取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方式开展项目建设。先建MVP(最小可行产品),通过需求池和版本控制来减少投资风险。⑥区分产品开发项目与技术研发项目,确保技术可持续性以及产品周期、成本可控。⑦项目设计要业务设计和产品设计两轮驱动,以业务设计带动产品设计,从而确保项目的盈利性。⑧将从具体产品开发项目中提取标准功能组件,构建标准功能组件货架,提升开发工作的可复用性,减少工期、成本和不可控风险,降低项目盈亏平衡点,提高项目生存能力,同时争取对外销售实现直接收益。⑨以数据驱动产品建设、运维和销售(全面引进数据分析等产品研究体系,以真实用户数据驱动产品升级迭代、精准用户服务和线上销售)。

2.2.3 技术上赋能

技术是科技出版企业开拓数字化业务的基石。数据库技术、互联网技术、知识组织、搜索引擎、知识图谱等技术奠定了过去20年科技知识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而5G、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一代技术将催生全新一代知识服务产品对这一领域颠覆性的变革。

尤其是新近爆火的AIGC(通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已经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和震撼。人工智能视域下科研周期与出版流程都发生了智能化重构。数字化正在改变学者在学术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资源获取方式、成果发布方式乃至学术研究理念。通过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出版全流程管理、相关业务智能化服务,会成为未来的发展主流。谁抢占了这一技术制高点并抢先运用于科技知识服务,其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将占有巨大的竞争优势。

技术赋能的关键是用最适合(而非最新颖)的技术组合以最优(而非最经济或最炫酷)的方式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最能提升其科研产出效率的解决方案。为此,必须紧密跟踪相关技术的发展前沿,前瞻性预判其对科技知识服务业的影响,同时有针对性地在相应领域开展技术投资。

拥抱新兴技术,把握好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新兴技术的运用与合作,才能为科技出版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赋能[18]。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时代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未来道路,我们要摆脱“路径依赖”,建设全流程、全周期智慧出版生态;要消除“数据壁垒”,发展人工智能视域下学术出版大数据、大模型、大算力;要细粒度学术资源开发,促进学术研究方法革新;要创新学术传播形式,提高知识发现与学术交流效度;要加大智慧学术出版资金投入,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积极性;要促进“AI+”人才培养,保障学术出版智能化发展。

3 新时期做好科技出版知识服务需要解决好几个关系

拥抱开放科学,推进中国科技知识服务发展,还要求我们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注意妥善处理以下几个关键关系。

(1)需要处理好传统业务与创新业务的关系。出版业的核心始终是知识的生产、创新和发布。虽然随着技术的进步,服务的介质、形式和组织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但我们的服务对象仍然没变,我们的初心仍然没变。因此,在追求创新的同时,我们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科研服务和评价体系,确保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仍然能够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知识服务。

(2)我们需要正确处理技术与内容的关系。长期以来,关于“技术为王还是内容为王”的讨论一直存在,但实际上,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而只是硬币的两面,两者互为表里。在新的形势下,我们需要用新的方式组织和呈现原有的知识,以满足现代读者的需求。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过分依赖炫酷的技术,而是要在技术的加持下,提升内容质量和层次,加强内容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3)需要明确用户与客户的关系。虽然我们的产品主要是面向企业,但最终的消费者仍然是个人用户。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用户思维,将用户的需求和体验放在首位,确保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这种用户思维与传统的读者思维有所不同,它更加强调对个体需求的关注和服务。

(4)我们还需要认识到竞争与协同的关系。在行业内,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要回归初心,围绕科技进步的目标,从科技出版发展的角度,将平台做成开放共享的,与其他出版社和期刊合作,将内容整合到大平台上,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的互补。特别是在当前,AI的出现对平台的技术投入、资源的集聚效应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通过开放的思路和协同合作,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与国外竞争对手抗衡。

(5)我们需要处理好独立自主与国际合作的关系。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更加开放地与世界交流,打通国内国际的市场和资源。这既是为了做强自己,也是为了“走出去”,将自己的平台推向国际化。通过国际合作,我们可以引进先进经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同时,我们也可以将自己的优秀产品和服务推向国际市场,争取应有的话语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时期的挑战中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4 结语

科技知识服务是当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建设效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技创新的水平。开放科学的新浪潮给世界科技知识服务业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给中国科技出版企业提供了难得的赶超契机。

对标国际一流企业,明确知识服务建设方向和重点;学习本土互联网企业,突破传统出版业务思维,建设互联网产品思维的产品规划、建设运维方法与流程;强化技术赋能,加大AIGC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知识服務产品中的率先应用;把握好传统与创新、内容与技术、用户与客户、竞争与协同、自主与合作五大关系。以上举措将有助于中国科技出版企业加快推进知识服务,实现深度融合出版,实现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郭剑)

参考文献

[1] 邢云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J].红旗文稿,2023(10):35-38.

[2] 王志刚.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N].人民日报,2022-12-23(9).

[3] 百道网.2023全球出版50强报告,四大出版集团上榜![EB/OL].(2023-10-19)[2024-01-15]. https://www.bookdao.com/article/435118.

[4] 徐丽芳,邹青,周伊,等. 在博弈中迈向开放科学:2022年海外科技期刊出版与数据出版盘点[J].科技与出版,2023(3):36-49.

[5] 教科文组织.教科文组织开放 科学建议书[R].巴黎: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2022:1,30.

[6] Welcoming Elsevier as an OASPA member[EB/OL].(2022-09-02)[2024-01-15].https://oaspa.org/welcoming- elsevier/.

[7]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Springer Nature产品,服务与解决方案[EB/OL]. [2024-01-15].http://file.lib.pku.edu.cn/upload/aac18d26-71c6-4656-a5c9-26ad0bf0e979/files/sponsor/20190426203607541.pdf.

[8] 黄金霞.2022年全球OA期刊与论文处理费监测及我国应对.中国科技期刊研究[J].2023,34(6):685-691.

[9] Wiley Partner Solutions[EB/OL].[2024-01-15]. https://www.wiley.com/en-it/ business/ partner-solutions.

[10] 爱思唯尔发布全新Scopus AI专业测试版[EB/OL].[2024-01-15].https://www.elsevier.com /zh-tw/about/press-releases/scopus-ai-release.

[11] World class clinical information meet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B /OL].[2024-01-15].https://www. elsevier.com/products/clinicalkey/clinicalkey-ai.

[12] HINCHLIFFE L J. Elseviers ScienceDirect as Content Supercontinent? [EB/OL].[2023-01-16].https://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22/01/18/sciencedirect-as-content-supercontinent/.

[13] Axel Springer and OpenAI partner to deepen beneficial use of AI in journalism. [EB/OL]. [2024-02-21].https://www.axelspringer.com/en/ax-press-release/axel-springer-and-openai-partner-to-deepen-beneficial-use-of-ai-in-journalism.

[14] 汤广花,常湘萍.干货满满!2023社长代言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交流会在武汉举行 让内容与技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3-12-14(A2).

[15] 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阅读营收达460余亿元[EB /OL].(2023-05-06)[2024-02-20].https://finance.sina. com.cn/jjxw/2023-05-06/doc-imysvrzx9583491.shtml?cref=cj.

[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际科学、技术与医学出版协会.中国开放获取出版发展报告2022[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3:25.

[17] 实现知识的开放获取:促进开放获取,为科研人员、科学和社团服务[EB /OL].[2024-02-20].https:// www.elsevier.com/zh-cn/open-access.

[18] 张馨宇. 第28届全国科技类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年会在蓉举行[EB/OL].(2023-12-01)[2024-02-20].http://www.gxbgsx.com/news/show-38681.html.

贡献声明:

胡华强:在文章成稿过程中,主要负责提出论文方向、思路和框架,指导论文撰写和修改

定稿。

陈亮:在文章成稿过程中,主要负责按照指导思路开展调研,撰写论文。

作者简介:

胡华强(1966— ),男,编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中国书刊发行协会科技发行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韬奋基金会理事。主持“爱易课”互动教学平台(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项目)等多个重大数字出版项目。

陈亮(1975— ),男,编审,管理学博士,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出版协会新闻出版文字规范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在《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科技与出版》《出版科学》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译著7部。

Embrace Open Scienc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nowledge Services in China

Huaqiang HuLiang Chen

China Science Publishing&Media Group Ltd.,Beijing 100717,China

Abstract Embracing open science and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service capabilities is a major challenge faced by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enterprises in the new era,as well as an opportunity to catch up with world advanced peers. Conduct product line planning against world-class technology knowledge service enterprises; Introduce the IPD product management concept,accelerate the process and capability system construction of product planning,construction,and operation; Strengthening the tracking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AIGC,empowe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service products through technology,is the basic path for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services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Dealing with the f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technology and content,users and customers,competition and collaboration,in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can help better understand and practice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services.

Keywords Technology knowledge services; Open science; IPD product management;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猜你喜欢
技术赋能
打造视听精品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融媒环境下移动直播的发展策略探析
以技术赋能推动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
区块链技术赋能宣传思想工作创新:价值、隐忧与规制之道
基于数据画像的短视频领域中知识动员模型研究
重大议题报道中融媒创作的技术赋能分析
主旋律宣传的创新与突破
技术赋能教育革新:从CAI到智慧教育
智慧课堂学习体验:技术赋能身体图式的唤起
短视频发展的七个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