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功能融合与活力释放的城市文体建筑开放空间设计策略探索

2024-04-25 03:18徐怀业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4年10期
关键词:文体空间建筑

席 琛 徐怀业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江西 吉安 330000

1 引言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全球都市化的步伐愈发加快,城市的规模、密度和复杂性持续上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也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城市化浪潮。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已经走过了漫长而辉煌的四十多年。城镇化率从最初的17.9%飙升至近60%,这意味着近数亿的人口从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转变到了现代都市。这一迅速的变化不仅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城市的公共空间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1]。在这一大背景下,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高楼林立,如何合理地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如何在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中创造有质量的公共空间,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核心议题。特别是文体建筑,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用于展览或比赛的场所,而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连接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未来。为文体建筑打造一个开放、友好、多功能的空间环境,不仅满足了功能上的需求,更与城市的公共空间体系形成了有机的整合。

为了更好地应对都市化的挑战,中国及全球的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们开始重新思考公共空间的设计。特别是针对城市文体建筑,作为城市的心脏和灵魂,它不仅需要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还需要融入城市的生活之中,成为市民的聚会场所和文化交流的平台。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上进行更多的创新和尝试,将传统的封闭式、单一功能的文体建筑转变为一个开放、多功能、具有活力的公共空间。通过引入多功能融合与活力释放的设计策略,我们可以使文体建筑更好地服务于市民,同时也使城市空间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彩。

2 城市文体建筑空间的多元构成及其特点

2.1 穿越式设计:城市建筑空间的动态融合

穿越式设计在城市文体建筑空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空间布局方式,更是一种促进城市空间和建筑功能融合的动态过程。在这种设计模式下,建筑空间与周围的城市环境相互穿插和交织,形成一个立体的、互动的空间网络。这种交叉融合的方式不仅增加了建筑与城市环境的连通性,而且为城市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性。

在穿越式设计中,建筑的各个部分被巧妙地安排在城市的不同层面,从而创造出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空间体验。这种设计允许人们在不同的层面上体验城市,无论是地面的行人道、架空的步行桥,还是建筑内部的通道,都为市民提供了新颖的视角和路径。通过这些立体交叉的空间,城市功能和建筑功能得到了有效的整合,使得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封闭的单体,而是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此外,穿越式设计还能有效解决城市中的交通问题。通过巧妙地规划建筑空间与周边道路的连接,可以为市民提供更加直接和快捷的路径,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这种设计方式不仅考虑了建筑的美学和功能性,还兼顾了城市的整体流动性和可达性。

总而言之,穿越式设计在城市文体建筑空间中展现了极大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它不仅优化了空间利用,增强了城市的连续性和多样性,还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丰富和便捷的城市生活体验。通过这种设计,建筑和城市能够更好地相互渗透与交融,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高效的城市环境。

2.2 架空式空间设计:城市建筑中的悬浮绿洲

架空式空间设计,作为当代城市文体建筑中一种创新和实用的设计理念,正日益受到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的青睐。这种设计方式的核心在于在建筑的底部创造出一片大范围的开放空间,通过取消传统的闭合墙体,使得建筑主体仿佛悬浮或架设于空中。这样的设计不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增加了建筑的标识性,而且为城市空间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

架空式空间的设计理念强调了空间的开放性和多功能性。它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多用途的公共区域,可用于休息、社交、举办小型活动或作为临时市集的场地。此外,架空式空间的设计在城市景观中创造了一种新的层次感。它打破了传统的水平与垂直空间界限,通过建筑主体的悬浮,为城市带来更加动态和多元化的视觉体验。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空间的利用效率,还在视觉上增加了城市的魅力和独特性。

总的来说,架空式空间设计作为一种创新的城市空间解决方案,不仅优化了城市功能和美学,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亲近自然、休闲放松的机会。实践表明,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城市空间,创造出既实用又美观的城市环境。

2.3 层叠式结构:城市空间的立体化表现

层叠式结构在当代城市文体建筑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寻求最大化利用率的情景下。这种设计方法在垂直方向上进行空间的重组与叠加,不仅创造了更多的使用空间,还赋予建筑独特的视觉特性和功能动态性。在层叠式结构中,每一层都可以具备不同的功能,如下层可能是开放的公共空间,供人们休憩和社交,而上层则可以是运动场地或观景台,为人们提供不同的活动选择。

此外,层叠式结构的设计不仅仅关注空间的实用性,还在很大程度上考虑了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通过巧妙的设计,各个层级可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城市景观和文化背景相融合,形成一个既独立又互联的多功能综合体。这样的空间布局不仅提高了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使得城市空间不再单调,而是充满活力和层次感。

在这种设计中,建筑师通常会利用现代材料和技术,如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幕墙、可持续的建筑材料等,以达到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效果,同时也确保建筑的节能与环保。层叠式结构因其独特的空间效果和环境适应性,在现代城市建筑设计中被越来越多地采用,成为解决城市密集度与空间需求之间矛盾的有效方式。

3 探索多功能融合与活力释放的开放空间设计策略

3.1 功能叠加

传统文体建筑中,各功能空间往往是独立分布,为避免相互干扰。然而,这种模式很容易使建筑成为纯功能性场所,缺乏公共开放空间的活跃性。在设计中,我们可以采用不同功能区层叠的方式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使建筑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从而满足现代人多样化的需求。

粤海街道文体中心的设计就巧妙地融合了功能叠加的理念,打造了一个既充分利用有限用地又极富创意的多功能公共空间。该项目颠覆了传统文体建筑各功能空间独立分布的模式,通过在垂直方向上进行功能分区与叠加,使得安静的文化艺术活动空间和充满活力的体育活动区得以和谐共存。设计中上部空间用于阅读和展览等安静型的文化艺术活动,而下部则设置为运动型的体育活动区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环绕建筑的立体步行街道和沿途的休息平台不仅作为通行路径,更成为连接不同功能区的纽带和举办多样化活动的场所,将单一的通行空间转化为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这种设计方式不仅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还突破了传统文体中心的边界,使其成为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空间。

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街道的文体中心项目同样秉承了功能叠加的设计理念。与粤海街道文体中心一样,蛇口街道文体中心同样采用了垂直叠加的策略。通过将底层架空,形成一个完全开放的城市“绿毯”,项目有效地将自然景观和城市公共空间融为一体,通过局部下沉和多种交通接驳方式,顺利地将周边的学校、住宅、小型公园等元素有机串联起来。不同于粤海街道文体中心的是,蛇口街道文体中心更进一步将架空和层叠的概念应用到多个楼层,形成一系列层层叠放的人工“台地”。这些“台地”不仅容纳了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场地,还创造了一个多层次、立体交织的公共活动空间。这样的设计,使得不同的功能空间如同城市的肌理一样,自然交织、互不干扰,既满足了多样化的需求,又增强了空间的连续性和开放性。这种设计不仅突破了传统文体建筑的刻板印象,更使得文体中心成为了一个真正融入到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场所[2]。

总的来说,粤海街道文体中心和蛇口街道文体中心通过架空和层叠的设计策略,成功地将自然、建筑和城市空间融为一体。它不仅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文体中心,更是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包容的城市公共空间。这种设计理念和策略不仅丰富了城市空间的层次,也为现代城市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和体验。

3.2 动态流线循环

为了进一步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可以尝试将原本独立的功能空间通过串联方式融合,创造一个没有明确起点和终点的空间流线,使得使用者在空间中可以自由流动,实现无限的空间序列。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使用者的好奇心,鼓励他们探索更多的空间,从而提高整个文体建筑的活力。

例如深圳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文体中心设计竞赛方案(如图1所示)中就通过设计一条以坡度7%的“超级步道”立体环绕的路径,将体育中心的各个功能区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连续且动态的空间体验。这不仅提升了空间的利用率,也使得参观者在探索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不同区域的无缝过渡和互动。此外,该项目还通过切削体量、设立多条视线通廊来营造内外空间的连续性和渗透性。这种流线设计,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一个无边界的空间中,体验由静到动、由内到外的过渡,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视觉和感知体验。

图1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文体中心竞赛获奖方案

可见,流线动态循环对于提升文体建筑的空间效率和使用体验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它通过创造一个连续、开放、多元的空间环境,鼓励参观者自由探索和互动,从而赋予建筑更强的活力和吸引力。这样的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了对人性化和舒适性的关注,也展现了对未来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前瞻性思考。

3.3 互动开放共享

互动开放共享空间的设计通过灵活的布局、模块化的设施和开放式的交互环境,可以打造出一个能够适应不同活动和需求的空间。这样的设计不仅鼓励人们参与和互动,还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空间的使用效率,使得原本单一的空间变得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互动开放共享理念在新加坡的多个社区中心得到了体现。例如绿洲阶(Oasis Terraces, OT)的多功能大空间能够根据需求变化,时而作为运动场地,时而变为集会或防疫物资分发的地点,再或是社区的种植区,充分体现了空间的灵活性和共享性。同样,西海岸社区中心WCCC也将一角的建筑空间让渡给社区,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篮球、空手道等体育活动的开放空间,不仅满足了居民的运动需求,还成为吸引居民聚集和互动的场所[3]。这些设计案例充分展示了互动共享空间如何通过灵活、开放、并富有创造力的设计,不仅鼓励社区居民的参与和互动,还提升了空间的使用效率和价值。这些空间成为了一个不断自我更新、充满活力的社区中心,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交流思想、体验生活的多元舞台。

深圳龙华新区文体中心的设计理念与新加坡的这些社区中心有着相似之处,同样强调了空间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共享性。它通过组团化的分散式布局和大量的灰空间设计,创造出了一个既能满足各类文体活动需求,又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公共场所。例如,其包含的体育馆、少年宫、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排演剧场等众多不同类型的使用功能,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快速调整和变化。一个体育馆在日常可以作为居民健身的场地,而在特定时期又能迅速转变成为大型集会或展览的场所。同时,设计师还巧妙地使用了一个连续起伏的大屋顶来覆盖这些不同的功能区块,使得分散的建筑体量在视觉上形成一个整体。这个大屋顶下的空间不仅为各类活动提供了庇护,还通过设置天井和内院,为建筑内部创造了一个宜人的物理环境。这种设计方式既确保了空间的使用灵活性,也充分体现了公共空间的共享理念。此外,当有大型活动或展览时,文体中心的部分功能还可以拓展至公共廊道和周边的文化广场,形成一个开放流动的展览和活动空间。

4 结语

城市文体建筑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体育和文化活动的场所,更在现代城市化的背景下,承载了城市精神、文化交流、社交互动等多重功能。本文提出的功能叠加和动态流线循环等设计策略,旨在优化空间利用率、提高空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以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多样化需求。而互动开放共享空间的设计理念,则对推动社区的发展,增进居民间的交流和互动有积极的作用。然而,设计策略的实施并非一成不变,而应当随着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优化。在未来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考虑环境可持续性、科技融合、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以期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和市民,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

猜你喜欢
文体空间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