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桥下空间利用研究
——以广州海珠区为例

2024-04-25 03:18陈桂玲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4年10期
关键词:调研利用空间

陈桂玲

广东理工学院 广东 肇庆 526070

城市桥梁作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基础措施,城市设计规划之初,并未考虑到桥梁附属桥下空间的设计使用。由于粗放的空间增长模式以及在管理和使用上空间权属的复杂性,形成了大量城市消极空间,不管是对城市生态景观、人文美学和城市文化等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1]。我国对桥下空间的功能开发与治理也一直在进行实践探索当中,从封闭管理阶段到低能无序利用阶段最后到现阶段的高质量开发,进程相对缓慢,但也在不断探索新经验和新模式。基于以上背景,文章对广州海珠区桥下空间利用类型开展研究,为桥下空间的功能开发与治理实践探索新思路。

1 广州海珠区桥下空间利用现状调研分析

1.1 利用现状调研整合

海珠区位于广州市区南部,珠江环绕,也是广州跨江桥梁最多的一个区域。海珠区共有十余座跨江桥梁以及三条高速公路高架桥,分别是华南快速路线、广州环城高速路和南沙港快速路,并有十余座左右的车行立体交叉桥,便于笔者对城市桥下空间利用现状开展研究。由此,笔者选取该区域的桥梁下方空间作为主要的调研对象进行实地勘探,共计调研跨江桥梁下方空间14余座、车行立体交叉桥梁下方空间7余座和高架桥下空间5余座。

首先作为停车场是桥下空间的主要利用形式,其次,景观休闲、绿化种植和市政措施所占比例也居高,最后是用于公交换乘和体育措施以及无利用闲置情况。根据调研现状与数据的统计,广州市海珠区桥下空间的利用形式总结概括为六大利用类型:

(1)休闲型:主要用于景观休闲停留,文脉展示和体育运动等利用方式,如猎德大桥与广州大桥桥下空间。周边的用地性质多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教育科研、中小学用地、公园绿地以及沿江风貌。

(2)交通型:主要包括交通换乘、车行道路等利用方式,如番禺大桥和黄埔涌大桥匝道下方空间等。周边用地性质多为商业用地以及公园绿地等沿线环境。

(3)商业型:用于商业型的桥下空间相对较少,海珠区有沥滘环城高速路段桥下摊贩集中疏导中心以及南沙港快速路段桥下小洲村水果市集等。周边用地性质多为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

(4)市政型:主要用于垃圾分类投放和收集运输点、公共卫生间、应急基础措施和市政水利排水局等,如江湾大桥等桥下空间。周边用地性质多为居住用地和行政办公用地。

(5)停车型:该使用类型方式所占比例居高,有单一用于停车的桥下空间,如石榴港立交桥桥下空间,和结合其他利用形式使用的桥下空间,如人民桥,体育运动休闲结合停车使用。所有类型的用地性质周边的桥下空间基本都有用于停车型的利用方式。

(6)动态型:主要是利用方式多为短时间或临时性的使用,如桥体周边居民自发的使用和聚集性活动,摊贩以及周边店铺的临时占用点等,如昌岗立交桥和海珠桥。周边用地性质以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居多。

1.2 桥下空间利用形式问卷调研分析

城市桥下空间使用的主体是生活于城市中的居民,桥下空间的改造成为了城市形象的载体,便于市民开展休闲娱乐和艺术展示等,市民是最大的空间利用受众和使用群体[2]。对于在现阶段桥下空间建成的利用形式,笔者除了实地探勘之外,还对不同的桥下空间利用类型抽样,制定问卷内容,选取环城沥滘路段高架桥下摊贩疏导中心(商业型)、人民桥(体育运动型)、海印桥(休闲娱乐型)和昌岗立交桥(停车型)为调研样本,共发放127张问卷,有效收回106张。此次的问卷调研中对桥下空间主要活动群体、使用满意度、使用目的、使用需求和改善建议等方面为调研主要目的。

空间使用人群分析。通过对桥下空间活动的人群调研分析,从统计的数据表可以得知(如图1),活动人群以中老年人居多,主要的职业范围是自由职业和退休在家。活动人群居住于当地的时间年限为5年以上的占比最多,所开展活动的桥下空间距离住所路程步行约20分钟左右,住所于桥下空间两侧和步行10分钟以内占比人群均衡,步行30分钟以上持第二大占比。由此可见,对于桥下空间良好的建成环境,周边的城市居民愿意到桥下空间开展活动。但是活动的群体年龄层面较为单一,以自由职业和退休在家的中老年人为主,因此,桥下空间的使用受众层面是相对有限的。

图1 桥下空间使用人群调研统计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空间利用满意度分析。受访调研人群到桥下空间活动都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通过调研数据统计(如图2),穿行经过虽然所占的比例居多,但多数受访者主要的目的还是以娱乐健身和休闲散步为主,其次再是如厕、垃圾投放和停留休息。对现有的建成桥下空间环境使用和舒适度的评价也持满意和一般的居中状态,少数人表示极度不满和满意;不满的原因主要是对桥下空间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感到不满,如光线昏暗、空间压抑、灰尘和噪音污染等主要问题提出反馈;还有垃圾堆放和管理不当等问题。针对其他的一些问题主要通过口述的形式向笔者表达了意见,如桥下空间用于停车空间过多,大量“僵尸车”浪费空间资源等。总体来说,桥下空间使用的活动人群对空间的评价是呈一般和较为满意态度。

图2 桥下空间利用目的与满意度调研统计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空间利用期许分析。受访者对桥下空间功能的利用方式和利用需求也给出了期许(如图3)。通过图表数据统计,希望桥下空间用于广场公园的人数占比最高,其次是用于运动场地和商业空间。对于其他的一些利用方式也表达了意见,如桥下空间的使用要更加考虑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增加活动措施以及注重人性化方面的设计。桥下空间改善方面的需求从图表当中我们可以得知受访者对于桥下空间绿化环境的改善、照明环境和增加文化氛围等方面占比居多,对于其他的需求方面,主要是对桥下空间使用的浪费和管理的无序等问题提出意见[3]。总体来看,从侧面反映了城市居民对于自己生活周边环境改善的需求与关注,追求更加美好的周边生活环境。

图3 桥下空间利用期许调研统计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 广州海珠区桥下空间使用现状问题分析

2.1 逆活化现象多,空间反弹严重

城市桥下空间在现阶段主要以娱乐休闲、景观优化和艺术文化为主等功能改造,多被规划成城市公共空间,以活化桥下空间的使用和优化城市景观为主。但是,实际改造过后并不能解决桥下空间原有的问题,空间利用出现了反弹现象。如人民桥桥下空间被规划成城市体育运动休闲场所,形成篮球场、兵乓球场,儿童游乐场所等,在建设完成初期,空间投入使用,收到市民良好的反响,但随之而来的,大量流浪人员占据该桥下空间,长期在固定时间内停留,儿童游乐区形成流浪人员的休息区,其他空地形成停车空间等,空间活动环境变得质量低下,在开放性与安全性的矛盾下,空间的使用逐渐出现逆活化现象。

2.2 政策规范短缺,空间消极闲置

城市桥下空间在利用初期并未探讨实践出最为适用的利用方式,在规划设计上的不当,造成了现阶段大量的桥下空间停留在第二阶段的低能无序使用状态。利用的方式多为简单的绿化、杂物堆放、车行交通和市政措施等,以及部分未利用的空间。低能无序的利用容易形成空间的闲置以及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如昌岗立交桥与石榴港立交桥桥下空间,狭长的带状空间用于停车场空间,在低廉的停租费用以及大量闲置的空间前提下,形成了“僵尸车”的停留空间。城市中心区的桥下空间在重视高质量的发展,但是一般的城市中心区以及偏远城区还处在待发展阶段上,桥下空间在利用形式上还未能整体得到重视,利用价值长期以来一直被轻视,造成空间消极闲置。

2.3 空间缺乏管理,导致空间脏乱

城市桥下空间管理涉及到国土、交通、规划、建设以及城管等相关部门的相互管控,空间的管理权属具有复杂性,容易出现管控的漏缺和不全面性[4]。由此,导致桥下空间出现脏乱以及利用率低下和安全性等问题,主要体现在用于环卫基础措施垃圾投放和市政物料停放等管理不到位的环境问题。随之而来的还有市民自发性利用行为,如违规建设构筑物、流动性摊贩、私自堆放的物品货物和居民自发的活动等。以上居民的自发利用是由于空间管理反馈机制的不健全,居民的改造利用诉求只能通过自发且带有违法性质的方式实现,初衷虽然是对闲置空间的积极改造,但随意无序的利用方式让桥下空间的面貌更加凌乱。

3 城市桥下空间总体利用原则

3.1 加强法律效率的管控指导作用

城市化的高质量发展决定了公共领域空间的高质量发展,城市立交高架桥下灰空间如何更安全、更健康、更宜乐宜游已经成为城市公共性生活空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城市更新进程中着重关注的一项议题。桥下空间的利用方式急需提上更为细致的管控规划进程当中,各地区政府应对桥下空间进行整体控制,并对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相互协调也具有重要性,应对桥梁在满足城市交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其附属的桥下空间又能形成对城市环境有良好的回应。因此,应由政府出台对桥下空间使用管理统一的规划办法,进行政策联控,实施细则指导。首先体现在桥梁建设初期的整体控制,其次对桥下空间利用类型的使用功能进行定位,再就是设计后期实施维护,最后是建立使用反馈机制,全方位加强桥下空间的法律效率管控指导作用。

3.2 塑造具有在地文化性空间特征

在反全球化,提倡多元化的背景下,地方文化蓬勃发展。城市更新也一直注重在地性文化的体现,强调差异性,在设计中使用当地的文化元素,一直延续到当代的城市设计当中[5]。我国部分省份所推出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内容也注重在地性的设计,如2017《浙江省城市设计编制导则》中第二部分总体城市设计当中的主要任务,涵盖对历史人文以及城市现状的资料收集;城市现状包括具有特色风貌的城市片区、标志性建筑物一些景观道路和廊道等。因此,桥下空间的利用也需考量到如何塑造在地文化性的空间特色,在规划初期或者后续对桥下灰空间的再利用问题上,着重考量空间的周边用地性质、建筑类型,区域文化特色等在地文脉的资料收集分析。设计综合考虑与环境整体的协调性,尽可能做到各桥梁下方空间都能形成“一桥一策”的策略,塑造更加具有在地性的空间特征,与区域环境相得益彰,使桥下空间成为地域生活的载体。

3.3 注重公众参与和以人为本的设计

日常生活当中,一味自上而下往往容易导致设计缺乏公众的认同,除了设计师之外,民众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应参与进来,一起集思广益,优化设计结果与潜在问题,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桥下空间由于政策规范的短缺和空间缺乏管理,导致空间脏乱差和逆活化等现象,政府作为政策规划者、城市管理执法局作为管理者,两者实施对桥下空间以自上而下的规划与管理。在桥下空间利用上可以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机制鼓励自下而上的基层,自觉结合自上而下顶层设计,让空间的使用者对所使用的场所拥有更多的融入感、责任感,和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意识。因为桥下空间作为重塑城市活力的特殊空间,其潜在的价值需要我们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多维度的探索,因此桥下空间应结合社区营造多元参与的机制,构建路线有政府主导与赋权,开发机构组织和实施,专业角色设计和介入,公众角色助力与反馈等,注重桥下空间的公众参与和规划空间利用形成真正以人为本的设计,优化并关注空间品质的可持续发展。

4 总结

笔者对广州海珠区范围内的桥下空间进行实地踏勘调研,开展建成环境的使用评价的收集,对桥下空间的利用现状类型进行归纳整理和对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开展分析。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桥下空间再利用原则,倡导注重桥下空间的管控优化问题,塑造具有在地文化性的空间特征,体现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注重文脉体现的同时也要引导公众参与,做到以人为本的同时还应注重桥下空间利用品质的可续性发展,希望能为城市空间管理、设计和优化提供新思路借鉴,为存量的桥下剩余空间再利用提出更为适用的可行性愿景设计具有一定的意义性。

猜你喜欢
调研利用空间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空间是什么?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创享空间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