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褚临风
幼儿园主题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的课程探究活动。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主题活动已成为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主要教学模式。本文以大班主题活动“纸”为例,探讨投放材料的有效策略。
幼儿园主题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以材料为媒介,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课程活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大班幼儿已经能够通过自主观察、比较和分析,发现事物前后的变化。
游戏材料贯穿主题活动全过程,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帮助幼儿获得经验的重要元素。在主题活动中,幼儿教师要密切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评估幼儿的游戏行为,并及时投放适当的游戏材料,以推动主题活动深入开展。
幼儿在与材料和环境的互动中容易产生兴趣。如何在活动初期投放材料,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材料促进活动的深入开展,幼儿教师是值得考量的两个重要方面。我们以大班主题活动“纸”为例,分析主题材料投放现状。
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是幼儿园开展一切主题活动的出发点。幼儿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幼儿的活动需求。例如,当教师发现幼儿对纸产生探究兴趣后,应设计相关的主题活动。教师在教室投放各种类型、各种颜色的纸,还找到与纸的内容相关的绘本,以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通过实践探索,幼儿学会自主寻找答案,并将获得的经验迁移到接下来的游戏活动中。
单一的主题活动并不有利于幼儿的发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材料能不断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进一步建构认知经验。在了解到幼儿对纸的类型比较陌生后,教师改变原有投放方式,将各个类型的纸拼在一起并备注名称,幼儿在摸一摸、看一看、认一认、比一比中,认识纸张的特点和类型。例如,教师可以按照纸的不同色彩、不同厚度、不同材质等特点分类展示。
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往往容易忽略幼儿的主体地位,没有让幼儿参与投放材料。幼儿是主题活动的主人,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幼儿自主决定投放哪些材料,投放材料的数量是多少,能进一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确定活动主题后,教师根据活动的目标与内容收集相关材料,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设置主题材料柜,供幼儿按需拿取。
在开展关于纸的主题活动初期,幼儿对纸的认识是浅显的,主题材料柜便成为幼儿建构经验的中转站。教师将收集到的纸根据材质进行分类,有序地摆放在材料柜中。在摆放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材料的投放方式,便于幼儿拿取、辨别。
随意摆放材料不仅加大幼儿参与主题活动的难度,降低幼儿的活动兴趣,还影响幼儿养成整理的习惯。教师应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将主题材料立体地展现在材料柜中,让幼儿获得主题活动的良好体验,促进幼儿获得全面发展。
例如,在开展关于纸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投放丝线、绳子、丝巾等软质材料,锻炼幼儿塞、悬挂、捆、打结等手部精细动作;对于数量较多的同种材料,可以根据数的整合、排序等分类投放,培养幼儿对数的初步认知;对于一些种类较多的主题材料,教师可充分利用分类盒对材料分类摆放,并做好标记,便于幼儿自主拿取。
除了在主题活动初期投放材料,在活动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幼儿的需要调整材料的投放行为。材料投放应贯穿于整个主题活动始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单一的投放材料出现了两三天后,幼儿便会对这个活动失去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时的引导,调整游戏材料,提升游戏难度,让孩子重拾对游戏的兴趣。
在纸卷承重的活动中,幼儿一开始只会进行单一的平面建构,了解纸卷可以承受的力量。但多次重复此类游戏,属于无意义的学习。在发现幼儿对纸卷活动失去兴趣时,教师及时进行反思,发现了活动内容不具备挑战性。为了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教师在材料柜中增加了纸卷的数量。在提升活动难度之后,幼儿初次尝试失败,经过多次实验与观察,幼儿发现有些纸卷之间的距离太大,无法支撑重物,需要调节纸卷之间的距离。有的纸卷由于太短接触不到夹板,需要更换。可见,投放新的材料后,幼儿在主题活动中不断获得新体验。
综上所述,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幼儿教师应时刻注意投放材料的适用性、丰富性、可变性,还要注意投放的形式。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需不断观察幼儿的表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投放材料的数量、种类,便于幼儿深入探究活动。只有让幼儿不断尝试,勇于挑战,才能收获更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