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讲中国故事的话语叙事:生成、内涵和特色

2024-04-25 08:39康凤云刘超
江汉论坛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国形象中国故事

康凤云?刘超

摘要:习近平讲中国故事富有话语感染力和思想感召力,是对中国故事的权威表达,为传播中国方案、中国理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遵循和实践范式。话语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习近平讲中国故事的话语生成有其独特的时代语境、实践基础、理论前提和文化根基。习近平立足现实问题、围绕时代新变化、放眼全球新发展,通过借用中国传统故事、提炼现代中国故事、融通世界与中国故事,将历史智慧转化为话语自信,将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在话语交锋中实現话语主动,全景式展现了讲中国故事的话语内涵。习近平讲中国故事在话语主体上体现权威核心、在话语内容上体现守正创新、在话语空间上体现融通中西、在话语时间上体现贯穿古今、在话语形态上体现情理交融、在话语风格上体现自信从容,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故事话语叙事特色。

关键词:习近平;中国故事;话语叙事;中国形象

中图分类号:D26;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4)03-0044-07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讲好中国故事,对促进中国形象、中国价值和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认知与认同具有重要意义。讲中国故事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形式,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中国故事需要用系统化、理论化的话语来凝练,也需要用大众化、时代化的话语来讲述,这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理论之需和实践指向。作为中国故事的主要讲述者,习近平把中国故事贯穿于各种会谈、演讲、理论文章及调查研究中。他结合历史与现实,贯通古今中外,整合故事资源,用中国话语向世界诠释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理论的实践价值、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他丰富的话语经验和高超的叙事艺术为讲好中国故事作出了表率、提供了范式。提炼习近平讲中国故事的话语生成条件,剖析习近平讲中国故事的话语内涵和话语特色,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讲中国故事的话语生成

话语不是既成的,而是生成的,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2)习近平讲中国故事的话语生成,有其独特的时代语境、实践基础、理论前提和文化根基。习近平讲中国故事以习近平为话语表达主体,以人民群众为话语核心人物,围绕历史中国和现代中国发生的事情,在治国理政、国家交往的实践中运用语词、概念和命题等话语形式讲述中国故事,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与深远影响的话语表达。

(一)习近平讲中国故事话语生成的时代语境

语境是话语生成的特定时空,决定着话语的表达形式。一方面,当今世界,国际话语权争夺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焦点。以故事为载体展现国家形象、政党形象、民族形象,成为中国对外宣传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新时代以来,世界更加渴望了解中国,中国方案和中国理念也更需要走向世界。在中国与世界双向需求对接的时代语境下,仅仅在中国范围内讲中国故事,已无法充分展示中国方案、中国理念的魅力和吸引力。这就要求必须在国际语境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国际语境中讲中国故事,不仅拓展了讲中国故事的话语空间,还对讲中国故事的话语逻辑、话语策略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习近平在出访、会谈或者在外媒发表署名文章时常将中国故事融入其中,运用新话语,提炼新概念,进行新表达。他通过讲各国人民友好故事、国家交往故事、世界文化融通故事等,将中华民族的“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礼之用,和为贵”“万里尚为邻”等交往理念转化为融通世界的交往话语。例如,2016年,在智利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习近平将智利金和中国玉所制成的“金镶玉”奥运会金牌与“金玉良缘”(3)相联系,讲出了中国与智利两国交往的深厚根基和文化渊源。习近平擅长在国际语境中讲人人听得懂、传得开的中国故事,例如习近平曾讲述的“寻找莎士比亚”(4)、“泰戈尔的中国故乡”(5)、“法门寺的琉璃器”(6)等故事,将国与国之间的人文交流话语转化为讲中国故事的话语资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与品格的中国故事话语。

(二)习近平讲中国故事话语生成的实践基础

实践是话语生成的基础,话语生成需要实践的呼唤。作为话语的原初形式,“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7),讲故事本身就是一种话语实践,讲故事的过程又生成实践话语。从话语的生成规律来说,概括总结与创新凝练是话语生成的两种实践路径。习近平讲中国故事话语生成的实践基础,是习近平个人丰富的从政经历。一方面,习近平把他在地方的工作经验,概括为地方治理的实践话语。从陕北梁家河到河北正定,从福建到浙江、上海,习近平经历了地方各个层级重要领导岗位的历练。他在地方工作期间,就善于从工作中提炼故事,从群众生活中总结故事,并将地方治理实践话语推广为治国理政的实践话语,从“两山论”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枫桥经验”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摆脱贫困”到全国“脱贫攻坚”,等等,习近平通过阐释地方政治实践话语,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中国国家治理故事、中国14亿人口脱贫攻坚故事,等等。另一方面,习近平又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凝练新话语,将中国故事从中国推向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的伟大实践催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话语、新概念和新范畴,例如,习近平聚焦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等理论话语,丰富了中国故事的话语主题和主线,打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化叙事、人类文明叙事、民主叙事等的话语霸权,让中国故事从中国走向世界。

(三)习近平讲中国故事话语生成的理论前提

习近平讲中国故事蕴含深刻的理论哲思,这与习近平本人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紧密相关,高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是其讲中国故事话语生成的理论前提。习近平指出:“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8)习近平在学懂、弄通、悟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焕发新光芒,让中国故事插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翅膀,飞向寻常百姓家,走向世界人民心中。中国从来不缺故事,但要把故事讲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历史事实与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故事的碰撞能产生无穷的理论魅力与实践伟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夯实中国故事的学理性,使中国故事具有科学性,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遵循。没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就无法从中国实践中提炼中国故事。习近平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观察中国实践,并从中总结、提炼中国故事,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宏观叙事框架中讲述中国发展的历史故事、当代故事以及未来故事;同时,运用古今中外等对立统一范畴,统筹讲中国故事的“国际范”与“中国味”、“时代感”与“历史感”,将中国奇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中国故事,使中国故事传得开、传得广、传得久。

(四)习近平讲中国故事话语生成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讲中国故事独具“习式风格”,这与习近平本人具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密不可分,深厚的中华文化功底为习近平讲中国故事的话语生成奠定了文化根基。中国故事是中华文化叙事的表现形式,其内核是中华文化。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就无法讲出中国故事背后的“道”和“理”。习近平反复强调文化的重要性,不仅身体力行,将学习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更是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从人类优秀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与智慧,并将其转化为讲中国故事的话语,使中国故事的话语充满哲学思辨与历史积淀,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历史逻辑和时代张力。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讲中国故事,习近平都在话语思维和话语表达上显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以故事见文化,以文化讲道理。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习近平用典》共两辑,书中遴选出习近平使用多、影响大的典故近600条,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习近平对中华典籍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故事带入到新时代语境中,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发和精神鼓舞。不仅如此,习近平还以其深厚的文化功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更深刻的结合。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习近平讲中国故事是以中国话语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故事,是以中国话语、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充分展示了习近平文化素养的深厚、文化思想的深邃,彰显了他作为政治家的高屋建瓴的文化格局。

二、习近平讲中国故事的话语内涵

习近平讲中国故事的话语叙事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科学理论命题,需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聚焦中国现实问题、围绕时代新变、放眼全球发展,通过借用中国传统故事、提炼現代中国故事、融通世界中国故事,将历史智慧转化为话语自信,将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在话语交锋中实现话语主动,全景式展现了讲中国故事的话语内涵。

(一)立足现实问题,借用中国传统故事,将历史智慧转化为话语自信

历史传统是故事产生的土壤,现实问题是讲故事的立足点。离开现实问题谈历史故事或离开历史故事谈现实问题,都会使讲故事的效果大打折扣。马克思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不拥有任何惊人的丰富性,它‘没有进行任何战斗!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9)解决现实问题是历史价值生成的重要关照,着眼于现实实践,讲中国故事就有了问题指向;汲取历史智慧,讲中国故事就有了话语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步伐不断加快。习近平围绕“中国如何走向世界”的重大时代命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命题,为讲中国故事提供了丰富的话语思想和叙事指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0)新时代在伟大变革中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习近平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11)讲故事是最好的说理方式,讲故事不仅是为了交流,更是为了传递故事背后的深刻意蕴。习近平身体力行讲中国故事,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历史自觉、文化自觉、政治自觉。善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并将历史智慧转化为时代话语、中国特色话语是习近平讲中国故事的独有风格。他坚持立足现实问题,突出问题导向,注重贴近不同群体的认知特征和接受习惯,借用传统中国故事讲述历史智慧,将历史巧妙地引入现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譬如,针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四大危险”“四大考验”,他曾讲述“抄检大观园”(12)、“看写缘簿”(13)、“亡国之音”(14)、“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15)等故事,告诫全党要始终保持大党独有的清醒,坚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永葆清廉本色。面对转型时期的社会治理问题,他讲述“‘地府来了”(16)、“张之洞的感叹”(17)、“‘和才能‘合”(18)、“天子守国门”(19)、“用人如器”(20)、“五百金买马骨”(21)等故事,以此凝聚发展共识,讲述中国之治的大道。

习近平指出:“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22)讲好中国故事的信心来自历史自信,只有立足现实问题,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才能真正将历史智慧用于回答时代之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对西方的话语权垄断,必须以讲中国故事的方式,创新聚合新时代话语,赢得话语主导权。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用中国话语表达、话语思维和话语智慧,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方式。

(二)围绕时代新变,提炼现代中国故事,将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

时代是故事最好的脚本,时代新变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素材。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围绕建国、兴国、富国、强国任务,开展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伟大变革,这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美画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23)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丰功伟绩和价值意义进行整体性概括的话语叙事,为理解当代中国巨变提供了清晰的历史向导和简明的历史总结。习近平讲中国故事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24),善于把握时代新变,将宏大话语叙事转化为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的微观话语叙事,将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

习近平围绕时代新变讲中国故事的话语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善于以时间为故事主线,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突出发展优势。譬如,他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以时间为主线,以农民为主体,讲述了“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25)的故事,进而揭示了中国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根本原因。二是善于以空间为故事载体,在空间审视中清晰地展示发展优势。譬如,他曾用“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26)来讲述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他曾以“亚洲”为空间聚焦,讲述了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的故事(27);他曾以梁家河的小空间大变化为例,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这样的空间话语叙事方式,让人产生直观的记忆点,印象深刻。三是善于依托话语符号,在故事中提炼总结中国经验。譬如,他在讲述“新中国‘两大奇迹”(28)的故事时,将新中国70年的伟大成就凝练概括为“两大奇迹”这一简明又便于识记、简单又具有话语分量的叙事符号。他在讲述“造好‘两座山”(29)的故事时,以“两座山”的话语表达生动形象地阐释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四是善于提炼精神标识,讲述时代新变背后的精神动力。譬如,他提出“老西藏精神”“蒙古马精神”“老成昆精神”“钉钉子精神”“塞罕坝精神”等,以与时俱进的时代话语,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发展背后蕴藏的文化力量,彰显出独特的话语叙事魅力。

新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的实践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无穷的故事文本,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通过提炼总结中国故事,形成具有中国底蕴、中国内涵、中国特色的叙事话语,为面向中国、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话语支撑和话语优势。

(三)放眼全球发展,融通世界与中国故事,在话语交锋中实现话语主动

放眼全球发展,融通世界与中国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必然要求。经过100余年的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迈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造了中国奇迹,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因此,中国需要通过积极主动的叙事方式,打通中国与世界的故事言说壁垒,既宣传中国主张,又融通世界与中国故事,从而掌握讲中国故事的话语主动权和制高点。

融通中国与世界故事,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强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30)文明因交流而散发生机与活力,因互鉴而美美与共。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的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立场上,在文明的交流互鉴和话语交锋中,跨越了文明冲突论、文明优劣论的话语陷阱,以负责任的大国担当,积极主动地拓展人类文明发展道路,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文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光明前景的新选择。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西方文明的话语霸权,凸显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讲中国故事就要讲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故事(31),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性传播与认同。

融通中国与世界故事,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必然要求。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看似只是事关中国自身文化建设的命题,实则是中国与世界交往互动中把握中国话语主动的重要方式,因此必须做到融通中外,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当今世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世界,是一个命运与共的世界,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能够脱离世界而孤立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更加需要走进世界、融入世界。当然,必须认识到,走进世界、融入世界不是要消除民族特性,而是要在坚守民族特性和把握国际话语交锋规律的基础上,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提升中国故事的情感感召力和思想穿透力。

三、习近平讲中国故事的话语特色

习近平讲中国故事既是中国故事的新时代话语呈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话语表达,更是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的话语描述。在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空间、话语时间、话语形态、话语风格等方面,习近平讲中国故事形成了鲜明而突出的话语特色。

(一)话语主体上体现权威核心

话语权威来自人民群众的认同、认可和接受,只有当话语表达主体讲述代表人民群众意志的话语、讲述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故事时,人民群众才会认可故事的内容与价值,话语表达主体才能拥有话语权威。中国故事的话语表达主体具有双重意蕴,既指故事的言说者,又指故事内容的主体。习近平讲中国故事是以习近平为故事的言说者、以人民群众为故事主角的话语实践。习近平讲中国故事的话语权威不是自封的,而是在把握“两个确立”、增强“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中形成的。党的十九大将“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写入党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32)习近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是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其话语权威的形成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此外,习近平讲中国故事的话语权威还来自其个人魅力。话语背后是思想,故事背后是道理。习近平具有深厚的文化学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平和的话语表达、崇高的家国情怀和人民情怀、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他能够用通俗的语言将思想讲通,用简洁的话语将道理讲透,使人民想听、爱听、愿听,充分展现了其高超的话语掌控能力和强大的语言表达魅力。

(二)话语内容上体现守正创新

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秉承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更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习近平讲中国故事将“守正创新”作为话语建构的重要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和主动权,保持中国元素和民族特色,守好中国故事的合理内核,既不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失去中国故事本真,也不在文明故事演进中故步自封。“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33),这是讲中国故事的守正之所在。“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34),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之所在。“守正”就是遵循讲好中国故事的普遍规律,站稳故事的中国立场,把握中国故事的文化主体性,坚持实事求是地讲好中国传统、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既不能忘本,也不能忘祖,牢记讲好中国故事的初心和使命。“创新”就是结合时代之变,紧跟时代步伐,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不斷探索讲中国故事的新方法和新范式,深入挖掘中国故事资源,拓宽讲中国故事的渠道和场域,同时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批判借鉴西方经典理论,灵活吸纳当代研究成果,在不同文明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

(三)话语空间上体现融通中西

话语空间既是故事的空间,也是表达的空间,具有延展性和开放性特征,话语空间随着话语主体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无论是空间指向,还是文化指向,“中”与“西”都是中国故事在话语空间上不可回避的一对范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深刻把握中西方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坚持融通中外,打破中西叙事二元对立的格局,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讲中国故事既注重中国叙事的原生空间特色,又关注世界语境下话语空间的延伸。他通过巧妙借用西方故事,以富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作出了表率。譬如,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中,借用“纸牌屋”(35)的政治隐喻,向世界讲述了中国反腐败的故事。一方面,融通中西方话语,使世界各国人民从第一人称讲述视角更加了解中国反腐败斗争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搭建中西对话空间,顺势提出“中国愿同国际社会积极开展反腐追逃合作”(36),为融通中外反腐败斗争空间奠定了话语基础。此外,近年来,习近平提出“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等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叙事共同体、搭建中国与世界交流对话的公共空间奠定了基础。

(四)话语时间上体现贯穿古今

总结历史、关照现实、展望未来,是习近平讲中国故事的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指出,要“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37)。习近平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以贯通古今的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讲述中国故事的历史形态与当代演变,为世界了解中国搭建起历史与现实的叙事桥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面貌融入时代、融入世界。“古”和“今”是讲中国故事在话语时间上必然要面对的一对矛盾范畴,习近平讲中国故事在“古”“今”关系的处理上体现了对辩证法的深刻把握和合理运用。一方面,注重讲述“古”对“今”的启迪,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贯通古今的着力点是在“今”,是站在当代中国的立场打破古今的界限,以故事的形式将古今串联成具有整体性的叙事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另一方面,注重讲述“今”对“古”的发展。习近平讲中国故事的话语表达,在时间上贯通古今,注重将中国传统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引经据典又与时偕行。这种贯通古今讲中国故事的话语表达,既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感,也展示出蓬勃的朝气和活力。2014年,在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习近平从历史宏大叙事中讲述中国故事,指出“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38)。他从“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中国是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中国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五个方面,向世界讲清楚了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既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又明晰了当代中国的世界定位。

(五)话语形态上体现情理交融

习近平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39),事实、形象、情感和道理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要素和维度,情感是否饱满、道理是否讲透直接影响中国事实与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实效。习近平恰当处理讲中国故事的情与理的辩证关系,既注重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民情感和人类情怀,又兼顾讲透中国故事的深刻哲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情”指的是人民情感和人类情怀。故事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来源于故事受众对故事情感的共通与共鸣,好的故事必定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感、深刻的人类情怀。习近平讲中国故事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一是来源于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40),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新时代群众路线的新话语转化为讲中国故事的人民情感。2018年3月20日,他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用“四个伟大精神”高度概括凝练了中国人民的特质和禀赋(41),并展开讲述了中国人民奋斗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和现实故事,彰显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怀。二是来源于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习近平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42)只有始终胸怀天下,把握人类命运与共的价值立场,才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2023年3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充分表明了他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对人类文明叙事的整体思考与关切。

“理”指的是道理、哲理,“是通过合乎逻辑、具有条理的话语表达出来的思想”(43)。习近平善于以中国故事的话语表达将中国的道理和理论讲通、讲透、讲实。新时代讲中国故事的“理”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44)。然而,因文化背景或意识形态的差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在世界语境中还存在着理解上较难逾越的时空鸿沟。为了让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更好地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最好的方式就是讲故事,通过具体的人物、事件、事物、情境等构成的中国故事来讲述自然之理、社会之理、思维认知之理。习近平指出:“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穿于故事之中”(45)。因此,不仅要对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学理性的研究阐释,更要以有生气、接地气、冒热气的故事话语对中国理论进行国际化传播。

(六)话语风格上体现自信从容

习近平强调:“必须增强底气、鼓起士气,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46)做好中国的事情和讲好中国的故事是中国形象建构的两个着力点,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张力。做好中国的事情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充满底气的故事资源;讲好中国的故事为继续做好中国的事情提供强大的动能。當前,中国的国际话语地位在不断提升,但要与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仍有一定的差距。讲中国故事是最好的国际传播方式,是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提升“四个自信”的重要路径。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在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过程中,中国故事的生成状态是被动的,无论是文化叙事、历史叙事、学术叙事等,其所依托的叙事理论、叙事方法大都来自西方,中国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听众位置。中国故事必须借用西方的话语表达才能走向世界,这种现象本质上是对中国叙事的话语不自信、文化不自信。因此,必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通过文章、讲话、演讲、访谈等方式,在国际、国内政治舞台上,以其独具特色的自信、大气、从容的讲故事风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創新性发展,推动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与交融,充分展现了当代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风范。习近平讲中国故事的话语状态自信从容,为突破西方话语霸权、构建多元主体平等交流的格局发挥了突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注释:

(1)(10)(4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6、15、16页。

(2) 陈曙光、陈雪雪:《话语哲学引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3)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和薛宝钗的“金锁”被认为是“金玉良缘”,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体现着缘分和情感的寓意。

(4)(5)(6)(14)(16)(17)(18)(19)(20)(21)(29) 本书编写组:《习近平讲中国故事》,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76—278、285—288、289—291、23、154、169、178、187、199、202、181—182页。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91页。

(8)(33)(34)(4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404、153、153、272页。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

(1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4页。

(12)(13)(15)(24)(25)(26)(27)(28) 本书编写组:《习近平讲故事》第2辑,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7、47、33、169、122、206、212、122页。

(22)(39)(4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08—209、212、213页。

(23)(3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62、26页。

(30)(3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475、511页。

(31) 杨彬彬:《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阐释逻辑和建构路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

(35) 《纸牌屋》(House of Cards)是一部美国的政治题材电视剧,讲述了一个冷血无情的美国国会议员和与他同样野心勃勃的妻子在美国政治舞台上不择手段谋取权力的故事。

(3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687页。

(38) 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5页。

(40) 谢清果、王婕:《作为政治传播理论胚胎的水舟观念史:中国民心政治的文化逻辑》,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

(41) 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43) 向玉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道”和“理”》,《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8月11日,第A01版。

(46)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84页。

猜你喜欢
中国形象中国故事
美国保守主义权势集团对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
东方主义在大正日本文学中的探讨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讲好奥运里的中国故事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
讲好中国故事:政府对德传播媒体该怎么做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