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保证,语言人才对建立我国国际形象具有重要作用。语言学习离不开对国外文化知识、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内容的学习,如何在语言教育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辨别是非的能力,是所有语言教育者必须关注的问题。为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高级语言人才,学校要在人才培养中加强思政元素的融入。因此,主要探讨了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实施思想政治育人的路径和方法,希望能为我国英语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關键词] 课程思政;家国情怀;价值观
[基金项目] 2021—2023年四川省教育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改革项目“‘三全育人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JG2021-106);2022年度西南石油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语言学概论”;2021—2023年西南石油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外语学科立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与研究”(X2021JGZDI043)
[作者简介] 阮先玉(1974—),女,四川简阳人,硕士,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04-0169-04[收稿日期] 2022-05-16
引言
自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一系列论述,强调了高校课堂对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教育部于2020年6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国家层面确定了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部署,从宏观上为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2]
外语教育特别强调教书育人一体化,因为外语教育涉及中西文化交融、价值观差异、人生观差别,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困惑和迷失[3]。语言学习不止关乎语言本身,更多的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等内容。如何在海量英语学习中确保学生不会迷失于西方价值观,保证学生能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建立母语语言认同与国家认同,培养其家国情怀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如何将这些培养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培养路径和方法中,以保证培养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国际视野、能担当中西文化传播的国际化人才,是英语专业办学的重要任务。统而言之,可以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落实人才培养要求。
一、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人才培养,方案先行。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任何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也是必要保证。根据国家政策,目前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分为通识课、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等模块。虽然通识课部分有思政课,但还需要各类课与其同向同行。英语是内在知识体系架构以语言为中心的学科,本身就具有学科交叉性,其外在知识体系架构在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之中,更具跨学科性[4]。英语学习永远承载着语言学习和价值观浸润的双重任务,更应该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此外,还应在课程体系中贯穿思政教育,确保学生“三观”不跑偏。因此,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既要考虑学生语言学习的特点,又要突出思政元素。
我校英语专业非常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根据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我们每年动态调整方案,以使其更加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目标。同时,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努力避免英语专业的三个共性问题:同质化倾向、缺乏内在逻辑和脱离教学实际[5]。我们以学生毕业要求为出发点,反向推导培养方案的构成要素,充分考虑英语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结合新文科的跨学科融合特点,以“强基础、扩视野、融特色、重实践”为基本原则,设置科学合理、特色突出、贯穿思政的人才培养方案。
基础阶段强调夯实语言基础,设置大量加强语言技能的基础性课程,辅以一些文化课程,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在中高级阶段,一方面,突出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其眼界,开设包括中国思想类型的、多样化的选修课,以培养其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另一方面,引入具有校本特色的跨学科课程,开设能源相关课程,融入本校独特的培养特色,避免英语专业人才“千人一面”现象,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承担社会责任的合格毕业生,因此,理论结合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根据每个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不同的实践课程体系,并将其贯穿大学四年,其学分占方案总学分的四分之一。充分重视实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做到在实践中锻炼人,在实践中培养人。
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语言人才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土壤,优秀的师资是人才成长的必要保证。
二、课程思政示范教师团队建设
如果说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指南针,那么优秀的教师团队则是能使用指南针正确导航的人。无论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都离不开具有高尚师德师风的教师队伍,因此,师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我们立足专业核心课、主干课,以同质课程群为单位,建设年龄贯穿老中青的教师队伍,以党建为引领,注重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养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定期进行政治学习,紧跟国家形势,及时了解国家新的大政方针,提高教师的政治站位。组织教学交流活动,教师讨论新的教学理念,互相切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热烈的讨论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以赛促教,提高专任教师融思政于课堂教学的能力及润物无声的育人能力。组织教师深入优秀同行课堂进行观摩学习,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从各个渠道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打造一支思想过硬、业务能力强、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师队伍。
目前已形成校级“英语语言文化课程思政”示范教师团队。团队教授课程主要为英语专业必修课核心和方向重要选修课,既有基础阶段的重要课程,如“综合英语”“基础写作”等,也有中高级阶段的方向课程,如“高级英语”“英语语言学”等,兼顾语言、文化等内容。团队坚持以课程建设为抓手,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团队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度,由高职称或高学历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团队成员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试行)》为指导,充分考虑校本特色和学情,实行集体备课,设计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方案、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及动态评价的测试方式等,以保证学生每堂课都能学有所获,通过点点滴滴的进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其专业能力。
孙有中指出:“一流课程是一流专业的根基。”[6]我们历来重视课程建设,以学校建设课程思政示范教师团队为契机,抓住机遇,大力开展课程建设,建成了一系列的校级优质课程,包括课程思政示范课、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等。充分发挥语言课程优势,采用含有思政元素的素材作为教学资源,从而将德育有机融入课程,做到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想育人并重。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学习方式。通过提供线上课程,学生可以反复学习难点,实现个性化学习。同时,充分利用语言教育特点,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融入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帮助其形成跨文化的思辨能力、比较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在对外宣传中实现国家意志和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7]。
教师团队建设和课程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好的课程离不开优秀的教师,好的教师也需要优质课程的支持,将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语言人才。
三、教材建设
外语教材是外语教学的根本依托,应为外语课程思政提供融于语言材料之中的思政原料,设计贯穿于语言习得之中的思政体验[8]。外语教材因其特殊性,其教学材料大多来自国外,是对象国的语言材料,主要涉及对象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甚至是意识形态内容,因此,更需要甄别其价值观。但同时,外语教材为教师教学提供了较好的跨文化对比材料。优质的外语教材能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有效的课程思政体验。基于此,从讲好中国故事、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跨文化能力四个方面着手进行教材建设[8]。同时,依托本校学科特色,建设一批有校本特色的教材。
例如,在建设“中国思想经典”课程教材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年代先后为序,以儒释道为主线,将中国思想的起源、争鸣、儒家元素、道家元素及外来元素串编起来,中英对照,既系统地为学生提供了教学材料,让他们清晰地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使知识体系化,也使他们学会了如何用得体的英语表达中国经典,提升了他们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与此同时,与时俱进,结合校本学科特色,适时加入石油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重要的石油元素,教育学生了解我国石油开发的历史,即如何从对外依赖“洋油”,到历尽千难万苦开采出我国的第一桶油,从而甩脱“贫油国”的帽子。这些极具校本特色的教学材料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材、教学材料,做到盐溶于水,润物无声,寓思政于无形。
教材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课程资源建设。一门优质的课程必然有大量资源的支撑,否则难以建设出成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课程资源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为了建设专业课程,我们着手进行优质资源课程建设立项,以专项资金资助教师建设课程资源。根据课程要求和需求,各门课程选择适切的平台,或借助已有精品资源,让它们为我所用;也可借助校级课程平台建设自有课程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课程资源建设要考虑学科内部的交叉融合,建成同一学科内覆盖不同内容的资源库;资源库建设要兼顾校本特色,大量增加特色学科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本校特色,培养具有本校特色的语言人才。同时,还要兼顾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选材注重学科的多样性,做到文文相合、文理相通、文工相交,培养符合新文科要求的融合型人才。
四、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我们在人才培养中充分重视实践育人的作用,将实践育人贯穿整个人才培养方案。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自如地运用语言,因此,实践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不亚于理论课程的学习。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语言实践,并达到要求的实践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40%的学分用于各种类型的实践课程,从而在根本上保证实践育人工作的有序开展。实践类型的课程包含口语、听力、测试等非常重要的专业技能方面的内容,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践夯实学生的语言技能,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在培养方案中专门制订了英语综合实践课程,于大三下学期开设,旨在检测学生前三年的综合学习成果。这门课是英语专业的特色品牌实践课程,能突显英语专业学生的学習特性和学习效果。任课教师在实践中要结合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将中国元素融入语言实践作品。任课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合作完成任务,以视频或音频等方式,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从而在实践中锻炼学生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例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因此当年本门课开设后,任课教师要求学生聚焦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选取一个小点,结合现实生活,以英语为讲述语言,通过拍摄视频的方式完成一个实践课程作品,作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献礼。这样的课程形式和内容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语言能力。这种方式深受学生喜爱,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还结合时政,内容与时俱进。
结语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所有教育者必须一直关注并付诸实践的重要内容。外语教育由于其学科特殊性,更需要教育践行者关注教育对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如何在语言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当下,也是未来很长时间外语教育者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虽然现在已有大量文献、会议围绕课程思政展开,但是仍然没有形成一套融思政教育于一体的成熟的教学模式。因此,每个地区、学校、专业都应立足本地、本校、本专业特色,不断探讨、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从人才培养着手,将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从根本上保证人才教育全过程思想教育不脱节,以完善的课程体系、高素质的师资团队,以及科学合理、特色突出的教材体系为基础,强化一以贯之的实践环节,将课程思政贯穿育人全过程,提升语言专业人才的使命感、责任感、家国情怀及国际视野,最终培养出能讲好中国故事、充满正能量的高级语言人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A/OL].(2020-06-01)[2022-04-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张德禄.外语教学中的评价与品德教育[J].英语研究,2019(1):12-22.
[4]王卓.从简单复合到跨学科外语人才培养:谈新时代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J].山东外语教学,2018(3):61-69.
[5]孙有中.落实《国标》要求,大力提高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J].中国外语,2019(5):36-42.
[6]孙有中.贯彻落实《国标》和《指南》,推进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J].外语界,2020(3):2-4.
[7]赵玉荣,李世勇.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双重着力点: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J].外语教育研究,2021(10):25-32.
[8]孙有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外语教材设计[J].外语电化教学,2020(6):46-51.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Path of English Tal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RUAN Xian-y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China)
Abstract: Talent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a countrys development. Talents of languag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stablish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Language learning is inseparable from foreign cultural knowledge, ideology, values and other contents. How to establish students correct values and cultivate their ability to distinguish right from wrong in language education is a problem that all language educators must pay attention to.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level talents of language with feelings of family and country,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urriculum. Therefo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talent training scheme,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textbook co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hoping to hav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talents in China.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feelings of family and country; 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