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珊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发挥“疑”的牵引力作用,引导学生开卷识疑、以疑促思、以思触情,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悟作者情感。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古诗《示儿》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初读题目,产生疑问
上课伊始,笔者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这首诗的题目,说说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产生了什么疑问。学生看完注释,明白了这首诗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同时提出“父亲为什么要给儿子写诗?这位父亲是什么人?他想跟儿子说些什么呢?”等问题。笔者根据这些疑问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并合理猜测写作内容。
1.走近诗人
五年级的学生对陆游已经有一定了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笔者相机梳理并补充: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一生留存下9000多首诗歌,诗歌或抒发政治抱负,或反映人民疾苦,大都充满爱国主义精神;陆游一生坚持抗金,却一直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最终被罢免官职。此时,陆游在学生心中已不单纯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2.了解背景
在对诗人有基本了解之后,笔者简要地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公元1210年的一天,重病缠身的陆游在弥留之际写下的。他写这首诗时,北宋的半壁江山(包括北宋的都城汴京)已被金人占领了整整83年,北宋的两个皇帝徽宗、钦宗也被金兵掳走,但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偏安一隅,贪图享乐,对外求和,不思收复大好河山。这样的介绍使学生不但知其人,而且明其世,对深入领悟诗歌思想内涵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3.猜测内容
在此基础上,笔者顺势提问:“临终之时,陆游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心事,需要写下遗嘱交给儿子呢?请大家合理猜测一下。”一名学生说:“遗嘱一般要交代财产分割问题。”另一名学生立即反驳:“陆游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不会这么俗气,他可能会嘱咐孩子们好好读书,好好做人。”还有一名学生说:“他希望儿孙有所作为,光宗耀祖。”合理的猜测引发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对诗歌内容的学习水到渠成地展开。
二、解读文本,引发疑问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时,要教给学生解读诗意的一般方法,如从关键词入手疏通诗句大意等;要鼓励学生质疑,并借助学生的质疑串联教学内容,推动课堂发展;还要适度补充资料,拓展学生对古代社会与文化的认知,让学生更深入地体悟诗歌的情感。
1.讀懂诗意
这首诗的文字并不艰涩,学生基本能借助注释读懂,笔者在教学时先鼓励学生自主理解,然后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比如第一、第二两句,学生朗读后作出如下理解:人死后本来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悲伤没有看见国家统一。笔者有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这样表述是否通顺呢?”学生读完后很快发现两个句子衔接不紧密,语势不流畅。“应该怎么改?”笔者提示学生,理解诗句时要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某些词语的顺序,还要为这两句话添加主语“我”。学生听后,立即完善了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我本来知道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没能看到国家统一而感到悲伤。”
2.回顾全诗
学生运用理解第一、第二两句诗的方法,很容易理解了第三、第四句诗的意思。笔者让学生联系前两句的意思读一读整首诗,并提出疑问:“诗人明明知道死后万事皆空,还要让儿子在祭祀时把祖国统一的好消息告诉他,这不是前后矛盾吗?”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时之间难以回答,笔者借机出示诗人人生三个阶段的代表诗句:少年时的陆游“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壮年时的陆游“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老年时的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并简要讲解诗句大意。学生听完后再回顾全诗,心中豁然开朗:爱国情怀伴随陆游一生,无论哪个年龄阶段,他都心系国家,直到临终前,他对个人生死毫不畏惧,唯一放不下的仍是国家尚未统一,这种爱国之情是多么执着、深厚啊!在不断质疑、解疑、释疑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意的理解逐步深入,对陆游的敬佩之情不断加深。
三、品读感悟,设置疑问
没有情感的共鸣,诗句就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教学就难免流于肤浅。《示儿》作为陆游的绝笔古今传唱,传达的是作者至死不渝的爱国热忱,留下的是他满怀的期待与永恒的遗憾。笔者在教学时不让学生简单地用“喜爱”“赞美”“悲伤”“惋惜”“厌恶”等词语来表达这首诗的情感,而是引导他们抓住“诗眼”细品诗情,再运用想象与联想打破时空界限,融合古诗语境与诗情,深入体悟作者的主观意图和内心情感。
1.体味情感
诗句中的“悲”字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值得好好体味。笔者抓住“悲”字设疑:“‘悲仅指悲伤之情吗?是否还蕴含其他情感?”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有的说“当时的宋朝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为这样的国家而悲痛”,有的则联系本课的另一首古诗《题临安邸》说,“面对支离破碎的国家,当时的统治者却沉醉在饮酒作乐中,根本不想收复失地,作者为此而悲愤”。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悲伤”“悲痛”“悲愤”等复杂、丰富的情感,真切体会到“悲”字背后饱含的是诗人对国家深沉的爱。
2.展开想象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可以让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悟更加丰富。“一个寒冬的夜晚,低矮的茅屋里烛光昏暗,85岁的陆游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笔者描述场景的开头,接着抛出问题:“同学们想一想,陆游写这首诗时的神情、动作、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呢?你能把当时的情景补充完整吗?”这个挑战性问题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让他们进入深度思考。在笔者引导下,学生抓住细节描写如“浑浊的眼睛里噙着泪水”“嘴唇颤抖”“手费力地抬起来”等展现陆游的内心活动,更加深切地体悟到诗人对国家深沉、热烈、真挚的爱,以及他对收复失地、平定中原的殷切期望。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第十七小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