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明?陈姝莹
【摘要】“音樂鉴赏与实践”课程是中职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为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起到重要作用。以“音乐鉴赏与实践”课程的线上精品课程内容架构为主线,从建设的必要性、途径、要点及实践探索改革四个角度进行阐述,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提升专业知识素养。
【关键词】课程思政;在线精品课程;音乐鉴赏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音乐鉴赏与实践”作为中职公共基础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积极探索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课程中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音乐鉴赏与实践”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课程特性
教育实践显示,很多中职学生会把学习重心放到专业技能和知识认知方面,而对于音乐鉴赏课程的思政教育附加功能缺少清晰认知,这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但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与态度在学生个人职业发展与人生规划中极为重要。同时,展现音乐教学特色,可以提升育人吸引力,让学生成为好的音乐文化的传播者,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2.学生现状
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有着显著的青春期与叛逆期的心理特点,部分学生还可能有自卑或不自信的问题,在学习目标与计划上有所欠缺。有些学生虽有自己的主见,然而观点与见解和主流意识形态相冲突,他们个性意识突出,在法纪意识和思想觉悟方面均需要教师加以充分引导。单凭中职学校思政课教育显然是不够的,而“音乐鉴赏与实践”课程可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厚文化底蕴,具有强大的思政育人价值。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音乐鉴赏与实践”在线精品课程建设实施要点
1.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
音乐如果只专注于学生演唱和演奏技能则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中国优秀传统音乐可供教育选择,而音乐鉴赏则可以使学生以比较全面的扩展视野,掌握大量音乐作品。同时,作为人类社会共同的文化遗产,音乐和舞蹈、戏剧等紧密联系,在鉴赏教学期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识别不同文化、不同风格音乐特色,可深入领悟文化差异在音乐领域的体现,增强自身文化底蕴。
2.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在当前中职音乐教育体系中,西方音乐同中国传统音乐应用都较为广泛,教师要避免学生舍弃本土传统文化,偏重西方音乐内容,可以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不是只有欧美音乐体系才是音乐的核心,而是要在音乐鉴赏中融入正确的思政理念,让学生更深入地接触和了解本土民族文化,使其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继而培养民族文化自信。
3.提升学生创新思维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因此音乐鉴赏课程中的思政价值也比较显著,它在促进学习者思想创造、思维发挥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更应引起广泛关注。因此教师应抓住课程思政融入的机遇,在传承先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辟与创新,让学生更有机会将音乐同外部世界连接,从而不断地提高自主思考水平和推理能力。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音乐鉴赏与实践”在线精品课程建设实施路径
1.落实课程标准,对接专业重构教学内容
中职公共艺术课课程标准指出:音乐鉴赏与实践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和实践能力,提升其音乐品位为目的的音乐活动。学生通过聆听中外经典音乐作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认识音乐的基本功能与作用,获得精神愉悦,提高审美情趣和音乐实践能力。主要由音乐鉴赏基础和内容、音乐实践活动等组成。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确立正确的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在立德树人的视角下,着重培养学生在各个地域音乐认知、理解、表达及音乐文化传承的艺术素质。例如可以将教学内容重构如下(图1)。
2.对接专业岗位,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经过前期对课程的深入研究与不断探究,课题组对“音乐鉴赏与实践”课程中所涉及的思政教育元素,主要着力于关注课程本身所体现的积极人文价值导向,通过传递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观,进而增强人文自信。同时,学校在课程音乐中也注重鼓励学生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职业精神,并在课程实施中通过自主突破、探究创新,增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通过如此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教育理念自觉融入到学生专业建设之中,使其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例如在旅游专业实施本课程教学中,结合导游服务大赛考核内容,加强音乐素质培养,通过音乐课程激发学生感悟事物本身蕴含的美感,并在导游工作中灵活运用。通过情境教学法、示范法、练习法、合作探究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借助两大学习平台及各类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模式和方法,构建线上线下、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教学共同体。学习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歌、戏曲、曲艺、中国歌剧,以及民族歌舞经典、乐曲代表作品。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了解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热爱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中国的文化滋养而生长出来的艺术之花,感受到音乐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自信。
3.改革教学方法,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将利用网络教学工具,通过线上教学资源的录制与传递,使学习者在线上线下都能够学习。课程突出音乐技能的掌握,教师依据课前测试、课堂学习评价、课后学习效果等平台数据支撑,通过对学生进行各个地域音乐的艺术感知、审美判断、创意表达及文化理解四个层面线上调研线下教学,多维数据、多元评价精准把握学情,助力育人目标达成。此外,课题组把每一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都制作成微课,方便学习者进一步掌握此节课程的重难点。同时,制作资料、专题研讨、过程测试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丰富学生内涵及提高教学方法。整合信息化教育手段,紧随网络时代发展脚步,打造网络精品课程。
四、課程思政背景下中职“音乐鉴赏与实践”在线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1.以“中国音乐文化”为载体,组织教学过程
做好对中职音乐教育工作,除了可以培养中职生的文艺审美与鉴赏能力以外,也可以引导中职学生更加热爱生活、追求文艺,更有利于学生养成奋发向上、积极快乐的生活态度。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歌曲表演无论在结构、风格还是旋律、语言等方面,都展现着多种多样的风貌。授课教师可从富有地域特色的中国传统歌曲、戏曲、舞剧、声乐理论等方面出发,把握丰富多彩的地域与人文资源,以中华传统歌曲文化为基础,根据各学科特点统一制定教学流程。
2.以“专业特色及学生特点”为抓手,突破重点难点
教师集体备课共同探索教学模式,寻求先进的教学理念,并结合本专业的教学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分析所授专业的专业特色及学生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学生在学习平台的学习反馈情况,对音乐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示范、讲解,并提出问题、创设活动,学生通过模仿、参与实践、合作训练,突破重难点达成课程任务。
3.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落实课程思政
中国传统音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经过了五千年的岁月熏陶,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文化底蕴,有着巨大的思政教育意义。然而,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传统音乐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分析不同地域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在精准定位学情实际的基础上,设计情景体验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以及翻转课堂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向学生讲述音乐的创作历程,展现音乐教学特色、提升育人的吸引力,深化民族文化精神,落实课程思政,从而提升民族文化的自信,让学生成为音乐文化的传播者。
4.以“在线精品课程”为支撑,运用信息手段
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和各种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并采用“学生借助学习平台预习—师生在课堂中协作探究—学生借助学习平台巩固”的教学方法,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全面开展课堂教学。在平时教学时根据学生对学习平台上的知识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阐述,并提出具体问题、创设活动、布置任务,学生通过交流练习、相互探究来实现和完成目标。运用各类简谱、作曲的音乐软件解决学生的音准和演唱问题,突破重难点助力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根据课中反馈,布置课后实践作业。通过设定交流研讨主体和问题导向,充分交流,有效推动教师内部、学校间的资源共享和自主与合作式教学。
5.以“重新构建评价体系”为手段,健全综合评价
评价是教师检查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有着鼓励引导和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功能。学习评估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素质。因此在教学评价方法上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强化过程,关注实践”,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对音乐知识的掌握、对所学音乐的表现、对不同地区音乐风格的理解、能否独立或组队参与艺术实践以及参与实践完成情况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议等并结合线上测试数据,将主观和客观结合,收集教学过程数据,最后从实践技能、知识应用、职业素养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在“音乐鉴赏与实践”的线上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将教学中的思政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自觉形成工匠精神,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今后,课题组还将进一步做好做精课程思政工作,努力让更多的精品课程成为中职生听起来能理解、学起来能共鸣、品起来能回味的精品课。
【参考文献】
[1]王鸿想.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民族音乐鉴赏课教学改革研究[J].决策探索(中),2021(2).
[2]李沅泽.“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职音乐鉴赏教学探究[J].艺术评鉴,2020(20).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3年度专项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公共艺术在线精品课程构建与实践探索”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QJHV2023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