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赵炳芹(1972~),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与道德法治。
摘 要:小学是教育的奠基阶段,也是系统教育的初级阶段,相较于向学生传授更多知识,更关注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和意识的引导,因此无论是宏观视角下的课程设置还是微观视角下的课堂教学,为学生建立对教育的正确认知,帮助学生明确教育和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生活对照起来看,都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而道德与法治这门指向德育的学科则更加看重对学生的生活化引导,教师需要结合生活来为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文章就主要围绕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展开,先是简单介绍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遵循的原则,然后再以生活为出发点,对如何开展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了探究与说明。
关键词:生活化视角;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9-0123-0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社会对人才和教育的要求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些变化为新课标的提出和新课改的推进奠定了基础,进而先驱使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再驱使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作出适应性调整。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落实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就成了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在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时,更看重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这五项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以生活实际为立足点,站在学生的视角设置更具时效性、生动性、新颖性和生活性的教学活动,向学生提供兼具现实关怀与人文温度的学习指导。但对于大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来说,如何将生活融入教育仍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教师需要以生活为参照来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为学生的知行合一提供助力。
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语文和数学,基础教育阶段的其他学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与重视,虽然学校设置了很多其他课程,也设置了对应的课时,但其实际的教学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且有效的体系,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追求中的哪一个视角来看,都存在一些需要被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就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部分教师在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时存在没有对生活和教育建立完整认知、没有对说理和启发进行有机串联、没有结合实际设计教学内容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实际的教学效果。在生活化视角下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中,教师需要先着手解决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没有对生活和教育建立完整认知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视野和深化认知来落实育人工作,确保学生能够在积累更多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适应社会,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想要达成上述教育目标的话,教师首先需要对生活、教育及生活和教育间的联系建立完整的认知,以便能立足生活实际来向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但就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都没有跳出教材的固定框架,进而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也没有实现教育与生活的有机结合,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学习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变得十分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
(二)部分教师没有对说理和启发进行有机串联
从课程内容上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大部分知识都属于理论性知识,同时这种理论性知识与科学领域中的客观理论有着很大的差异,主观性更强、伦理性也更强,大部分都无法通过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能直观展示出来的现象进行说明,这也是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说理性过强、抽象性过强的原因之一。再结合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来看,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时也没有对此投入足够多的关注,课堂上说理教育和启发引导的占比不够平衡,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停留在被动的信息接收层面,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也很难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得到解决,最终导致整体的教学有效性偏低。
(三)部分教师没有结合实际设计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是两个很宽泛的概念,在生活中可以延伸出许多条线索,围绕这些线索也可以建构起很多的知识和逻辑体系,因此一个人在道德与法治层面的成长实际上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课堂上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可能涉及全部的内容,那么想要在对应的教育阶段取得更理想的教育效果的话,教师就需要作出取舍。而就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部分教师虽然对课堂教学的内容作出了一定的调整,但这些调整很多都没有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或者说教师补充、拓展的这些教学内容都不够贴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一是无法结合生活经验来实现更有效的学习,二是无法更灵活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二、 生活化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原则
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課堂上,引入生活化理念开展生活化教学事实上是教育改革的一种必然,而这种必然就建立在生活化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科教育的德育功效、能满足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等基础上。相对于传统和常规的课堂教学,指向生活的课堂教学视角在“育人”上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够为学生当下的个性成长和未来的长远发展提供切实的助力。但在实际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遵循包括辅助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在内的多项基本教育原则,以便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将学生培养成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持的人才。
(一)辅助性原则
在生活化的教学视角下,生活应当是教学的辅助,即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之间应当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推动的关系,虽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知识和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但不能“为了应用而应用”,生活与教学之间也还需要存在明确的定位。基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生活化视角下设计教学活动时就需要遵循辅助性原则,让生活成为教、学的辅助,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中,自然而然地将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
(二)趣味性原则
一个人的成长总是遵循从外放到内收、从活泼到内敛的规律,年龄越小,天性中的活泼与好动展现得越完全,因而小学生普遍呈现出一种“以兴趣为上”的娱乐和学习特征,是否感兴趣也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主要因素,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才可能将其引向更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生活化视角下设计教学活动时就需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兴趣爱好的前提下为学生设置能投其所好的教学活动。
(三)层次性原则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锤子做不成教育这门买卖,一口也吃不成教育的大胖子,有层次、循序渐进地理解和积累才是提升教育有效性的路径与方式。生活与教育的结合也是如此,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师都需要更加注重一朝一夕的积累,有意识地将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学习阶段纳入教学设计的参考依据,在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水平、学习能力的范围内,设计具备层次性特征的课堂教学活动,确保课堂上的教学能更符合和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三、 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站在生活化的视角下,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有着多个不同的立足点,基于教学氛围的营造,教师可以选择引入生活元素来创设可供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基于教学方向的确立,教师可以选择结合生活需要来设置可供学生深入实践的目标,基于教学活动的推进,教师可以选择参考生活常识来设立可供学生多元思考的问题,基于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师可以选择引入生活案例来整合可供学生延伸总结的内容。以生活为立足点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生活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以及生活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的渗透。为了保障生活化教学的成效与收益,教师在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时需要更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实际需要,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带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展开对课程知识的学习。
(一)引入生活元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生活化探究
创设生活化情境是串联生活与教育的主要方式,情境不仅能够将抽象的课程知识用具象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大的思考和探索空间,让学生能够自由且自主地展开对课程知识的生活化探究。与此同时,教师也能够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的方式来拉近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在更熟悉的环境中学习相对不那么熟悉的课程知识,所以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从引入生活元素创设情境开始。
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课间十分钟”的教学为例。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是以帮助学生熟悉学校、家庭和自然为目的,而在针对“课间十分钟”展开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教给学生的是如何利用课间的十分钟来休息、调整和为上课做准备。在生活化视角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拍照或拍视频的方式来记录学生在课间的活动,然后再结合网络上一些比较典型或具有代表意义的图片与视频来创设情境,通过在多媒体设备上展示这些图片或视频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展开“对与不对”的探究,具体就是一边展示图片或视频,一边引导学生判断其中的一些现象和活动能不能出现在课间的十分钟里。这种通过创设情境来联系课间与课堂的方式不仅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具生活气息,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在课间需要做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和不能做哪些事。
(二)结合生活需要细化目标,引导学生展开生活实践
在完整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设置主要是为解决“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课堂教学的主要作用则是为课堂教学确定大方向和小方向。在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置也需要以生活为出发点,即教师需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来确立并细化课堂教学目标,然后再以目标为纽带来推进生活与教学的有机结合,让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任务也能指向生活需要,最后再引导学生展开道德与法治层面上的生活实践。
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我们爱整洁”的教学为例,这一课以“卫生习惯”为主题,对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应当养成和保持的卫生习惯进行了介绍。而在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以生活需要为参考,立足实践来设计并细化教学目标,以逐步引导学生养成好的卫生习惯。具体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需要养成的卫生习惯包括早晚刷牙洗脸、定期洗澡洗头、出门保持衣着干净整洁、饭前便后洗手、玩完玩具或看完书后及时收拾玩具和书籍等,这些卫生习惯都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生活中实际的卫生表现来设置更具体的目标,通过课堂上的说理和启发来为学生建立对卫生的正确认知,让学生明白及时的清洁才是保持卫生的关键,因为爱干净而完全不参与其他活动并不代表拥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参考生活常识设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生活化思考
学习和成长的本质都在于思考,只有通过思考明白的道理和在思考中得到的启示才可能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和更牢靠的记忆,因而提问这种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基于此,教师从生活化视角设计教学问题时需要参考生活常识,即通过设立生活化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展开对道德与法治议题的探讨,并依托对问题的探究和思考来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拓展,讓学生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
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的教学为例,本单元以“环保”作为切入点,分“小水滴的诉说”“空气清新是个宝”“我是一张纸”“我的环保小搭档”四个课时来展开对“环境保护”这一议题的探究。在生活化视角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以下策略来设置指向不同的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思考:①结合水的来源、使用和污染来提出有关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哪些行为和现象可能造成水资源的污染与浪费;②结合空气对自然生态和动植物成长的作用来提出有关空气污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空气污染源有哪些,以及人类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来保护和改善空气质量;③以纸的来源和应用为切入点提出有关节约用纸和森林保护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产—学习—纸张—树木—环境”间的关联,探究生活中对纸的浪费可能会对自然环境与生态造成哪些影响。在提出生活化的问题时,那些看起来抽象的环保倡议就与现实生活建立了更密切的联系,而对这些生活化问题的思考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能帮助学生形成思辨意识与思辨能力。
(四)基于生活案例整合内容,引导学生展开生活化延伸
与引入生活元素创设的生活情境相比,直接引入课堂的生活案例更加真实,也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借助生活案例,学生也能够通过亲身的感受和经历来建立对道德和法治更准确的认知,这种亲身的感受和经历同样也能够为学生认知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与助力。对此,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就需要以生活案例为连接点,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也需要精选生活案例,借生活案例来强化学生的感性认知,并以这种感性认知为载体来推进学生的理性思考。
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生活离不开规则”的教学为例,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规则意识,先为学生树立在生活和学习中要遵守规则的意识,再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遵守规则。而在生活化视角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不遵守规则”的事件及后果来开展教学活动,像是高铁上的“霸座”、排队时的“插队”、电影院里的“大声喧哗”、运动场上的“投机取巧”等。通过对真实事件中不同人行为的对比,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规则的重要性,进而逐步养成遵守社会规则的良好习惯。
四、 结论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核心载体,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过程也是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形成的过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那么在小学阶段教学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时,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立足生活化视角来完成对课程知识的二次开发,以设计出更加生活化也更具真实性的课堂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时能够自然而然地想到生活且带入生活,最终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延伸。对学生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不是课程教育的专项任务,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才是深化学生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的关键性驱动力量,只有将生活有机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对学生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培养才可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锋.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J].教育界,2023(35):44-46.
[2]嘎藏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家长,2023(34):74-76.
[3]吴仕志.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24(2):73-75.
[4]王金泉.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2023(36):64-66.
[5]张克林.论生活案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博览,2023(33):91-93.
[6]钟少雄.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六年级上册《公民的身份从何而来》为例[J].当代教研論丛,2023,9(11):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