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阅读方法学得的学习活动构建
——以五下《跳水》教学为例

2024-04-22 08:14尹红梅时守礼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4年4期
关键词:水手小说技能

文|尹红梅 时守礼

会阅读是语文关键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应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有效的阅读方法体现为“依据语篇类型特征、特点,使阅读者去‘看到’语篇关键点并‘看出’这些关键点的意义”。阅读方法的掌握是一种技能训练,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悟得”,而是“学得”。如何“学”?那就需要在阅读时“明中探讨”,学得阅读方法。

不同语篇类型、阅读目的对应相应阅读方法,不同阅读方法的学得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达成。下面以《跳水》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紧扣三要素之一的情节来读小说。

一、目标制定:变概念感知为能力生成

本文教学要引领学生围绕两个核心概念展开。一是陈述性知识——从文本具体语言材料中感知情节“是什么”。从通俗词源学角度看,情节就是两种以上的感情中间的关节。小说情节就是在作品描写的特定环境中,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作用是推动故事发展。

探讨小说情节,就离不开叙事线索,它贯穿整个故事发展,可以是某一人物的外在表现及其体现的内在情感变化,可以是时间、地点转换,也可以是贯穿故事发展的某一意象性物件等等。“一线串珠”,有了线索,小说才能够成为一个整体。一篇小说常常是多条线索并存的,如同一个人物不同情感叠加或不同人物不同情感交织,使小说形象的完整性空前提高。各种线索之间内在的精密的因果联系便是情节,构成了小说艺术内部矛盾发展的动力。

二是程序性知识——在具体阅读过程中学得情节“怎样读”:掌握“理线索—说情节—悟作用”(如何“理”、如何“说”、如何“悟”)的小说阅读方法。因此,本课在核心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要变对“读什么”语言材料内容的感知理解,为利用语言材料教“怎样读”的方法的学得。

二、过程设计:变二维模式为三维模式

“理线索—说情节—悟作用”是基于情节来读小说的方法,掌握方法属过程技能。教学中,告诉学生这一阅读方法,然后下达指令一步一步“练习”,这种以纯技能训练的“知道概念+练习内化”二维模式,是无法有效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技能表征的。

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运用,指导学生掌握“理线索—说情节—悟作用”阅读方法,要结合文本,搭建支架,引导学生理解上述两类概念,构建以“概念”引领的“感知概念—理解概念—练习内化”的三维教学模式,经过这一过程才能够将核心概念变成核心经验。

活动一:理线索

1.组。按照某一维度将文本中相关联的语言材料重组为“语言相似块”,学生更容易发现它们的内在逻辑联系。直接出示语篇关键点之一的描写水手们表现的句子,不拖泥带水,让学生去读,发现句子的共同之处,在具体描写中初步感知“线索”概念。

(1)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2)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

(3)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4)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5)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6)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结合学生的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前五句写了水手的神情,第六句写了水手的动作。并由此点拨想象:将孩子救上甲板时,水手们会有怎样的神情?(松了一口气、如释重负……)

2.悟。再让学生默读,体会:从水手的表现,你能感受到水手们在故事发展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心情变化?(开心—担心—放心)通过朗读这些句子,感受水手们的心情变化,进而在潜移默化中体会水手们的思维过程,看出语篇关键点内在逻辑联系,明确故事发展的暗线。

3.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思总结阅读过程与方法:阅读小说时,我们可以把描写某个人或一类人表现的句子放到一起,就会发现他们有趣的变化。小说中水手的表现贯穿故事始终,我们可以把水手的表现称为线索。帮助学生初步明白“理”的方法及步骤,感知“线索”概念。

4.找。激发探究兴趣:这篇小说中线索还不止这一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你还能发现哪些线索。给予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和心理空间,让其自主探究藏在小说中的其他线索,感受孩子、猴子的心情变化,在此基础上体会其在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在训练中强化紧扣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等语篇关键点,感悟人物心情变化、体会人物思维过程的三步“理线索”的技能表征。结合学生的汇报交流,相机出示下表,帮助学生梳理各类线索发展经过,理清文脉,把握小说结构。

活动一通过想象、感情朗读,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什么是“线索”;在做“整合发现、梳理探究、填表整理”等一系列事情中切身体会“怎样理”。

活动二:说情节

在引导学生理清小说各种线索之后,让他们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各种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因为猴子模仿人的动作,所以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因为大家哈哈大笑,所以猴子更加放肆……接着再从反面用“如果没有……就……”的句式说说,深入体会人、物之间的情感矛盾推动了故事发展。

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地点转换绘制故事情节变化图,再与水手、孩子心情变化比较,发现三者皆呈现为心电图般的峰谷图,感受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使“情节”这一概念更加形象化。

本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因果、假设句式表达各类线索之间错综复杂的内在因果关系,进而体会这种因果关系是如何推动故事发展的。

活动三:悟作用

首先,借助情节变化图,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着力写水手、孩子的表现呢?(为了突出危急时刻,船长的果敢、机智)

接着,通过角色体验,感受人物思维过程:如果你是船长,在那个危急时刻,你心里是怎样想的?默读课文,用一段话写写船长当时的想法。

最后,引导学生探究:在这些人、物的表现中,如果没有谁的表现,可能就没有这个故事?如果没有谁的表现,故事可能就会是另一种结果?

主要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体悟:小说中的人物如何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如何凸显人物。

亚里士多德把情节分为两个部分:“结”和“解”。笔者认为“结”就是矛盾形成阶段,是蓄势。小说写水手和孩子的表现就是“结”:情况步步危急,为船长的出现埋好伏笔,做好铺垫。“解”就是矛盾解决阶段,是化势。小说写船长的表现就是“解”:危机得到化解。

“如果没有谁的什么表现,可能就没有这个故事”,是引导学生在比较探究中,发现故事发生的起点——水手们的笑,体会它是情节发展的原动力。

“如果没有谁的表现,故事可能就会是另一种结果”,明白船长的出现虽是“意外”事件,但在情节发展的“峰顶”时刻出现,让情节得以“突转”,体会情节在凸显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活动四:用读法

在前两个活动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小说《桥》,看看谁找到的线索最多。结合交流,完成下表:

接着让学生分别用“因为……所以……”“如果没有……就……”的句式说说洪水、人们、老汉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在故事中谁的表现最为关键,让危机得到化解,体会情节是如何凸显老村长这一人物形象的。

通过阅读小说《桥》,给予学生实践运用平台。这一环节,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探究发现,在运用中进行“理线索—说情节—悟作用”阅读方法自我建构。

三、能力达成:变被动他评为主动自评

仅仅通过一个单元三四篇课文的训练就想熟练掌握一种阅读技能是很难达成的,必须打通课内外阅读通道,通过课外大量的有目的阅读训练,方能不断地在实践中完善心理表征,实现知能转化。

因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大量的小说阅读中,通过分级自我评价掌握这一阅读技能。较之被动消极的教师他评,学生自我评价更具主动积极性,更能有效引导学生从“我为什么不行”向“我如何行”转变,提升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基于“紧扣情节读小说”这一阅读技能达成,我们可以帮助学生设计如下分级自我评价表:

猜你喜欢
水手小说技能
高级技能
小水手的歌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半盏——第七话:水手们
幸运的水手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