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静
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以微项目化学习为切入点,推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是一道紧迫且重要的时代课题。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从“聚焦课程标准,明确微项目主题”“尊重个体差异,构建微项目小组”“构建任务序列,促进个性化学习”“实现多维反馈,构建评价新体系”等多个维度着手,探讨微项目化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路径,继而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展开案例探究,旨在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微项目化学习;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常靜(1973—),女,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第三中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存在不足,导致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难以落到实处。在这一背景下,推进语文教学改革是相关教育工作者最为重要的任务。其中,微项目化学习以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备受关注。其强调教师应将核心知识情境化,降低任务的难度,并以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规模的探索。基于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综合考虑单元目标、课文内容、学生学情等因素,以情境为基石,以活动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在微项目中展开多维实践、深度交流、有效学习。
一、微项目化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一)聚焦课程标准,明确微项目主题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以核心素养引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课程标准针对以往知识本位教育的弊端,倡导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微项目学习为着力点,重构课程与教学体系。可见,课程标准不仅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宏观的指导,也为微项目化学习指明了方向[1]。确定微项目主题是推进微项目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教师需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其对初中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明确微项目主题。同时,教师要切实考虑初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将核心知识点融入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微项目实践中展开多维、深入探索,实现教学目标。
(二)尊重个体差异,组建微项目小组
尊重个体差异,组建微项目小组是推进微项目学习的关键环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同组异质的分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以保证每个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补性,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在微项目小组中,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和个人特长进行分工与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三)构建任务序列,促进个性化学习
构建任务序列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任务,如采用阶梯式、递进式、螺旋式等任务设计方法,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安排学习任务[2]。具体而言,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课文内容和学生能力设定一个总体目标,然后将总体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且为每个子任务制订明确的目标和评价标准。在设计任务时,教师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和挑战性,确保每个任务都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师也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任务,进行自主探究。此外,教师还要切实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以此促进学生展开个性化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实现多维反馈,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在微项目化学习中,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以学生的全面成长、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评价指标、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等方面切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客观性。第一,教师应制订多样的评价指标,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进而展开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第二,评价主体应从单一走向多元,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之间展开交流与合作,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第三,评价方法可以采用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表现性评价、成长档案等。通过丰富的评价方法,教师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而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二、微项目化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案例分析
(一)立足课程内容,确立微项目主题
确立微项目主题是实施微项目学习的第一步。在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中,教师应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导向,关注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和《古代诗歌四首》,以及写作部分的“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了解这个单元在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要求[3]。在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四季美景、自然景观、古代诗歌等关键词,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设计微项目主题,如“四季如诗——探寻语文之美”等,让学生通过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活动,探寻语文之美,提升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通晓学生特性,组建微项目小组
在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教师可以遵循同组异质的原则组建微项目小组,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环节:(1)评估学生之间的差异。在组建微项目小组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课堂观察、交流沟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2)分组。遵循同组异质的分组原则,将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兴趣爱好等不同的学生分为一组,每个小组4—6人。(3)角色分配。在科学组建小组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特长和兴趣明确角色定位,了解角色任务。例如,组长负责组织讨论活动和协调进度,记录员负责记录讨论内容和要点等[4]。(4)互动与沟通。在微项目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会议、检查微项目进度等方式,保证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并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提高团队协作效果。通过以上步骤,教师可以组建一个具有多样性、互补性的微项目小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找到自己擅长的角色,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完成项目任务,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三)搭建任务架构,推动特质化学习
搭建任务架构是微项目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结合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以“四季如诗——探寻语文之美”微项目为切入点,搭建任务架构,推动特质化学习。
1.基础任务——通读课文,了解四季的特点和景物
在基础任务中,学生需要阅读单元课文,初步了解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和代表性景物。具体如下:(1)学生自主阅读《春》,思考春景的特点,找出文中描述春景的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展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的。(2)学生阅读《济南的冬天》,分析作者是如何描述济南冬天的独特景色的,并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3)学生阅读《雨的四季》,分析作者如何描述四个季节的雨,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4)学生阅读《古代诗歌四首》,尝试理解诗歌描述的景色,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
2.进阶任务——深入挖掘,探究作者如何描述四季的美
在进阶任务中,学生需要进一步探究各个篇章中作者描述四季美景时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具体任务如下:(1)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春》一文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是如何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的。例如,在《春》一文中,作者将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生动地描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分析《济南的冬天》中运用的对比手法,举例说明这种手法是如何体现济南冬天的特点的。例如,在《济南的冬天》中,作者将济南的冬天与北国的冬天进行对比,突显济南冬天温暖舒适的特点。(3)小组讨论《雨的四季》中四个描写春夏秋冬的雨的段落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展现各个季节雨的特点的。(4)学生合作探究《古代诗歌四首》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深入地理解景中情、情中景[5]。
3.挑战任务——实践应用,创作关于某一季节的短文或诗歌
在挑战任务中,学生可在理解四季特点和景物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季节进行创作。具体任务如下:(1)学生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爱的季节作为创作主题。(2)学生构思作品,运用在这个单元学到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完成创作。(3)小组成员之间分享作品,相互提出修改意见,使作品更加完善。
4.协作任务——小组讨论,分享对四季的感受和见解
在协作任务中,学生需要分小组进行讨论。具体如下:(1)每个小组成员轮流分享自己对于某一季节的独特感受或见解。例如,有的学生可能更喜欢春天,因为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有的学生可能更喜欢秋天,因为秋天色彩斑斓,硕果累累。(2)其他成员在倾听后,可以提出问题或补充内容。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了解他人的观点,拓宽视野,增进对四季的了解。
5.拓展任务——搜集资料,了解更多描述四季美景的文学作品
在拓展任务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古今中外描述四季景物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地域多样性。尝试搜集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了解各地作家如何描述四季景物,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四季之美。(2)文学形式多样性。除了诗歌,还可以搜集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丰富阅读体验。通过阅读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家如何在不同文体中呈现四季景物的魅力。(3)主题和意义。在整理和分析搜集的资料时,学生需要关注作品的主题和意义。例如,有些作品可能通过描述四季景物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有些作品可能通过四季的变化来表达时间流逝和人生感悟。通过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意义,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美、内涵美。
6.小组展示——交流创作成果
这一环节的任务流程如下:(1)小组内部讨论,选出最有代表性的作品。(2)分配任务,如介绍作品、朗读或展示作品、回答问题等。(3)小组在班级内展示创作成果,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4)展示结束后,其他学生可以向展示小组提问或提出修改建议[6]。
(四)共谋多元反馈,开拓评价新天地
在“四季如诗——探寻语文之美”的微项目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制订多样的评价指标、引入多元的评价主体和采用综合性的评价方法等进行评价反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四季如诗——探寻语文之美”微项目评价表
评价主体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教师、学生、同伴 基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情况以及任务成果,了解学生对四季特点和景物的理解程度;通过分析学生创作的作品,了解学生在描述四季美景时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学习态度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课后的自主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
鉴赏能力 通过分析学生搜集的描述四季美景的文学作品,了解学生对不同地域和形式的文學作品的鉴赏能力
创新思维 在创作过程中运用独特的想法和创意;在讨论中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
三、总结
笔者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微项目化学习为切入点,探讨了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路径。首先,通过聚焦课程标准,明确微项目主题,确保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其次,尊重个体差异,组建微项目小组,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再次,通过构建任务序列,实现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长与进步。最后,实现多维反馈,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教学策略。笔者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探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微项目化学习的可行性。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相关教育工作者还应切实关注时代发展需求和学生需求,不断优化微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宋龙女.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文言文项目化学习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23.
闫锋.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微项目探索[J].新课程研究,2023(7):73-76.
王春燕.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化学微项目单元复习的设计与实践[D].重庆:西南大学,2022.
吕莉,胡宇誉.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语文微项目学习模式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2022(15):99-101.
张文艺.初中说明文项目学习设计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2.
代宁,陈家尧.基于行为改进的教师培训:以“国培”送教项目初中语文“三力”培训为例[J].今日教育,2014(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