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源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将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学校与社会资源的整合以及环境创设与文化氛围的营造等方面,探讨实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与文化自信相融合的可行性路径。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概念与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目标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四个方面,其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坚定信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导。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应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明确其目标并付诸实践。在实践中,要注重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观念。要加强思想教育,鼓励学生思考、探究和判断,形成独立、批判和创新的思想品质。要强化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要关注心理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自我调控能力。
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与融合的意义
在大中小学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虽各具特色,但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具有深远的意义。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可以有效避免教育内容的重复和脱节,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提高各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效果和质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助于推动全社会重视并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浓厚氛围。
文化自信的概念与重要性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和定义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和对文化生命力的信仰,是对自身文化传统、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方式的认同和自信,是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文化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和肯定,以及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和期望。
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更是一种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和认同,并且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深刻了解自有文化,还能对其他文化保持尊重和包容,能够欣赏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二、文化自信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文化自信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自信可以增强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个体更加认同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当一个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时,会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不会被外界的质疑和否定所动摇。文化自信可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通过学习和传承自己文化的精髓,个人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潜力,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对于社会而言,文化自信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当个体拥有文化自信时,会更加认同自己的社会价值和地位,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一个充满自信的社会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社会的繁荣和进步。文化自信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与团结。只有拥有文化自信的国家和个人才能够更好地融入全球化进程,与其他文化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与文化自信的融合路径
一、建立连续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大中小学各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建立连续性的体系,以确保教育的连贯性和一致性。这就需要在教育内容、方法和目标上进行有机衔接,使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够接受到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内容上,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入手,注重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随着学生进入初中和高中阶段,逐渐引入更深入的政治理论知识,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以帮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高校学生,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厚植其忠诚的爱国主义情怀,并将思政课程与其专业背景有机融合,使大学生们能够在专业实践中彰显文化自信。
在教育方法上,形成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教育模式。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和教学活动来实现。例如,在小学阶段,通过故事、游戏和互动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在初中和高中阶段,采用更加系统和深入的教学方法,如辩论、演讲和研究性学习等,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到了大学课堂,任课教师需要做好课前学情分析,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对前续课程的掌握程度,逐层深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政课程的教学,坚持问题导向,将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重点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及爱国主义情感,使思政课堂的优势能被学生接受并应用于社会实践中。
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将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通过系统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者应该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成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和道德价值,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接受程度,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時,积极探索和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感受文化自信,在日常行为中逐渐彰显文化自信。
四、推进跨学科的融合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并不仅仅局限于政治课程,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的融合教育同样重要。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不同学科的课程思政内容。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这一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在课程教学中极为重视学科间的交融及教学服务于专业的意识,推进学科之间的融合教育不但提高了教师的综合能力,在提升课堂质量的同时也逐渐实现了培养多元化学生的育人目标。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不能忽视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横向配合,探究各个教育阶段学科间的核心素养,本质都是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或社会实践中所体现出的综合品质及关键能力,因此,思政课程一方面是通过思想铸魂育人,另一方面也不免关联到其他学科的核心素养。由此可见,推进跨学科的融合教育更有利于学生提升文化认知程度,进而根植文化自信。
五、提升教育者的文化素养和能力
教育者在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与文化自信融合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价值观的引导者和学生的榜样。注重提升教育者的文化素养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者应该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爆炸性增长,教育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适应不同学科的需求。只有具备了广泛的知识背景,教育者才能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
教育者应该掌握多元化的教育方法。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需求,教育者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案例分析、实践等,教育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鼓励教育者积极参与相关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也是提升其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学术研究,教育者可以深入了解最新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同时,与其他教育者的交流和合作也可以促进彼此的成长和进步,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与文化自信的融合。
实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与文化自信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思想道德素质,对大中小学各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形成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教育模式。在大中小学政课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合适的教育载体匹配不同学段的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具体而言,小学阶段应多采用形象直观式的方法来揭示深刻的政治道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培养正确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应以体验式的教学形式为主,通过设计主题教育来引导学生了解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使学生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打牢思想价值观基础,进而坚定党的领导;高中阶段可以通过设计教学议题,引导学生交流中思考,从而树立政治认同和法治意识,坚定政治信仰;大学阶段可以采用理论探究和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还要匹配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真懂真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专业课教师可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挖掘本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二、学校与社会资源的整合
在学校内部,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氛围。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社会上,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利用企业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活动,形成校企合作的良好局面。
三、环境创设与文化氛围的营造
环境创设和文化氛围的营造是实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条件。在学校内部,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例如建设文化长廊、德育墙等文化设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等渠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上,加强家庭、企业、社区等各方面的联系与合作,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局面,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作者简介:
王敬源,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政课教学。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