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背景下“汽车设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4-04-22 12:49李胜琴王琢范东溟
时代汽车 2024年4期
关键词:汽车设计教学体系协同育人

李胜琴 王琢 范东溟

摘 要:“协同育人”的教育目标,要求专业课程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还应该梳理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专业与思政一体化协同育人的新格局。以“汽车设计”专业课程为例,梳理课程所蕴含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和国家大德三个层面的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教学体系,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育人途径和教学评价等进行设计,实现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达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 专业课 协同育人 教学体系

教育部在2020年6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挖掘专业课程体系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设计课程思政案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达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学目标,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共识。

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指蕴含在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中,有助于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导或德育培养的教育元素。张冬苹等指出高校应通过完善保障机制、构建各类课程教师常态化互动机制、打造协同育人信息化平台等途径,为协同育人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有序开展注入新动力,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富海鹰等从数理类基础课、专业课以及专业实践类课程等角度,分析各类课程的特点和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并展示了相关课程思政实施案例,为工科课程思政实施提供了参考[3];许雷从三全育人的视角,以商务英语课程为例,基于课程思政开展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思政改革实践,为高校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实施途径[4]。

本文以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汽车设计”课程为例,依据学校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特色、以及课程的教学目标,挖掘课程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确定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对课程的教学机制、教学活动、育人途径和教学评价等进行设计,形成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从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和国家大德三个层面,将课程思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和谐统一,努力培养具有高尚品格、职业道德和家国情怀的一流人才。

1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

1.1 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课程思政教学机制

依托《汽车设计》省级一流课程建设,对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围绕课程思政和课程内容两条主线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材+课程+教学”有机融合,“线上+线下”资源共享,“课内+课外”互为补充的多维度立体化课程思政教学新机制。

课程团队教师已经建设完成了以知识点为支撑的碎片化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汽车产品设计案例库,《汽车设计》拓展学习资源,《汽车设计》课程思政案例库等教学资源,为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实现课程思政内容认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设计基于目标的“逆向设计、正向实施”教学活动

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及深度挖掘,构建基于思政目标的“逆向设计、正向实施”教学活动如图1所示。

课前,依据课程专业目标和思政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挖掘“担当行业国家使命(国家大德)”“服务汽车强国重器(社会公德)”“追求科学工匠精神(个人品德)”三个层次的思政元素,并寻找专业目标与思政目标的结合点及结合形式,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及呈现方式,搜集课程资源、编写课程案例、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依据三个层次的思政元素,利用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引导学习、课后拓展学习三个阶段正向实施,组织教学。培養学生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具有爱党爱国、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行业精神,积极进取、正直诚信的个人修养和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职业素养。

1.3 构建多途径“协同育人”教育体系

通过课内课外教学活动及拓展学习,构建多途径、多手段“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依托省级一流课程建设平台,开展合作学习、头脑风暴、课堂讨论的教学活动渗透汽车产品设计理念及方法,规范汽车产品设计的标准和相关法规,培养法律法规意识;利用企业参观、设计案例或设计项目,引导学生理解汽车产品设计对企业、行业及社会公众的影响,培养工程伦理意识,激发行业及社会责任感;利用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开拓视野,锻炼学生分析及解决复杂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家国情怀。

1.4 建立基于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多维度教学评价方法

协同考量学习成效与价值塑造,实施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学业评价与创新评价、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法,通过评价和反馈,促进教与学协同发展。

2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实践

2.1 优化课程内容,梳理课程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优质资源

依据课程的逻辑性、科学性和工程性特点,围绕课程目标,梳理课程内容,努力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挖掘“担当行业国家使命(国家大德)”“服务汽车强国重器(社会公德)”“追求科学工匠精神(个人品德)”三个层次的思政元素及思政素材如图2所示。

从汽车设计知识体系蕴含的哲理及辩证思维上升到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在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汽车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强化工程伦理意识、法律法规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从学科理论知识提出的时代背景、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对专业知识新理论的需求,激励创新精神和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植入奉献精神、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5]。

2.2 依据课程目标,改革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流程

从课程特点及教学目标出发,逆向设计,倒推课程思政与专业技能的结合点,再提炼对应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及国家大德三个层次的思政元素,并设计思政元素的呈现方式,作为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以“转向系统性能设计”教学内容为例,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设计如图3所示。

依托一流课程平台,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引导学习及课后拓展学习三个环节、七个教学流程,正向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流程如图4所示。

2.3 构建多元多主体参与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通过线上学习测验及反馈、线上讨论、翻转课堂、项目设计、阶段考试、期末考试等途径,建立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体系。其中线上测验、阶段考试和期末考试注重考查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理论解决汽车产品设计实际问题的能力;线上讨论、翻转课堂等注重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在注重知识与能力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学生发表讨论和心得体会的内容,考查学生在案例设计或分组学习中的职业道德遵守程度、诚信度、与其他同学的配合度等。将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从单一的专业维度,向人文素质、职业胜任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强化对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效果的检验,更好的落实了专业课程德育教育的价值导向。

3 课程思政改革成效

3.1 寓德于教、寓道于教

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渗透,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在讲授转向系统性能参数设计时,在对转向系统“轻”与“灵”矛盾进行分析的过程,引导学生作为产品设计工程师,要坚守工程伦理及职业道德底线;在学习解决方案时,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同时利用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设错纠错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收获感。

3.2 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课程教学获得了师生一致好评。学生认为通过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汽车设计”课程被注入了灵魂,让他们不仅学习了科学的思维方法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认识到专业学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激发了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4 结论

在“协同育人”背景下,专业课程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该根据课程特点,围绕课程目标,梳理课程内容,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结合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等途径,将课程思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达到多手段多途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教育目标,提高专业课程育人质量。

基金项目:东北林业大学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项研究课题(DGYZY2023-9);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高等教育研究课题(23GJYBB005);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项目(DGYYJ2023-06)。

参考文献:

[1]高宁,王喜忠. 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設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中国大学教学,2020(09),17-22.

[2]张冬苹,邢琼勇.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02),73-74+77.

[3]富海鹰,杨成,李丹妮,等. “三全育人”视角下工科课程思政实践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05),94-99+165.

[4]许雷.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思政一体化实施路径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3(03),42-47.

[5]李胜琴,张文会,范东溟. “汽车设计”课程思政元素设计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06),90-92.

猜你喜欢
汽车设计教学体系协同育人
汽车设计的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探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