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传》的战争礼仪看新时代下中国对外形象的构建

2024-04-22 09:52吕帅宇周子涵黄漫琦张懿石林婧
三角洲 2024年3期
关键词:左传正义礼仪

吕帅宇 周子涵 黄漫琦 张懿 石林婧

《左传》中存在着大量对战争的描写,对相关军事礼仪的描写也相当细腻和丰富。这些礼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今日中国对外形象的构建方面,有重要的启示。本文以《左传》原文为例,抓住了不伤尊者、不擒二毛礼等礼节,加以深入探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当时存在的价值及现实意义。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春秋时期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从鲁国隐公到哀公254年间各诸侯国的重要史实,书中共记录了492起战争。其内容不仅可以供后世研究春秋时期的战术、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等,还为该时期战争礼仪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文从此处着手,以鄢陵之战、邲之战、泓之战、鞍之战为例,分析部分春秋时期战争礼仪及对后世的影响。

《左传》中战争典型礼仪

礼是维护宗法制国家统治的重要因素,春秋时期,周礼的发展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从《左传》记录的春秋时期的大量战争史实中可以发现,战争遵循着军礼,充满君子间的仁义道德,折射出当时战争的温情与体恤。本文對誓师,临战之礼,不伤尊者礼,义以当先,尊重天子,不鼓不成列、不重伤、不擒二毛,礼遇他邦,此7个《左传》中战争典型礼仪进行分析。

一、誓师

“誓师”在《晋楚鄢陵之战》楚王和伯州犁的对话中被提及。原文中楚王询问伯州犁晋国的军队为何“皆乘矣,左右执兵而下矣”,伯州犁回答“听誓也”。结合文章内容可知,“誓师”是一项在战前组织且举行排序靠后的战争礼仪。

于后世而言,“誓师”相较其他封建迷信思想明显的战前战争礼仪,更具现世价值。当下,“誓师”应用得更加广泛。如在学校中,面对大型的考试,部分学校会采用“誓师”的方式来鼓舞学生。誓师将人放在一定的环境中,受他人情绪的感染,体会同伴的意志,有助于激发个人的潜能。

二、临战之礼

在《晋楚鄢陵之战》楚王和伯州犁的对话中,同样被提到的还有“临战之礼”。具体过程为“召集军官开会商议(召军吏,合谋)—向先君卜吉凶(卜于先君)—发布命令,填井平灶,摆开阵势(将发命,塞井夷灶而为行)—主帅发布誓师令(听誓)—战前向神祈祷(战祷)”。

临战之礼在此看来主要作用有二:其一是同“誓师”,用以鼓舞士气,无论是向先祖问卜还是向神祈祷,都具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增强本阵营气势;其二是排兵布阵,为战争做准备。

三、不伤尊者礼

“不伤尊者礼”在《齐晋鞌之战》主要体现于两处:一处为齐侯听闻驾车者是贵族于是拒绝将其射杀,认为“称他为贵族又去射他,这于礼不合(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另一处为韩厥对敌国君主行臣仆之礼,即使对方已经处于劣势,仍然以礼相待。

虽然在《齐晋鞌之战》之中,行“不伤尊者礼”一方被认为是不明智的。但如果一个实力强悍的国家可以做到“不伤尊者”,可以为其赢得更多的信任与支持,并加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因此,在经过衡量后,可以合理采用“不伤尊者礼”。

四、义以当先

在《秦晋崤之战》中,体现了“义以当先”的战争礼仪。这个“义”主要表现为家国大义。在文章中,面对以国丧为由反对与秦国作战的情形时,先轸提出“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以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的观点,以国家大义为先,不惧他人诟病。

五、尊重天子

西周时期,在分封制和礼乐制的相辅相成中,兵多将广的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是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故尊重天子也成为各国的重要使命,并以朝觐述职缴纳供赋等形式表达对天子的尊重与服从。到了西周后期,即使礼崩乐坏各项繁文缛节被淡化,但尊重天子的基本礼仪却一直被人们所遵守,这可以从《秦晋崤之战》中管窥一斑。“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按照礼节,将士们在经过周都洛邑时应当步行而过,而秦军只是左右免胄而下,表现得十分轻佻无礼,所以王孙满也对此做出了必败的预言。故在《秦晋崤之战》中,王孙满观师这一情节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秦师败绩的一重要原因,即骄兵无礼。

《左传》认为,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战争的性质是否正义、战争是否有民众支持的强大基础,还取决于其他多种伦理因素。政治的伦理状况决定着战争的胜负。一个国家政治开明,行动符合礼数、伦理道德,使民心归附,是战争中可以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六、不鼓不成列,不重伤,不擒二毛

《司马法·仁本》曰:“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这是说,为了表示礼让、仁爱,不追击退却的敌人超过九十里,哀怜伤病人员,在敌人布阵完毕后再进攻。这一礼节在《宋楚泓之战》中也有表现,该文记录的是在僖公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间,宋国与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在泓水边交战的故事。即使在疆场厮杀的千钧一发时刻,宋襄公也坚持“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虽然宋襄公也因迂腐和墨守成规在泓之战中大败而归,但他对礼的坚守与原则也在当世以及今天有一定辐射影响,彰显了大国君子风度。

七、礼遇他邦

在与他国的邦交关系上,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也体现在以礼相待他国上,即礼遇他邦,礼遇,即以优厚的礼节对待别国,即在形式或者物质上给予优待以示尊重。在《秦晋崤之战》中,鲁僖公三十三年春,秦国经过滑国时,郑国商人弦高赠送食粮并且主动承担保卫工作,以基本的礼节对待秦军。还如《晋公子重耳之亡》,重耳在遭受危难之际,为躲避抵抗四处逃亡,到楚国时,楚成王不仅设宴款待重耳,也按照礼数为重耳提供优渥的生活,重耳作为晋国公子,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晋国,而楚国、齐国及秦国等对重耳的优待也可以侧面说明各国仍保持礼遇他邦的传统。

《左传》中记录的战争礼仪服务于春秋战争,本文分析的7种典型战争礼仪,表现了人们在春秋纷繁复杂、充满杀戮的战争中的重礼仪、讲仁德等思想。战争礼仪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影响着中华民族,对中华民族性格、传统美德的塑造产生深远持久的推动作用。

战争礼仪产生背景和存在价值

任何礼仪都有其自身的产生背景和存在价值,有其独特的历史特色。《左传》中所体现的春秋战争礼仪发展于春秋时期争霸战争需要,贵族阶级、有识之士的宣传使其得以保留,体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风貌,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一、产生背景

周武王伐周灭商,建立周朝,分封制因统治而生。为巩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矛盾,宗法制产生。统治者利用儒家的“仁礼”制定了礼乐制度,将上层社会分为三六九等,不同等级的贵族需遵守不同礼仪,社会框架由此划分,从上至下人们于此框架生活,在思想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左传》记录了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保留了大量周朝的礼乐制度,战争礼仪作为礼乐制度重要的一部分也得到保留。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战争目的是使对方屈服,而不是消灭对方,战争伤亡人数较少,战争礼仪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战争的主要为贵族阶级,受过系统的礼乐文化的教育,是战争礼仪的实践者,有识之士大力宣传战争礼仪,这一系列因素使得战争礼仪得以存在和发展。

二、存在价值

《左传》中记录的春秋战争礼仪不仅对于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存在价值也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经验,推动了中国正义之国、礼儀之邦、人道之国的形象塑造。

各国从战前到战后,都受到战争礼仪的约束。坚持正义之战,不打阴险之战等战争礼仪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兼并战争的发生,与中国坚持正义之战的理念相符,推动了中国正义之国的形象塑造。

战争礼仪体现了春秋风度。不鼓不成列、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双方交战对敌军以礼相待,不伤君主等体现了贵族君子重人道、守信义、讲仁义的风范。在系统的礼乐文化教育下,贵族阶层坚守共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形成了独特的春秋风度,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是中国礼仪之邦的体现。

战争礼仪体现人道主义。战争中对百姓、将士的关心、慎战、礼遇使者等礼节体现了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与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相切合,为中国建设互帮互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支持,证明了中国坚持人道主义的正确性。

《左传》中的战争礼仪是社会缩影的一部分,对其存在背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当时社会发展情况。各国在战争礼仪下坚持正义之战,推动我国正义之国的形象塑造。独特的春秋风度,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影响着后世,是中国礼仪之邦的体现。体现人道主义思想,与当代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契合,是人道之国的体现。我们应不断学习、研究春秋战争礼仪并转化为经验,推动社会的发展。

中国新时代对外形象塑造

《左传》中的这些战争礼仪大多已经瓦解,但又以新的形式焕发出生机。春秋后的千年并未将它根本抛弃,而是承袭、利用,加以改造。时至今日,相关战争礼仪仍然对我们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我国对外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这些来自《左传》的战争礼仪也在当代帮助中国塑造了不同的国际形象。

一、礼仪之邦

当代我国生存环境较为和平,战争礼仪应用到战争中的机会很少。但是这种礼仪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基因和我们的生活。比如在对外交往中就产生了重要影响。

非官方的宣传表达对我国的对外形象产生重要影响。战争礼仪对中国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例如先礼后兵的行为方式已得很多中国人认可,而这本是战争中的一种礼节。《左传》泓之战中,宋襄公不重伤、不擒二毛的做法,延续至今对老人、弱势群体的照顾。这形成一种文化传统,对在当今时代塑造我国形象产生重要影响。此外,秦晋崤之战中弦高以礼相待外邦人的做法。在今日也有延续。国人在遇到外国人时,展现出的友好、热情就是具体体现。2022年北京冬奥会,众多国外运动员来华参加比赛。国人都热情款待。对于初见的外邦人,中国人往往展现友好态度。文化血脉里的礼遇外邦人的礼节,更加深入人心。春秋战争礼仪在今日融入国人对外交往中。通过体会中华文化以及与国人接触,外国人对我们礼仪之邦的印象更加深刻。

二、正义之国

《左传》中记载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上,齐桓公将太子昭托付给宋襄公。约定日后相助。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宋齐并不接壤,但宋襄公为了约定确保公子昭继承国君之位。联合多国平定齐国内乱。这体现的就是一种“贵义精神”。中国人古来就有为了正义前赴后继的战争礼仪。在今日亦然,每个国家都会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去选择战争立场。但中国不只是这样,中国永远支持正义,永远选择良善。当今世界多地仍战火纷飞,如叙利亚和东欧,中国都会考虑正义因素来决定战争立场。截至2022年,中国已成为联合国维和部队五常第一出兵国。中国清楚征戍百姓苦,选择正义,让维和部队终止无意义的杀戮,带来和平。这也塑造了我们正义之国的形象。

三、坚强之国

春秋时期,《左传》中《齐桓公伐楚盟屈完》这章,记载了齐侯因兵力强盛而得意忘形“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则以“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一番不卑不亢的言语回答了齐侯。这样不畏强权的精神也延续到了现在。新时代下,中国始终是不畏强权,不惧压力的坚强之国。当今世界形势复杂,霸权强权国家恃强凌弱的行径扰乱国际秩序,加重国际关系紧张。面对强权,中国既不去依附,也不受胁迫。坚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正当利益。在国际事务上,中国主张和平平等,维护公平正义。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判断处理,反对霸权国家颠倒黑白,扭曲事实。并且在强权国家打压发展中国家发展、危害发展中国家利益时积极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原则问题上决不让步的行为塑造了中国坚强之国的大国形象。

四、人道之国

在当今战争中,中国坚持人道主义战争准则,是以人为本的人道之国。《左传》中《宋楚泓之战》宋襄公认为“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晋楚邲之战》晋人逃亡时因车陷入坑洼而不能前进,楚人让他们拔掉车前横木车轭和大旗以前进。由此可见,《左传》记载的春秋战争礼仪蕴含民本思想,反对滥用武力,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与损失。新时代中国仍旧延续了这种思想。现代战争中,中国遵守并大力支持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规章。面对局部冲突,中国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彰显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人道主义战争准则是一种人类的良知,中国作为人道之国始终是国际人道法的有力支持者。

《左传》记录了大量诸侯争霸的故事,对战争的描写与刻画可谓入木三分,其中就不乏极为丰富多面的战争礼仪规范等记录。其中就有临战之礼,不伤尊者礼等等。礼的存在在当时战乱不断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不仅起到缓和贵族矛盾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更为战争横添了一抹温情,一定程度冲淡了战争的血腥与残酷。虽然随着时代变迁,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在形式上已经支离破碎,但其中蕴含的思想文化与精神内核却成为极其重要的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的正义之国、春秋风度,以及人道主义思想等都为如今新时代中国形象的构建提供了丰厚滋养,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民族追求。

礼的内核延续至今,为我国如今礼仪之邦的形象塑造添薪加火,无论是外邦来华抑或国人外出,都以浓烈的热情与细致的礼仪与其他国家的友人相处;在大国外交中,面对激烈动荡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中国始终选择正义的立场,绝不胡搅蛮缠无理干涉,这也与春秋战争礼仪中的“贵义精神”一脉相承;此外,中国始终是以人为本的人道之国,在国际舞台上高举人道主义思想,崇德尚义,积极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中国深厚的人文底蕴是如今中国对外形象塑造的坚实基石。中国如今对外交流与国际努力,离不开中国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古代传统文化的滋养与温润,在如今,传统的礼正在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其精神内核与精神滋养正变得更加深厚实用,更具有创造力,更为当代提供源源不断的文明价值。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猜你喜欢
左传正义礼仪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法律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