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鼓吹乐兴盛之因

2024-04-22 09:52:33魏敏芳
三角洲 2024年3期
关键词:俗乐八音兴盛

魏敏芳

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同时并对其具有反映作用。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其发展反映了所处时代的经济程度,同时经济繁荣也会促进音乐的发展。鼓吹乐之所以能在汉代兴盛,乃与汉代的历史背景及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同时,鼓吹乐本身所具有的乐器便捷性及使用场合和功能的广阔性,在雅乐式微的汉代,易以突出自身优势,得到迅速发展。

社会历史条件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促使西汉与西北诸国频繁交流往来,于汉武帝时期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同时,西北各少数民族与西汉的交流也促使文化的融合发展,加速民族融合进程。在音乐上集中体现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吸收。《乐府诗集》卷一六云:“鼓吹未知其始也。汉班一雄朔野而有之矣。鸣笳以合箫声,非八音也。”又《万姓统谱》及《人名大辞典》:“班一者,秦末避地楼烦,以牧起家。当孝惠、高后时,出入游猎,旌旗鼓吹,以财雄边。”自班一鼓吹后,汉代始有鼓吹,其避地的楼烦正是西汉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部落,由此可知,汉代鼓吹乐最初起源中存在少数民族音乐层面。乐器方面采用“鸣笳以合箫声,非八音”。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北少数民族乐器及音乐大量传入。《晋书·乐志》载:“横吹有双角,即胡乐曲也。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李延年根据西域音乐创作二十八解,为军乐所用。鼓吹乐即为军中之乐,可见由丝绸之路带来的音乐文化的融合交流,推动汉代鼓吹乐进一步发展,也为其于汉代兴盛奠定基础。

雅俗交融

一、雅乐间缺

黄翔鹏中国古代音乐三大断层理论中,战国后期至秦汉间即为一断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征战,分封制瓦解,社会制度动摇。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礼崩乐坏”后宫廷雅乐与民间音乐形成联结,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俗乐冲击雅乐并进入宫廷,打破西周雅乐长期垄断之局面。《晋书·乐志》载:“遭离丧乱,旧典不存。然此诸乐皆和之以钟律,文之以五声,咏之于歌辞,陈之于舞列。宫悬在庭,琴瑟在堂,八音迭奏,雅乐并作,登歌下管,各有常咏,周人之旧也。自汉氏以来,依仿此礼,自造新诗而已。”秦代焚书坑儒,汉代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即对传统礼乐之追求。但受战争影响,旧典已不复存,汉代也仅依照周代之礼,自造新诗。且《汉书·艺文志》:“周衰俱坏,乐尤微眇,以音律为节。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在乐官,颇能纪其铿锵其舞,而不能言其义。”可知,于汉代时因鄭卫之音之流行及战乱影响,于周代所存之雅乐,也仅能记其铿锵其舞之音响,而并不能言其中礼数之义。因此,汉代雅乐之间缺不仅表现在对周代留存之古乐缺失,同时也反映在虽对仅有古乐之继承或自造新诗也缺少对其中真正之义之理解。其雅乐虽追随周代,但俗乐的影响及历史战乱因素已无法恢复原貌,雅乐的间缺、内涵意义的缺失及俗乐所带来的人民思想的解放造成雅乐之僵化必不可免。然,因郑卫之音的流行俗乐也在继续发展,雅乐的间缺为俗乐进入宫廷提供前提条件。同时,作为吸收民间音乐之鼓吹乐来说,此局面为其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乐府的影响

《汉书·礼乐志》:“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秦朝创建乐府,汉武帝时乐府得到兴盛。其主要任务为收集民间音乐、创作和填写歌词,创作和改变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及演奏等。现存乐府作品有《战城南》《上邪》《有所思》《江南》《陌上桑》等。再观《太平御览》乐部卷五载:“《乐志》曰:何承天云:鼓吹盖短箫饶歌,军乐也。黄帝使歧伯所作,以扬德建武。汉曲有:《朱鹭》《思悲》《艾如张》《上之回》《拥离》《战城南》《巫嵩》《上陵》《将进酒》《君马黄》《芳树》《有所思》《雉子班》《圣人出》《上耶》《临高台》《远如期》《石留》《务成玄》《云黄鹤》《钓竿》。”其中《战城南》《上邪》等作品被收入鼓吹乐中所用,乐府乃收集民间音乐所创写,可见鼓吹乐以民间音乐为基础。联合汉初班一鼓吹,汉代鼓吹乐乃根据民间音乐加之少数民族音乐发展而成,后续丝绸之路的开通更是加速其迅速发展,乐府负责人李延年吸收西域音乐创二十八解并入鼓吹乐。在经济繁盛、民族大融合形势下,乐府中民间音乐兴盛、少数民族音乐传入,无疑为鼓吹乐发展提供动力。

三、雅俗对立统一

汉代虽追求周代礼乐,但对俗乐发展并非出于反对态度,从而使得汉代呈现出雅俗交融、对立统一之局面。汉初有河间献王采礼乐古事,稍稍增益,至500余篇补缺雅乐,汉武帝设立乐府收集民间音乐,雅乐与俗乐并行发展。汉高祖好楚声,房中乐源于周代用于宫廷后妃演唱,作为典型的俗乐。然,汉高祖创宗庙乐中出现《房中祠乐》十七章,可见俗乐已出现与雅乐融合之势。且《汉书·礼乐志》:“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汉武帝时作为郊祀礼之乐,采用乐府所创之俗乐。王者功成作乐,历代统治者需做雅乐。《宋书·乐志》载:“汉武帝虽颇造新哥,然不以光扬祖考、崇述正德为先……商周《雅》《颂》之体阙焉。”汉武帝时多造新歌,然所造之新歌却偏离雅乐,而带有俗乐色彩。在如此之形势下,从而呈现出“常御及郊庙,皆非雅声‘和,皆以郑声施于朝廷”之景象。可见汉代雅乐与俗乐并非如唐宋以降般如此泾渭分明,黄翔鹏也曾言:“秦汉以后,在雅乐活动中仍用俗乐作为其内容。”“雅乐与俗乐之间都没有明显的差别。”汉代雅俗交融的局面,是推动俗乐发展的内在动因。

综上所述,汉代雅乐的僵化、乐府的兴盛及雅俗对立统一促进了俗乐发展,本具有民间音乐基础的鼓吹乐在俗乐快速发展中进程得到推进。

鼓吹乐特点

一、乐器便捷

《吕氏春秋·仲夏》载:“夏桀、殷纣作为侈乐,大鼓、钟、磬、管、箫之音,以巨为美,以众为观”可见先秦乐器以巨为美,其巨大程度必带来重量上的厚重及移动的不方便性。至周确定八音分类法,以八音乐器为主。且“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根据等级地位规定所用乐器数量,以天子用乐为例,天子用乐采用四面宫悬,所用乐器采用八音之属的钟、磬、琴、瑟、排箫、篪、埙、鼓、柷、敔等乐器。且在某些场合用乐规模极其宏大。古之用乐至今已不可观看。但从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来看,其中编钟65个、编磬32个、十弦琴1件、五弦琴1件、二十五琴瑟12件、篪2件、排箫2件、笙6件、鼓4件。全套编钟总重量即达一万多斤。可知先秦时期,其用乐所采用规模之大、乐器之重,移动性及便捷性较弱,所耗人力较多。

再观与鼓吹乐同为军乐的先秦凯歌所使用之乐器。杜佑《通典》载:“蔡邕曰:‘军乐也,黄帝岐伯所作,以扬德建武,劝士讽敌也。周官曰:‘师有功则凯乐。左传晋文公胜楚,振旅,凯而入。司马法曰:‘得意则凯歌。雍门周说孟尝君‘鼓吹于不测之泉。说者云,鼓自一物,吹自竽、籁之属,非箫鼓合奏,别为一乐之名也。”竽、籁之属乃指竽和箫一类的吹管乐器。至鼓自一物,《周礼注疏》载:“凡祭祀,鼓其金奏之乐。飨食、宾射,亦如之。军大献,则鼓其恺乐。释曰:云‘鼓其金奏之乐者,金奏之乐者,即八音是也,亦以晋鼓鼓之。飨食,谓飨食来朝诸侯。宾射,亦谓与来朝诸侯射于朝。皆鼓其金奏之鼓也。军大献,谓献捷于祖,作恺歌,亦以晋鼓鼓之。”其采用晋鼓的鼓乐器和箫、管类吹乐器进行演奏,其形式上与鼓吹乐在发展成一独立乐种后所采用的打击乐和吹奏乐合奏形式相似,但从所采乐器来看其皆采用八音之器。然,汉代鼓吹自班一时,即鸣笳以合箫声,非八音也,此为一点。且随鼓吹乐发展,其演变成横吹、骑吹、短箫铙歌等不同形式。隋唐时的大横吹部与小横吹部即相当于前代的骑吹、横吹,乐器采用角、节鼓、笛、箫、筚篥、笳、桃皮筚篥等,而汉代短箫铙歌和凯乐在隋为铙鼓部,用歌、鼓、箫、笳。自先秦至汉,军乐由在宗庙中演奏演变成同样也在马上演奏,则规定其乐器方面便不能太重,要易于携带。再观此些乐器组成中,大多乐器来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乐器的加入,一方面为鼓吹乐的音乐色彩进行丰富,同时也暗示此时民族融合的进程,且鼓吹乐不断发展,以独特音乐特点和不断扩大演奏场合,在雅乐间缺的形式下,为鼓吹乐入主宫廷用乐、扩大音乐功能奠定基础。

二、场合及功能的扩大

从最早记载鼓吹乐的史料来看:班固所载《汉书·叙传上》,其中言:“始皇之末,班一避地于楼烦,致马牛羊数千群。值汉初定,与民无禁,当孝慧、高后时,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年百余岁,以寿终,故北方多以‘一为字者。”汉初时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一方面有助于国家稳定,另一方面进行军队储备应对北方匈奴。史料中,班一所在地正处于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其出入戈猎,旌旗鼓吹在一定方面是为了彰显气势,达到威慑的作用。且据《晋中兴书》中载:“汉武帝时南平百越,始置交趾、九真、日南、合浦、南海、郁林、仓梧凡七郡,立交州刺史以统之。以州边远,山越不賓,宜加威重,七郡皆假以鼓吹。”可知,于边远地区采用鼓吹以威重。因此,鼓吹乐此处的功能为以彰显皇帝权威,加强统治。

后鼓吹乐进入宫廷,由马上演奏之乐逐渐演变为宴享用乐、仪仗用乐,所用场合扩大,功能也在不断增多。《东观汉记校注》:汉乐四品:“一曰太予乐,典郊庙、上陵、殿诸食举之乐。二曰周颂雅乐,典辟雍、飨射、六宗、社稷之乐。三曰黄门鼓吹,天子所以宴乐群臣。四曰短箫铙歌,军乐也。”其中黄门鼓吹乃天子所以宴乐群臣,《诗》所谓“坎坎鼓我,蹲蹲舞我”便是黄门鼓吹,其应用于殿前宴享及皇帝出行的仪仗用乐,即大驾卤簿之中。而先秦的凯乐至汉进一步发展为短箫铙歌,用于郊庙祭祀等盛大活动中。同时,骑吹与横吹,骑吹与黄门鼓吹相同以用于仪仗用乐的大驾卤簿中,横吹则是军中的马上之乐。鼓吹乐的演奏场合由军队之中扩大为宴乐和仪仗之中,同时也具有了宴享娱乐、壮大声势、彰显武力、威慑臣民之功能。

鼓吹乐进入宫廷后,其乐器的便捷,及使用场合和功能的增多,代表其不断被频繁使用,为其兴盛发展提供了助力。

鼓吹乐于汉代兴起与汉代的经济发展相互联系,同时,因战乱等因素,宫廷雅乐的欠缺也为鼓吹乐进入宫廷、逐渐应用多种场合而提供基础,将同为军乐的先秦凯乐与鼓吹乐进行简单对比,以证鼓吹乐本身的乐器特点上所带来的轻便、加入少数民族乐器后音色特点的独特。后及其使用场所及功能的扩大,也使其在汉代得以迅速发展。本文仅从历史背景宏观及鼓吹乐本身的微观角度进行研究阐述,其在汉代的具体兴盛繁荣发展并未深入展开。对于鼓吹乐兴盛与汉代之因,选取历史背景层面的角度考虑,联系了音乐所赖以生存的社会背景,将其放置于所产生的历史条件中进行研究,以究其兴盛根源。

作者简介:

魏敏芳,2000年2月生,女,汉族,籍贯江苏宿迁,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方向。作者单位: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猜你喜欢
俗乐八音兴盛
河南心意拳系列之三:兴盛周家口
少林与太极(2023年7期)2023-08-25 05:28:48
《八音的秘密》
天天爱科学(2022年9期)2022-09-21 05:23:42
俗乐题材:李杨故事主题矛盾多样性生成之因
文教资料(2018年32期)2018-12-24 09:52:34
孔子论郑声之背景浅析
戏剧之家(2018年28期)2018-12-08 11:15:02
乡村八音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12
音乐雅俗问题现状研究
大观(2016年12期)2017-04-15 10:43:43
论教育在考据学兴盛中的作用
剑南文学(2016年14期)2016-08-22 03:37:24
布依八音坐唱
扬州雕版印刷技术的兴盛和传承
工业设计(2016年7期)2016-05-04 04:01:41
夹谷之会中“莱人进乐”辨
文教资料(2015年34期)2016-03-23 03: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