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探析

2024-04-21 01:06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王聪颖
家长 2024年7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作文

□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 王聪颖

在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是四大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想要提升语文素养的主要着力点,其中“写”具有最强的综合性,对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能力发展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成为教师眼中的重点与学生眼中的难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各学科教育工作的主要着眼点,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此背景下,作文教学需有所突破创新,从应试“套路”中“解放出来”,真正面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帮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感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最终能够从文化与审美的角度出发,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写作思维,让作文教学推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得到贯彻落实。基于此,本文围绕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这一主题展开了具有创新性的思考与路径探索,以期抛砖引玉,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可供参考的教学思路。

一、核心素养下革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深化新课程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语文课程性质得以进一步的说明与强调。从整体角度而言,新课程标准重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两大属性,点明了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与信息载体,在突出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价值后,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综合性与实践性的体现。在新课程标准的驱动下,教师需要在写作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内涵,以此来让学生能够养成作文学习中应当具备的能力与品质,为写作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紧抓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维度,这些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品质,写作教学也可以成为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核心素养背景下革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重要且必然,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路径。

(二)有助于突破写作教学困境

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始终秉持着应试理念,那么学生的作文学习很有可能会“误入歧途”,与当前的教育理念相违背。核心素养可以为作文教学指正方向、引航向前,突破教师的教学困境与学生的学习困境。通过对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分析,我们发现,当前一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揣度出题人及阅卷人所喜爱的语言文字风格,并要求学生进行模仿,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作文模式化、程式化的问题层出不穷。如果作文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求,那么便难以发挥真正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核心素养的提出与落实,则要求教师从作文的整体教学转变为对学生个体需要的重视,让教学活动面向学习个体,努力找到学生个体与核心素养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此确定核心素养视阈下初中作文教学革新的突破口。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新思考

(一)转变宏观目标

在核心素养视阈下开展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教师首先要明确核心素养对语文作文教学的要求,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分析与思考。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个体性,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上。因此,我们要想在作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就要在作文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与思想情感,并将其作为学生写作兴趣与自主性的推手,从而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我们需要将传统教学中以学生作文应试技能培养为宏观目标的思路,转变为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改变传统教学中“分数至上”的目标导向,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对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等综合写作能力的培养上,真正做到重视关键能力、面向学生个体、提升写作水平。

(二)优化教学途径

作文水平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规划上具有大视角,在教学实践中抓住小细节。通过对当前学生作文情况的分析与归纳,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开头与结尾都存在着程式化的特点,内容量虽多但“走马观花”“生搬硬套”的问题却屡见不鲜。这种问题的存在是因为很多教师都将“凤头”“豹尾”“猪肚”作为作文训练的重点,但是由于学生缺乏深入性的思考与感悟,只学到了一些“皮毛”,因此也只能写出应试化的刻板文章。然而,在核心素养视阈下,语文教学需要优化教学途径,从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转变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作文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相结合,激发学生写作过程中思维的灵活性,从而驱动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并且能够精准呈现出自己的审美观点与文化理解。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四要素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具体学情进行有机融合,成为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三、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教学路径探究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语言构建与应用能力

通过教师交流与教学经验总结,我们认识到,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彻底攻克“习作难”,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避免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话可说”以及如何让学生将写作内容进行完整表达。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立足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其语言构建与应用这一必备技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采用“化繁为简”“循序渐进”的方式,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构建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层次性课堂。书面表达对一部分学生而言可能有难度,但是口头表达不仅是每个人的必备技能,更是生活中的常态化。因此,我们可以从口头表达出发积极推动语言构造与应用能力的落实。想要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需要根据习作主题创设出相对应的教学情境,积极开展口语交际,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真正解决“无话可说”的难题。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写作”教学为例,这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价值,虽然我们学完了该单元的内容,班级中的学生也因缺乏写新闻的经历而手足无措。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地讲方法、论技巧,而应该为学生创设出口语交际情境,循循善诱地让学生从能说、会说到能写、会写。例如,教师可以以班级中某学生获得某奖项为事例构建情境,让班级学生以“班级新闻栏目组”记者的身份进行采访并撰写一篇新闻稿。为避免学生在口语表达中“天马行空”,缺乏逻辑,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作为一名记者,你准备了哪些采访问题呢?你问这些问题的动机是什么?你觉得如何才能写好这篇采访稿呢?”在真实情境中,学生能够更为流利、主动地进行表达,为后续的写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也让学生能够茅塞顿开,梳理清楚后续的写作思路,通过口语交际与文字表达的结合运用,提升学生的语言构建与应用能力。

(二)提供思考空间,实现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写作需要灵动恰切的语言,也需要深度的思考与分析,如果作者本身在写作过程中没有经过思辨与挖掘,那么读者也不会产生深刻的感受。因此,在核心素养视阈下,作文教学应当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进行深刻呈现,以达到引人深思的实践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作文教学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其不应只局限于作文课堂教学上,而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任何具有思考价值的文本都可以成为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支架,也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与独创性。作为教师,我们要抓住教学内容中所闪动的“思维火花”,为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实现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 课《老王》教学为例。这篇杨绛先生的作品文字平实、语言质朴,虽让很多学生读起来“食之无味”,但却“余韵悠长”,脑海闪烁着思维的光芒。初中阶段,学生的作文大多存在无病呻吟、辞藻堆砌等问题,真情实感的流露恰好是他们最为缺乏的短板,甚至很多学生认为只有语言华丽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文字平淡的文章不值得欣赏与品味。为改变学生的错误认知,我们就需要通过这篇文章引发学生思辨,帮助他们感受朴素文字背后的魅力。很多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对“老王”的形象认识肤浅,忽视了作者的内心变化,因此无法深入理解。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三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认为作者笔下的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你眼中的老王形象与作者对老王的认识是否一致?”“文中‘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步行者的愧怍’这句话有什么内涵?”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自我认知的局限性,继而揣摩平实朴素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心理活动与内心变化,体会到文章“大巧若拙”的智慧所在,加深学生对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的体会,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目标。这时,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在写作过程中,一味追求华丽词藻是否正确?质朴无华的文笔是否也能书写出‘宝藏’?”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写好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写出真情实感,凸显出独属于自己的个人感悟。这时候,教师向学生进一步举例:以“母爱”“父爱”为主的作文题目屡见不鲜,但是为什么绝大多数学生笔下都是千篇一律的“慈母”与“严父”形象?每个家庭不同,每个学生的父母也不同,母亲未必都是“慈爱温柔”,父亲也未必都是“严格要求”,为什么不能写出自己身边最真实的情况呢?平常的小事里面隐含着父母深切的关爱与期望,我们为什么不能捕捉这些细节,并且写在作文中呢?

(三)推动以读促写,关注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

写作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广泛的素材积淀,更强调学生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在学生写作素材的选择、取舍、详略、主次及写作手法的遣词造句中多有体现。然而,从当前初中阶段的学生作文来看,很多学生素材匮乏、文笔不佳、思想贫瘠,缺乏素材积累意识,致使文章缺乏审美创造,读来只觉言之无物。针对这种现状,我们需要通过以读促写的教学模式来推动作文教学的创新与改革,提高学生阅读的量与质,不仅能从多方面引导学生进行素材积累,还能够引发学生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例如,当学生在阅读中将自己所喜欢的词句摘抄在笔记本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欣赏美的过程,而在作文中,学生将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改写、仿写,这又体现了学生的创造行为。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 课《社戏》教学为例,在“月下行船”这一片段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精读,并将文中关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词句进行圈点勾画,然后为学生设计课堂习作练习——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运用“无感法”进行景物描写。

(四)渗透传统文化,推动学生文化理解与传承

一篇好的文章除了需要具备真情实感,还要具有思考价值,然而初中阶段学生的人生阅历浅,思想认知尚不丰富,我们又该如何引导他们写出能够引发读者共鸣的文章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华民族统一且亘古不变的情感出发,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来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为学生多渗透此类思想,并且引入一定的社会生活话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主动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这种方式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思想认知。继而,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引导,鼓励学生通过书面文字将这种内心情感进行呈现,并且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让学生在写作此类题材的过程中有话可说,真情实感得以抒发,从而推动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化的大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已然成为初中语文教学发展的新方向,语文教师需要顺应这一教育趋势,充分认识到核心素养导向下革新作文教学的必要性,并立足于这一教学背景展开新思考、探究新方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供思想空间、推动以读促写以及渗透传统文化等诸多方式,让核心素养的四要素真正融入学生的作文学习中,最终发展成为学生具备的能力与品质。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核心作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