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北高中心小学 陈丽贞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五育并举”理念成为了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如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肩负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肩上的责任。体育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然而,在目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体育教学也止步于知识传授的表层。由于学生缺乏体育热情,出现了课堂参与度低、学生自主性差、教学成果不理想等多项问题,不利于“终生体育”理念的落实。在此背景下,为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满足体育教学创新发展的新要求,我们就需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基于学生的具体学情与成长规律构建出兴趣化的体育课堂,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与教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对兴趣化教学的探索是一种顺应学生天性的教学发展,更为体育学科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终身体育”的思想理念应贯彻落实于学生体育学习的方方面面,教师对其所存在的优势进行挖掘与学习,推动体育教学的新发展。
体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健康保障,是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精神力量。作为体育学科的教育者需要发挥该学科的育人价值,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掌握应当具备的体育技能,更应该在学生心中埋下爱体育的种子。基于兴趣导向开展体育教学,有助于促进教师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深入思考,从全方位多角度重视开发小学阶段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的兴趣,继而引发教师对当前教学模式的思考与优化,推动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教育理念,让丰富的教学资源充盈课堂,用多样的教学活动改造课堂。
在兴趣导向下的小学体育课堂中,游戏、竞赛等学习模式层出不穷,改变了传统教学乏味呆板的问题,为小学体育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学生天性喜欢游戏,游戏形式顺应了学生的天性,让学生从“被动服从”转变为“主动参与”。竞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挑战欲望,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感受到热情与激情。以小学阶段最基础的立定跳远项目学习为例,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组织学习与训练,那么学生可能在学习初期会有一定的新鲜感,但是大量的重复练习必然会消磨他们的热情。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体育竞赛与体育游戏,那么学生参与的兴趣便会大大提升,自主性得到发挥,课堂教学效率也能逐步提高。
想要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让体育成为相伴自己成长的良师益友,我们就需要让学生从心底里感受体育的魅力。在兴趣导向下,体育教师为迎合学生的体育热情,需要不断探索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构建出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在此背景下,学生能够沉浸在教学实践中,感受游戏情境、信息技术情境等多种情境所带来的新奇趣味,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体育课堂的趣味性。例如,热身环节被很多学生所不喜欢,如果教师将热身训练转化为热身游戏,组织跑、跳类型的游戏活动,则能够让他们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热身活动,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所在。
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都开始自觉主动地探索兴趣化教学的实践模式,体育课堂实现了创新与优化,兴趣导向下的体育教学发展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与教学水平培训也层出不穷,体育教师就兴趣化教学开展了研讨与交流,使其突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理念的桎梏,不断地推陈出新,在教学实践中注入新的生命力,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课前导入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环节,也是最容易被体育教师忽视的部分。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直接开门见山地开展教学活动,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学,对所学内容既无兴趣,也无热情,让体育学习与训练沦为没有激情的机械化重复。课前导入很重要,利用课前导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探索精神更为重要,是兴趣培养的重要助推力。为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优化课前导入成果的双重目标,教师可以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对体育活动项目的认识与理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篮球运动技能”的教学为例,如果教师开门见山地讲授理论知识,那么学生很难感受到篮球运动的魅力所在,积极性与主动性更是难以得到保障。这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播放“NBA 赛事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篮球运动的魅力,为篮球运动员的运动精神所折服。在课前导入的环节中,我们除了要给学生展示篮球运动的魅力,还要适当融入关于篮球比赛规则的视频展示,让学生感受到篮球运动的规则性,为后续的规则讲授奠定基础。
除此之外,有的学生很不喜欢课前热身,在热身环节经常应付了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播放一些世界著名体育运动员热身时的视频与采访,让学生意识到热身运动在体育活动中的关键性与重要性,从而正确认识并积极参与课前热身。
与此同时,在学习“田径”等运动时,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耐力与持之以恒的决心,我们就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播放一些世界著名运动员的采访,让学生明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样的课前导入不仅渗透了教学内容,更彰显并弘扬了体育精神,能够让学生全面综合地看待体育运动,辅助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在小学体育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活泼好动是这一阶段学生的天性,不少体育教师因为学生充沛的精力、好动的性格而头疼,甚至用各种各样的规则来约束学生。实际上,优秀的教育者从来不压抑天性,而是顺应学生天性,找到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兴趣导向下,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学习特点,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体育游戏,实现寓教于乐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爱上体育,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例如,在课堂热身环节,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出“飞鹤传书”“萝卜蹲”等游戏形式,让原本枯燥的课前热身变得有趣刺激。在锻炼学生身体协调能力时,我们可以设计出“接力跳绳”的游戏活动。这个游戏看似简单,但是意义丰富,既锻炼了学生的跳绳能力,又加强了学生手、眼、脚等各个器官的协调能力,让学生玩与学都尽兴。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当引入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融入新的教学形式,例如,在学习啦啦操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给感兴趣的学生融入流行舞蹈元素,让学生通过学习与训练流行舞蹈的动作技巧,感受体育学习的无穷魅力,从而深化对体育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体育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我们让学生学习体育不只是为了让他们掌握相应的体育技巧,也是为了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有的学生不喜欢体育,觉得体育与生活很遥远,体育在生活中没有意义与价值。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学科的所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发挥积极的意义与作用,了解体育学科更是具有生活化特点。教师要基于生活实践,实现学以致用,让学生建立起体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性,并且深刻地意识到体育与生活并不遥远。
例如,笔者所带的班级有一节体育课是下午第一节课。某天班级学生因为集体活动而推迟了吃饭时间,在上课时,笔者并没有让学生像往常一样开展热身运动,而是让学生在操场上进行简单的散步。针对这一变化,一些学生都表示不解,并且提出疑问,笔者做出这样的解答:“饭后一小时不宜开展剧烈运动,我们可以通过散步、慢跑来进行运动。”
不仅如此,教师也要注意观察、及时捕捉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存在的困惑。有一次,笔者听到班级中一个男生抱怨:“我爸妈说我太胖了,给我吃的饭越来越少了,我总是饿得头晕眼花。”有同学问他:“你为什么不运动呢?运动也可以减肥。”这位男生说:“我特别想运动,但总是运动一小会儿就觉得精疲力尽。”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特意利用课上的时间向学生科普他们这个年龄段身高所对应的健康体重范围,开设健身操课程的同时,对有体重困扰的学生提出科学的饮食建议,让学生感受运动的趣味性,培养其运动习惯。这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方法并不受限于教材,而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与困惑,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为他们心中深埋下爱运动的种子。
在小学体育课堂上,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需要注重他们的感受,通过教学设计帮助他们更为直接深刻地体会到运动的快乐,感受到体育课程的魅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需要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与自主体验的机会,鼓励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发展个性。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教师的支持与鼓励成为学生开展体育学习活动的动力。
例如,在小学体育课中,学生会学习到各种各样的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合理分配时间,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去发展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在实践中增长能力、发展爱好。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兴趣与需求做出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有的学生不仅热爱篮球并且在篮球方面有天赋,教师可以就此对他们进行更为深入的引导,鼓励他们提高篮球技能,将篮球作为自己锻炼身体、发展爱好的方式。
除此之外,小学阶段的学生存在着较强的“从师性”,教师的认可对他们而言很重要,教师的赞扬与鼓励是他们眼中前进的助推力,为此我们就需要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时关注他们的状态,在必要时进行鼓励与支持。例如,笔者发现有一位学生在篮球训练时屡屡投篮不中,当学生脸上流露出失落的表情时,笔者及时上前指导其动作,并且进行鼓励:“加油,刚刚有好几个球差一点就进去了,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做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最终将篮球投入,脸上绽放出胜利开心的笑容。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双重发展,这不仅要依靠学校的力量,还需要家庭发挥辅助与支持作用,只有家校配合,才能够让学生落实体育学科所学知识,在校园生活与实际生活中培养体育爱好,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携手共创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定期布置体育学习与训练任务,让家长监督学生完成体育训练任务。不仅如此,还可以让家长帮助记录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进步与变化。例如,某同学通过规律化的体育训练变瘦了;某同学垫排球的次数有所增加;某同学50 米跑的速度更快了……家长的鼓励与支持都是孩子前进路上的动力,家长和教师共同携手,让体育活动成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双重性提高。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的革新与优化迫在眉睫,是“五育融合”视阈下体育学科发展的重要路径。体育学科教师需要认识到兴趣导向下小学体育教学设计的意义与优势,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设计体育游戏、基于实践基础、关注学生体验以及注重家校合作等策略,实现教学效率与成果的双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