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玲玲
初一新生的教室里,一个黑瘦的小男生,娴熟地翘着“二郎腿”。一双眼睛东瞅西瞧,眼神飘忽不定,闪烁着一种扑朔迷离的光。课堂上,他习惯性地用一只手托着下巴,若有所思地望着窗外,似乎对课堂上发生的一切毫无兴趣。
从科任老师的言语间,我几乎每天都能接收到关于这个孩子的负面信息:“那个小张,上课不听讲,下课就知道疯赶打闹……”
这孩子究竟在想什么?为什么会对学习如此不在意?他的家庭背景又是怎样的?我想一一去了解。
课余时分,我看到他趴在桌子上睡觉,走过去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示意他跟我到教室外面去。他做出极不情愿的样子,慢腾腾地挪着步子向我走过来。
“小张,老师想和你聊聊!”他听到我叫他,吃惊地看着我:“袁老师,你知道我?”我刚接手这个班,跟大家没相处多久,对他的反应我心领神会。
我笑了笑,他若有所思地又看了我一眼,却赶紧低下头去,脸蛋也红了起来。这次,我感受到他深深的自卑感。“你别紧张,老师之所以能记住你,不是因为你上课的表现,你能猜猜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他轻轻摇头。“因为你和我的一个侄子长得有几分相似,袁老师看到你就觉得很亲切,所以我想与你交朋友。”
第一次谈话,这个孩子的眼神里似乎多了一份期待。
又是我的英语课,走进教室,我第一眼便投向了小张。意外的是,这次他放下了总是翘起的“二郎腿”。此时,在他忽闪不定的眼神中我捕捉到了一丝忧郁和纠结。
当天晚上,我拨通了小张留下的家长电话,是他奶奶接的。“老师,孩子苦命,没有妈妈,您帮我多教育多关心他,谢谢啊!”
“孩子没有妈妈?”
“他妈妈患抑郁症,自杀死了!”
“抑郁”“自杀”这两个令人震惊的字眼,让我不禁一怔。身为老师,我能为这个孩子做些什么呢?
体育课,学生都下楼去了。我悄悄将一封信夹在小张的英语书中,信封上写着“我想比妈妈更懂你”。“孩子,每次老师看到你,就像看到我的侄子一般。如果你愿意,我想比妈妈更懂你,我愿像妈妈般守护你……”
天气渐凉,小张穿的还是那件发黄且沾满笔迹的外套,上课总会听见他用力咳嗽的声音,桌子上放着一个撕去标签的矿泉水瓶,这应该是他用来接水的瓶子。
中午下班回家,我翻箱倒柜找出一件厚厚的羽绒服外套。上班的途中,我去超市买了一个保温杯,还配了一个杯套。下午上课前,我把外套和杯子递给了他,从他的眼睛里,我读到了几分暖意。
后来,小张不断给我惊喜。他进步很快,英语单词听写次次满分,担任小组长收发组员作业也很认真负责。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孺子可教”的希望,便更加细致地探寻他的优秀品质,及时在班里公开表扬。
有人说:“努力是会上瘾的,尤其是当你尝到甜头以后。”接下来的每一节英语课,他都坐得端端正正,眼睛注视着黑板,身上散发着自信的力量。期中考试,他从“不及格”飞跃到“优秀”的行列,大家都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
人人都希望被欣赏与信任。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在欣赏和信任中找到自信,找到进步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