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传统民居木作修缮中的技艺传承与创新

2024-04-21 04:53王方园陈玫
天工 2024年4期
关键词:修缮传统民居传承

王方园 陈玫

[摘 要]江西省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传统民居木作技艺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卓越的工艺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民居亟须修缮,以保持其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探讨江西传统民居木作修缮过程中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深入分析现存问题,并探索解决对策,为江西传统民居木作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江西;传统民居;木作技艺;修缮;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4-0043-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王方园,陈玫.江西传统民居木作修缮中的技艺传承与创新[J].天工,2024(4):43-45.

基金项目:本论文由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江西传统民居的修缮技术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JJ2207312)资助。

江西传统民居木作修缮是一项涉及历史文化保护、技术创新和木作技艺传承的综合性工作。通过这个过程,能保护和恢复古建筑的物理形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生生不息。

一、江西传统民居的历史背景、特点与价值

(一)江西传统民居的历史背景

赣派建筑历史悠久,其发展和演变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唐宋时期,我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南移,为江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个时期,大量的人口南迁,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江西的赣抚平原和吉泰盆地,农业发达,经济基础雄厚,江右文化的崛起,科举制度的推行,为赣派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和经济支持。进入明清时期,江西的赣派建筑达到了鼎盛,江右商帮借助赣江便捷的水运和当地丰富的經济资源,成了商业巨头,江右商帮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这为赣派建筑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1]。然而,晚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外部的冲击,江右商帮逐渐衰落,赣派建筑开始走向衰退。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城乡面貌的改变,江西的建筑风格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许多乡村开始兴建新型的民居,多采用现代或西式的风格,虽然满足了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但失去了地方传统建筑的特色。而一些祠堂等建筑仍保留着赣派建筑的传统风貌,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赣派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反映了江西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迁。

(二)江西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

马头墙是江西传统民居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其形状似马头,高出屋面,造型别致,充满了力量感和动感,不仅美观,而且实用,能有效阻挡侧面的风雨,保护建筑的安全,虽然马头墙在江西各地均有出现,但因地制宜,呈现出独特的地方风貌。无论是南昌的“土库”,抚州的“翻爪屋”,还是吉安的“墩子墙”,都体现了赣派建筑在地域文化中的多样性和独特性[2]。马头墙的建造工艺极为精细。外墙采用的磨砖对缝技术,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每一块砖都经过精心打磨,以确保墙面的整体性和美观。墙体的构建也非常讲究,从底层的条石砌到中层的眠砖砌,再到上层的丁斗砌,每一步都严格按照传统工艺进行,确保了建筑的坚固和耐用。除了马头墙,赣派建筑还有许多引人注目的特点。例如,其内部结构通常为二进三开间,布局严谨,对称美观。木构穿斗式的梁架,显得精致而富有变化。室内空间,如卧室、厅堂的设计,既实用又美观,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追求。赣派建筑的装饰艺术也具有独特的风格,无论是木雕、砖雕、石雕,还是彩画和墨绘,都展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文化自信。

(三)江西传统民居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金溪县拥有丰富的赣派建筑资源,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的建筑风格和技艺。从选址的妙处、格局的和谐、建筑的精美、气度的雍容、色彩的丰富到文化的深邃,展现了赣派建筑的“六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情趣。现在,对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是重要的课题。金溪县通过将古村落界定为生态产品,进行融资,实现了古村古建的保护和活化利用,也为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通过活化利用,古村落不仅成了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也成了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基础,以创新和活化利用为手段,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做法,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赣派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独特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上,更体现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启发和贡献。在保护和利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其物质层面的恢复和保护,更要注重其精神内核的传承和发扬,使之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二、江西传统民居木作修缮实践中的木作技艺传承

(一)修缮实践工程概述

江西省赣州市的龙南市被誉为“中国围屋之乡”,拥有众多历史悠久的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社区聚会和庆祝活动的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围屋面临倒塌或消失的风险,因此,龙南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修缮这些珍贵的建筑遗产。修缮工程坚持“能修不换”和“最小干预”的原则,目的是保持建筑的原有历史风貌。工程包括对围屋的外墙面、屋面、木构件进行维修,使用了传统的材料和技术,对三合土外墙进行了多次试验,以匹配旧墙体的颜色和质感。政府还出台了《客家围屋保护修缮实施细则》,为建筑修缮提供了详细的指导。为了保护围屋,龙南市政府采取了多方参与的策略,包括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社会资本和产权人。政府制定奖补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修缮工作。政府还负责监管,确保工程质量,防止“拆真建假”和“过度开发”。为了灵活利用古老的围屋,龙南市通过创新的方式将其转变成民宿、文化展览场所和社区活动中心,既保护了建筑,也振兴了当地文化和经济。例如,烟园围的新围和老围被改造成了展览红军历史的地方,而其他围屋则转变成了民宿和夜市,吸引了大量游客。

(二)传统木作修缮的方法

中国的木作技艺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反映了一种深厚而精细的工艺传统。大木作主要指构建木结构的房屋,而小木作则涉及建筑装修和制作木制家具。这两种工艺展现了中国木作技艺的广泛应用和独特风格。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榫卯技术的运用,这种技术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已经有所体现,具有悠久的历史。榫卯技术不仅确保了建筑的稳固,而且在装配上具有灵活性,特别是在抗震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是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的重要代表。从隋唐到宋代,中国的木构建筑逐步走向标准化和模数化,其中《营造法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木构架营造技艺进入重要发展阶段,确立了设计原则和施工规程,还提出了一整套包括类型等级和加工标准的系统。到了元代,“减柱法”的出现进一步优化了木结构的空间布局和整体稳定性。明清时期木结构技术的进步则体现在取消了之前的“升起”和“侧脚”做法,并通过梁头外挑的方式支撑屋檐,减轻了斗拱的结构负担[3]。此外,明清时期在材料工艺上也取得了显著进步,如通过水湿压弯技术制成弧形檩枋,运用短木对接或包镶技术拼成高大木柱。

三、不同木结构的修缮方式

(一)梁柱结构的修缮技术

梁柱木结构的修缮方法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使用修缮技术时需维持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要尊重和保持原有的建筑风格和技艺。在梁柱木结构的修复过程中,常见的技术是“墩接柱子”,主要用于修复受损或老化的木柱,其核心在于替换或加固柱顶部分。“抄手榫墩接”是一种细致且复杂的修缮方式,适用于露明柱的维修,能防止柱子的错位移动。在修缮过程中,原柱和更换柱的断面上会画出十字线,分成四瓣,并剔除对角的两瓣。然后,上下对角的部分相互插入,以保持柱子的稳定性。插入的长度通常是柱径的1.5倍,且不得少于400毫米[4]。此外,搭接部位通常会加装两道铁箍,以增强结构的稳固性。

(二)其他木制构件的修缮

椽子和望板作为屋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因长期暴露于环境中,受到水的侵蚀而腐朽。特别是在檐头和翼角部分,由于更容易渗水,腐朽问题十分严重。修缮时通常需要拆除受损的瓦面和望板,更换新的椽子和望板,以确保屋顶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打牮拨正是一种用于修正构架歪斜的方法,可以去除屋顶的覆盖物,以便接触到木构架本身,通过调整木构架的榫卯连接和使用支撑杆,使歪斜的结构恢复正位,对于结构歪斜严重但大木构件仍然完好的情况特别有效。大木归安和拆安是针对严重损坏的木构件的修缮方法,归安是指将拔榫的构件重新归位并加固,而拆安则是指拆卸原有构件,在彻底修理或更换后重新组装。

四、木作修缮的创新与传统修缮方法的融合

(一)创新技术在木作修缮中的应用

在古建筑木作修缮中,创新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修缮效率和质量。环氧树脂材料作为强效黏结材料,在古建筑的梁柱加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了木结构之间的黏结度,同时应用于结构的截面位置,不影响外形,保持了建筑的原始外观。金属材料的运用也极为广泛,金属托垫和铁箍等部件在提升木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随着金属锻造技术的提升,金属材料在建筑加固中的应用变得更加灵活和有效,提升了整个修缮工程的质量。虽然水泥材料经常应用在现代建筑中,但是在古建筑修缮中则属于新型材料,适当地使用水泥材料可以增强建筑的强度和耐久性。然而,由于水泥材料可能会影响古建筑的传统特性和文化价值,因此其应用需谨慎,并遵循相应的修缮标准[5]。除了材料的创新,技术手段也有显著的进步,雷达探测技术在识别古建筑内部结构的完整性和潜在问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化学灌浆技术则通过注入化学溶液来修补裂缝,增强建筑的结构强度。现代化切割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修缮工作的精准度和效率,尤其是对古建筑中损坏部分的维修十分重要。

(二)传统木作修缮与现代木作修缮的结合

传统民居木作修缮技术是中国传统建筑智慧的结晶,融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与精湛的工艺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木结构建筑经历了风雨侵蚀、自然老化等多种考验,出现了腐朽、虫蛀、开裂等问题,这对古建筑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结合传统修缮技术和现代加固技术进行木结构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显得尤为重要。传统修缮技艺着重于保持原有的建筑风貌和工艺精神,针对轻微腐朽的木柱,采用剔补法进行修复,针对重度腐朽的则采用墩接法,这些方法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材料的外观和结构。在解决开裂、拔榫等问题时同样可以采用嵌补、铁件拉结等传统工艺,传统手法讲究“修旧如旧”,力求在修复过程中保持建筑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而现代加固技术则更多地侧重于使用新材料和现代工程技术来提升古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例如,利用纤维复合材料对木梁进行加固,可以提高其承载力和抗弯性能,对于木柱和榫卯节点的加固,则可以使用钢管、碳纤维布、阻尼器等现代材料和技术,提高木结构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

五、江西传统民居木作修缮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江西传统民居木作修缮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人才和技术缺乏,木作修缮不仅需要工匠对传统工艺有深刻的理解,还要加强现代修缮技术的融合应用,传统木作技艺的传承人数减少,加之现代技术训练的缺乏,使得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影响了修缮质量和效率。(2)传统民居的修缮往往需要大量资金来购买材料、支付工人工资以及应用现代技术。资金的不足可能导致修缮工程的延期,甚至导致无法进行恰当的维护和修复。(3)在赣派建筑的修复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当的修缮方式,通常是由于修缮人员对传统木作技艺理解不足,或是过分依赖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导致修缮结果与原有的历史风貌和结构不符,甚至可能对原有结构造成损害。(4)修缮工程监管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可能导致修缮工程的质量无法保证,如使用不适当的材料、修复技术,或是在修缮过程中对古建筑造成二次损害。

针对上述问题,对策主要包括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技术传承,增加对传统民居木作修缮的资金投入,改进修缮方式,以及加强对修缮工程的监管和管理。具体来说,应通过设立专业培训课程和工作坊,引入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结合的培训,加强工匠的专业技能和对传统木作技艺的理解,政府和相关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增加对传统民居修缮的资金支持。此外,还应改进修缮方式,采用符合传统建筑风貌和技术要求的修复方法,避免使用不恰当的现代材料和技术,还要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确保修缮工程的质量符合标准,从而保护传统民居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

六、结束语

江西传统民居木作修缮不仅是对古建筑物理结构的恢复,更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再现和传承。面对技术人才短缺、资金限制、修缮方法不当和监管不足等诸多问题,需采取有效措施,强调技术创新与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以确保江西传统民居木作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有效保存和活力传承。展望未来,江西传统民居木作修缮工作将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薛林平,武晓宇,石玉.天镇县传统民居大木作营造技艺研究[J].古建园林技术,2019(3):34-40.

[2]李涛,邵红,雷振东.汉中地区传统民居木构架营造技艺研究[J].世界建筑,2023(9):14-17.

[3]席丹杰,楊杏歌,张东岭,等.建水传统民居大木作营建中平木刨削工具研究[J].建筑技术,2023,54(14):1741-1744.

[4]陈淑飞,贺虎成.琼北传统民居大木作营造技艺及传承研究[J].艺术科技,2021(24):190-192.

[5]李辉政.我国传统建筑修缮与改造的木作技艺传承研究[J].重庆建筑,2018,17(5):41-44.

猜你喜欢
修缮传统民居传承
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修缮
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
和田传统民居格扇装饰初探
基于豫西传统民居文化传承下的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研究
高句丽山城城墙的保护修缮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梅山传统民居装饰纹样的审美及文化内涵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