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金华地区的古民居具有很高的实用和审美价值。本文旨在以“俞氏宗祠”这个金华地区的实际工程为例,在分析该古名居的价值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主要提出其地面、墙体、木结构、屋顶、装修的修缮方案,为一般古建修缮和复原工作提供参考,减少在修缮过程中给古建筑物带来的二次破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Abstract: The ancient residences in Jinhua have high utility and aesthetic value. This paper aims to take "Yu Ancestral Hall " as an example, analyze its value and existing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repair plan of floor, wall, wooden structure, roof and decoration, and provide references to ancient building renovation and restoration, so as to reduce the two damage brought by the repair process, and achieve better service to the society.
關键词: 古建筑;保护;修缮
Key words: ancient buildings;protection;repair
中图分类号:K92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5-0119-03
0 引言
金华地区的古民居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类型,在营造技艺上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蕴含着地方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实用和审美价值。由于战争、自然侵蚀或人为破坏,这些古建筑越来越少了,古建筑的保护引起社会的关注,文物保护级别高的古建筑一般得到比较好的保护和修缮,但是级别低一点的,特别是私有产权文物的就不尽人意了。本文旨在以“俞氏宗祠”这个金华地区的实际工程为例,制定相应的修缮方案,消除安全隐患,有效保护其历史信息和风貌特征,为一般古建修缮和复原工作提供参考,减少在修缮过程中给古建筑物带来的二次破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1 工程概况
俞氏宗祠位于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镇东俞村中心,建于清中期,建筑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座北朝南,五开间三进。俞氏宗祠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为正厅,第三进为后厅,中间用天井相隔,两侧用厢廊围合,东侧、北侧为民居,南侧、西侧为空场组成了建筑格局,通面阔20.36m,通进深45.56m,总占地面积927m2,建筑面积927m2。
门厅、正厅、后厅均为一层砖木结构建筑,面阔五开间,进深三间,通面阔19.4m,通进深分别为6.8m、7.6m、8.5m,三合土地面,双坡硬山小青瓦屋面,小青瓦垒脊。门厅明、次间前后檐柱为方形石柱,其余为木柱,明、次间梁架结构五架梁前单步后双步梁抬梁式结构,稍间梁架结构为八檩五柱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正厅所有柱子均为方形石柱,明、次间梁架结构为五架梁前双步后单步梁抬梁式结构,稍间梁架结构为八檩五柱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明间后金柱,次间、稍间后檐柱之间有隔扇门。后厅明、次间前檐柱为方形石柱,其余为木柱,梁架结构为八檩五柱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前檐为轩顶做法。
由于俞氏宗祠历经多年自然侵蚀,加之使用过程中对建筑物的过度干预,建筑物传统木结构出现糟朽霉烂,屋面渗漏等残损现象,亟待加固与修缮。
2 价值评估
俞氏宗祠做工考究,建筑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对研究当地传统建筑的规模、特点及类型提供了实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俞氏宗祠的建筑布局,通风、采光能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建筑科学水平,建筑的结构、构造,使用的材料,建造工艺代表了当地的技术水平,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俞氏宗祠的牛腿、雀替、花板等木构件精美古朴、雕刻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 主要问题分析
俞氏宗祠经历多年自然侵蚀,加之使用过程中对建筑的过度干预,现状及残损的主要问题为:①年久失修,屋面渗漏严重,导致大量木构件吸水霉变;②后人维修不当,如西厢廊一榀梁架维修后与原貌不符;③该祠堂曾在文革期间作为粮仓使用,在使用过程中,门厅大梁被破坏,室内多处添加隔墙,地面增加水泥地,改变原标高,随意增加屋面、木支撑、吊顶,室内涂刷白色涂料,雕刻构件用泥土封护等。④室内随意拉接电线,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各部位详细残损情况如下。
3.1 基础、地面
基础略有下沉。除门厅东侧厢廊地面保存较好,门厅、正厅、后厅地面在原三合土上增加水泥地面,标高分别增加100mm、140mm、100mm,明、次间前檐阶沿石无存。前后天井均为水泥地面,改变原标高。
3.2 墙体
门厅正立面用砖墙封堵,八字门无存,并增开4扇窗户,受基础下沉影响,两侧山墙均有倾斜现象(东侧山墙已用红砖重砌),西侧山墙留存马头墙2处,门厅四周均增加隔墙。正厅、后厅两侧山墙也均有倾斜现象,倾斜度约为2度,马头墙均无存。厢廊墙体多处改动,东侧厢廊侧门无存,西侧门厅厢廊侧门改为卷帘门。室内涂刷白色涂料。
3.3 木结构
门厅石柱保存较好,明、次间前后金柱整体糟朽,且木料弯垂不规整,东次间后檐柱整体糟朽,其余木柱均已墩接(墩接高度过高,用扒钉固定),西次间柱子被隔墙掩盖。明间、东次间大梁被破坏,明间门枋缺失,两次间穿枋多处糟朽。明间后檐下金檩、西稍间后檐檩、后檐下金檩整体糟朽。明间前檐牛腿缺失2只,明间后檐牛腿局部糟朽,西次间后檐牛腿糟朽严重,丁字拱、工字拱均有缺失、破损,插翼基本无存。如图1所示。
正厅梁架整体向北侧倾斜,倾斜60度,测高5980mm。明间前金柱局部破损,后金柱断裂,东次间前金柱断裂。明间两缝梁架大梁均已开裂,明间东逢双步梁开裂,东次间大梁开裂,大梁、三架梁南侧均被虫蛀,明间门枋缺失,东次间穿枋糟朽3处。东次间前后檐檩整体糟朽严重。东次间后檐牛腿糟朽严重,丁字拱、花板、雀替等均有缺失,插翼基本无存。
后厅木结构整体糟朽严重,柱、梁、檩、枋等构件均有不同程度的糟朽。明间东缝后金柱、后檐柱整体糟朽;明间西缝前金柱柱底糟朽、后金柱柱顶糟朽、后檐柱整体糟朽。次间东缝前金柱柱顶糟朽,中柱、后金柱、后檐柱整体糟朽;次间西缝前金柱、后檐柱整体糟朽,中柱中部破损。稍间东缝前金柱、后檐柱整体糟朽,中柱柱顶糟朽;稍间西缝后檐柱柱顶开裂。后厅穿枋、轩梁、虾背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糟朽。明间脊檩、后檐上下金檩整体糟朽;东次间所有檩条糟朽,西次间后檐檩糟朽;东稍间前后檐檩糟朽,后檐下金檩糟朽;西稍间后檐下金檩糟朽。西次间牛腿缺失;轩顶无存,丁字拱、雀替均糟朽。
后厅厢廊整体向北侧倾斜,倾斜50度,测高5210mm。厢廊石柱保存较好,东侧厢廊柱中破损一根,整体糟朽二根。西侧厢廊有一榀梁架经后人修缮,与原貌不符,其余五架梁、三架梁有糟朽、虫蛀现象。厢廊前、后檐檩均已糟朽。丁字拱、花板、雀替等均有缺失,插翼基本无存。
3.4 屋面
俞氏宗祠采用望砖垫瓦屋面(如图2所示)、立瓦脊,是金华地区古民居比较普遍的屋顶做法。屋面长草,小青瓦破损约60%,椽子、望砖部分缺失,部分椽子朽烂、劈裂、弯曲,滴水勾头无存。
3.5 装修
门厅原大门、石门槛、侧门、木板墙等立面装修均无存,抱鼓石遗落在建筑西侧,且仅存半块。正厅后檐木门均已缺失。雕刻构件用泥土封护。北侧与祠堂相连的土胚墙与祠堂保持风貌相悖,如图3所示。室内随意拉接电线,消防措施不到位。
4 修缮措施
为了有效保护俞氏宗祠建筑,展示其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制定如下的修缮措施:重点为门厅、后厅落架大修,正厅、后厅厢廊的梁架纠偏,更换、修补糟朽木构件,在消除安全隐患的同时对建筑本体其它现存的各类残损病害进行修缮,补配缺失的隔扇门、特色构件,局部翻修破损、完善排水,整理天井等内容。具体修缮措施如下:
4.1 基础、地面
随着岁月的沉淀,基础势必发生沉降,本公祠所在地基情况比较好,没有明显不均匀沉降,只是略微有些下沉。对于地面,后人的不当干预要进行调整,将水泥地面铲除。原来的三合土地面保存比较好的,或者只是有局部破坏的,只要进行修补就可以了。但是原地面破坏严重的,或是完全不存在的就要重做。利用石灰、黏土和细砂三种材料按照一定的配比混合,用木槌不停地翻动捶打,放置几天后再进行多次翻动捶打,使混合物能一捏成团,一搓能散就得到比较理想的三合土,用于修补或重做斜纹三合土地面。天井部位的地面在恢复前,进行了一番地方调查,了解其一般做法后,按当地传统样式恢复成石板地面。铲除天井水泥地面,对原地基进行平整,铺设旧石板,基层为80mm厚三合土。在对原有建筑排水进行处理和疏通,增加天井排水明沟,疏通排水暗沟,去除积水、受潮的不良影响,并增设建筑四周条石排水沟。
4.2 墙体
俞氏宗祠墙体采用的是“东阳帮”泥匠擅长的“开砖”陡砌,如图4所示。砖采用的是一种厚度仅为条砖一般的薄型青砖,在砌墙时可以节省一半砖材。这种墙体用石灰膏作为粘合剂将墙体砌成空斗,再用碎砖或碎瓦片填空斗,最后用黄粘土灰砂浆灌缝,是清代金华地区墙体的一种经济型做法[1]。本宗祠后添红砖隔墙与整体的风貌格格不入,严重违反了“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应拆除。山墙倾斜存在安全隐患,应拆除重砌。拆除时要注意旧材的保护以便重新利用。为了增加山墙的刚度,在墙下增加浆砌块石基础,墙身中增加构造柱,墙拆下的青砖清理后按照古法进行重新组砌、填斗灌缝。旧砖不足可以用红砖砌筑,砂浆分层找平,抹纸筋灰,再刷白灰水二道。按当地传统样式恢复马头墙,描绘墨线、墨绘。修补其余局部存在严重酥碱问题的墙体,将酥碱剔除。去除室内文革时涂刷的白色涂料,去除内墙面起翘或空鼓的抹灰层,自然剥落的抹灰层墙体部位都要重新抹上白灰砂浆[2]。
4.3 木结构
根据俞氏宗祠木结构的破坏情况看,门厅和后厅的柱子、梁、枋、檩,牛腿、丁字拱、雀替、轩顶等雕刻构件坏得比较严重,需要更换的木受力构件数量也比较多,这两个区域的梁架不得不采用落架维修方式进行修缮。为了方便修缮和构件归安,在拆卸前,对构件进行支撑,拍照、录像,绘制出修缮方案图,在图纸上对各构件进行编号[3]。拆卸中要注意避免二次破坏,拆卸下来的构件要进行清理并按编号进行码放。
正厅和厢廊的梁架不用大换,存在傾斜的问题,按照尽量不拆、不落架的原则,在拆卸屋面后,采用打牮扶正的方法进行修复。这种方法比较省工,但是技巧性比较强,操作不当反而容易拉断榫卯,造成二次破坏。在纠偏前要加固梁架,并要清理梁架的榫卯接头以便纠偏时归位。这两区域的梁架向北倾斜的角度比较大,在南侧用手动葫芦牵引来调整角度,同时配合使用千斤顶将柱子顶升,这个调整过程要细微多次[3]。施工时工人要关注拉动的手感和声音,难牵动的时候或听到异常的声音时,一定不能硬施工,要查明原因,排除隐患后才能继续作业。调整到合适位置后,在柱子下方填塞铁片,梁架上做一些加固处理,避免反弹。
对糟朽严重不能继续承载的柱、梁进行更换;糟朽中空的梁、柱采用拼补的方法,环氧树脂加木骨料加固。施工前将加固的梁、柱周围支撑牢固,以减除梁、柱的负载。将梁、柱内空处的糟朽部分剔除干净,以见到好木为止。将柱内空处的木屑等杂物清除干净。对外表糟朽的部位进行镶补,修补部分与原构件之间采用榫卯连接,新旧搭接要求严密合缝;干缩裂缝柱子用同质木楔填塞。对开裂的梁采用铁箍加固的方法进行修缮,用4×40防锈铁箍,根据实际情况,设立2-4个加固点。石柱可在破损处采用同材质石料修补,用云石胶黏贴,断裂的石柱用云石胶进行加固。对糟朽严重,不能继续承载的檩条进行更换,原檩条为月梁式,底部有雕花,应截取雕花面黏贴到新檩条底部。对糟朽严重的枋进行更换,对局部破损的枋用同材质木料进行修补。
4.4 屋面
屋面采用揭顶的方法来修缮。揭瓦先檐头后坡面,从中间向两边同时进行,一垄一垄依次进行[4]。揭瓦时要注意不要踩坏瓦片或让瓦片滑落,及时回收能够重新使用的旧瓦,清除破瓦和糟朽的椽子。高空作业,切记屋面下方不要站人,以免瓦片滑落伤人。回收的旧瓦要按照不同规格分别放置在门厅处,用小铲仔细地清理灰尘,并擦净便于使用。缺失的或严重糟朽的椽子要采用同一材质木料加工成同一规格补替。充分利用剩余40%完好的瓦片,不足的则要按照原瓦片的尺寸、色泽进行要补配。补配缺失的望砖、滴水勾头。铺屋面前用灰浆浸泡望砖,铺时用石灰膏刮砖两边以防漏水,然后在其上冷滩布瓦[1]。屋面要定期保养,比如在春秋季节除草,及时捉漏,可以延缓屋面的损坏,间接使建筑内部结构避免雨水侵蚀而腐烂糟朽[5]。
4.5 装修
根据当地长者讲述,恢复门厅原大门、石门槛、侧门、木板墙等立面装修,补配抱鼓石缺失部分,新做抱鼓石一块,补配旗杆石一块,恢复正厅的后檐木门隔断。清理文革时期用泥土封护的雕刻构件。拆除北侧与祠堂相连的土胚墙,拆除西侧披屋,建议南侧广场,西侧空场采用旧石板铺贴,以便与祠堂保持风貌统一。根据消防标准要求,疏通建筑周边的消防通道,加强综合消防能力。室内配备符合标准的气体灭火器。重新布置室内电路,使线路整齐美观。
5 结束语
经过现场勘察和调研,针对俞氏宗祠的现状和残损情况,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方针,对其进行修缮方案的设计,即对建筑主体进行必要的结构加固处理和维修。本方案受测绘条件以及本人能力的限制,恐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读者给出您宝贵的建议,以便本人做进一步的调整,在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上有更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王仲奋.东方住宅明珠——浙江东阳名居[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曉刚.郑州市人民公园胡公祠大殿勘察及维修保护初探[J].文物建筑,2012(00):105-113.
[3]林丽.古建筑木梁架常见破坏形式与修缮方案——以浙江古民居为例[J].价值工程,2015(29):155-157.
[4]常铁伟.济源奉仙观玉皇殿的维修保护[J].文物建筑,2012(00):93-100.
[5]祁伟成.中国古代建筑传统修缮技术的发展的方案[J].科学之友,2011,32(7):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