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高职建筑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2024-04-21 04:36张郝宗胜男
知识窗·教师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证书课程体系

张郝 宗胜男

摘要:随着“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和落地,高职建筑类专业也在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如何实现职业证书与日常教学的科学化、有效化匹配,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高质量就业,是高职院校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1+X”证书制度下高职建筑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创新研究市场用人端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端的匹配情况,对“1+X”证书制度下高职建筑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途径进行讨论。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1+X”证书制度;课程体系

一、“1+X”证书制度与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1+X”证书制度与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2018年9月,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在《关于招募职业技能培训组织的公告》首次提出。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将其确定为“1+X”证书制度。此后,有关“1+X”证书制度的实施方案等落地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拉开了“1+X”制度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的序幕。2023年1月6日,《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退出目录实施细则》的发布与实施,进一步完善了“1+X”制度试点管理制度体系。

“1+X”证书制度的建立,满足了当今社会和国家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是高等教育“三教”改革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推动了动态考核评价机制和试点管理制度的构建,并为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1+X”证书制度下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1+X”证书制度下的课程设置存在碎片化的问题

为了获得更多职业技能证书,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课程,还要学习一系列与专业相关的技能课程。这在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还可能影响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于不同证书的要求和标准不一致,学生可能需要学习大量重复或相似的内容,浪费了学习资源和时间。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整合和优化,确保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实用技能。

2.“1+X”证书制度下的教师培训存在不足

为了适应“1+X”证书制度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更广泛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承担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型教学任务。然而,现有的教师培训体系并没有充分考虑这一点。许多教师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指导,无法有效教授这些技能课程。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包括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技能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以更好地支持“1+X”证书制度下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3.“1+X”证书制度下的评估和认证机制不合理

评估和认证机制主要依赖学生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数量,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评估。这可能导致学生追求证书数量而忽视了实际技能的提高。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目前,认证主要由职业教育机构进行,导致了认证标准不一致。此外,一些高职院校可能存在以认证为目的的应试教育现象,不仅影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而且降低了“1+X”证书的含金量。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一套更加全面的评估機制,考查学生在实践项目中的表现、学术成绩、综合素质等,同时由统一的认证机构负责制订统一的认证标准,并进行认证结果的监督和评估。

当前,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并不能完美衔接“建筑行业”与“职业院校”的关系,只是单纯要求高职建筑类学生必须具备体现修读专业核心能力的中级职业技能证书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二、全国建筑和高职院校开设建筑类专业情况

(一)全国建筑企业分布数量

根据《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2022》的数据,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筑企业分布数量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2021年全国建筑企业数量为91 871家,排名前3的省份分别是江苏、四川和浙江,建筑企业单位数量最少的是海南省。从区域分布来看,华东地区最多,东北地区最少。

(二)全国高职院校开设建筑类专业的情况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目录中建筑类专业主要有建筑工程技术、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智能建造技术、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管理等内容。学制多数为3年制,也有2年制和5年制。2022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拟招生专业设置备案结果数据检索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备案数据为899条,但智能建造技术专业2022年备案数据为72条,高职院校开设智能建造技术专业情况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全国仅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设智能建造技术专业,但2022年拟招生专业设置无备案信息。如建筑企业单位数排名第3的浙江,仅有2所院校开设了此类专业。可见,目前建筑智能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目前建筑行业急需人才,专业发展空间大,但仍然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现象。

三、“1+X”证书制度下高职建筑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途径

(一)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相融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高职建筑类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制定,成为建筑类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相融合,可以有效提高高职建筑类专业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则是评价个人职业能力的重要依据。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相融合,可以实现教育与职业需求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学习更加全面和实用的知识与技能的机会。这种融合不仅能够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将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相匹配,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训练,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这种融合也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创新,因为教师需要了解和掌握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等级要求相适应

高职建筑类课程体系应与职业技能等级要求相适应,以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与实际工作需求相符的知识和技能。首先,课程体系应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进行不断调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建筑行业的变革,新的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和设计理念不断涌现,课程体系应及时引入这些新元素,使学生能够跟上行业的发展步伐。

其次,课程体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建筑行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来强化自己的技能。因此,课程体系应设置适当的实践环节,如实习、实训等,使学生能够將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最后,课程体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建筑行业中,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建筑项目往往需要多个专业的人员合作完成,而且行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因此,课程体系应设置相应的课程和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高职建筑类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等级的相互适应,是为了培养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的建筑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注重实践环节,培养出满足建筑行业所需的人才,推动行业的发展。

(三)共建产业学院,构建产教融合型课程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共建产业学院,构建产教融合型课程体系,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方向。高职院校通过建立产教融合型课程体系,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更好地满足建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产教融合型课程体系可以促进产业界与高职院校之间的深度合作,实现教师和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优势互补。共建产业学院不仅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率,还能够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升级。因此,共建产业学院,构建产教融合型课程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课证融通是当前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的一项重要举措。在高职建筑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1+X”证书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高职院校通过引入该制度,可以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高职建筑类专业课程体系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进行调整与优化,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建筑技术和工程管理知识。此外,通过获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学生可以在就业市场展现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马铮,龚福明.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课程体系重构探析: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9(4).

[2]王艳丰,张丁华,朱金凤.“1+X”证书制度下高职宠物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9(35).

[3]丁玺.1+X证书制度下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D].昆明:云南民族大学,2022.

[4]王滋海.1+X证书制度下高职法律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

[5]程建伟,龚娟.混合制产业学院校企“五共建”协同育人实证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4).

[6]黄永奎.1+X证书制度下的中职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13).

基金项目:徐州工业职业技术教学改革类(一般项目)“1+X证书制度下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XGY2021C009。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证书课程体系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收录证书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