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满 赵辉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学思政课教材是党和政府全面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应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学思政课教材的三大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学思政课教材应采用传统文化素材进中学思政课教材、传统文化专题进中学思政课教材等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学思政课教材应遵循渐进性、方向性和契合性等原则。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思政课教材;融入原因;融入内容;融入形式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自2021年以来,学术界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教材有一些成果,但多是总体上论述,专门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学思政课教材的成果很少。本文主要从为何进、进什么、怎么进等角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学思政课教材进行专门的探讨。
一、为何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学思政课教材的原因
(一)党和政府全面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发布的一些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文件均有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内容,这些文件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提供了政策依据与根本遵循。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修订中小学德育、语文等课程标准时,应“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1],并在此基础上修订相关教材。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以基础教育阶段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将以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2]。2017年,教育部在给全国政协委员提案答复中明确指出,要以课程教材建设为重点,“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中小学课程体系”[3]。
自2019年起,教育部加快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工作。教育部2019年印发的《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提出,要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措并举,推动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实施,实现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的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依据有关标准和纲要图谱修订中小学课程教材。[4]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简称《传统文化指南》)明确了各门课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中的地位,指出在中小学承担传统文化教育“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三科为主”,赋予了思政课在传统文化教育领域更重要的地位和使命。这也意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学思政课教材要有更广的视角和更高的站位,为《传统文化指南》提出的“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任务服务。[5]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2016年,教育部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提出为了使学生具备终身发展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须培养他们的三种核心素养,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6]作为学生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基础,内在包含了科学理性、文化精神和创新实践等意义理性内容,能够为个体生活和实践提供必要的历史语境,是人存在的根和魂。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基。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7]初中阶段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应能够“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8],以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自觉弘扬民族精神。政治认同核心素养中的“价值取向”部分要求“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道德修养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道德修养主要包括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养成这些道德品质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9]。健全人格核心素养中的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友爱互助等要素的培育都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10]此外,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建议”这一部分指出,在选择教材内容时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主题之一。[11]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该课程标准的修订原则包含“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2]、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等内容;高中思政课程在文化教育方面应该做到“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轉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13]。该课程应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中华文化是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之一[14];科学精神核心素养要能够“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理性对待存在于区域、民族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表达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积极态度”[15]。为培育以上核心素养,该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要“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三种资源”[16];在教学中应“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17]。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都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中学生思政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素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学思政课教材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二、进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学思政课教材的内容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传统文化指南》这两个文件都指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学思政课教材的三大主题。
核心思想理念。核心思想理念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传统文化指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包括两部分,一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二是在这些内容以外,核心思想理念还包括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这些基本思想理念主要包括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18]
中华传统美德。《传统文化指南》指出,中华传统美德包括担当意识、爱国情怀、荣辱观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内容。[19]根据《传统文化指南》内容,结合学界研究成果,我们可把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概括为四类,即人生态度道德观、人际关系道德观、人与国家社会关系道德观、人与自然关系道德观即生态道德观。传统人生态度道德观主要包括立志高远、自强不息、崇尚节操、勇于担当和勤劳俭朴等;传统人际关系道德观包括仁爱观、义利观、诚信观、感恩观、谦让观和宽容观等;传统人与国家社会关系道德观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慈善观和敬业观等;传统生态道德观主要包括天人相通观、万物平等观、尊重自然界的规律、有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以及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等。
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人文精神指的是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对人类的自我关怀,维护、关切和追求人的价值、尊严和命运的精神。《传统文化指南》指出,中华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等。[20]
以人教社2018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见表1),初步梳理了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这三大主题的主要内容进中学思政课教材时与教材具体内容的融合点。
需要说明的是,本表格所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大主题的素材有的内容已经进中学思政课教材,有的则还未进,只是罗列了其可进教材之处。本表格说明了《传统文化指南》所列三大主题的素材与中学思政课教材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也说明了中学思政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的主要课程。
三、怎么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学思政课教材的形式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学思政课教材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对照《传统文化指南》的规定、教材内容以及学界的研究成果,我们可发现,传统文化进人教社2018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和人教社2019部编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实际”“坚持整体设计,科学合理布局”以及传统文化专题内容的丰富程度等方面仍旧存在不足。[21]
结合上述不足,笔者认为在以后的教材编修工作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学思政课教材应注重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一)传统文化素材进中学思政课教材
传统文化素材进中学思政课教材,即在编写中学思政课教材时,运用数种形式的传统文化素材说明教材的相关知识点。关于传统文化素材进中学思政课教材,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注重“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实际”。在以后的中学思政课教材编写和修改的过程中,融入的传统文化素材应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具体来说,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初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思维水平的差异性。其二,初高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差异性。在初中阶段,要“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在高中阶段,要“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22]。其三,初高中思政课教材传统文化内容选择标准的差异性。根据《传统文化指南》要求,进初中教材的素材要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进高中教材的素材要注重理论性和思辨性。[23]
注重“坚持整体设计,科学合理布局”。据学界研究,人教社2019部编版高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三本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素材偏少[24],在以后的教材编修工作中,要注重将传统文化素材融入这三本教材中。例如,《经济与社会》第二课中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部分内容,可融入古代官营经济的素材,如汉代实行的“盐铁官营”,说明在中国古代就有发挥政府调节国家经济的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课中“中国梦与世界人民息息相关”这部分内容,可融入《礼记》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一素材,说明中国自古就有本国与他国命运休戚相关的思想观点。
(二)傳统文化专题进中学思政课教材
增设传统文化专题。人教社2018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和人教社2019部编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增设传统文化专题,可遵循以下思路,即由现在的两个专题增加到四个专题,这四个专题的名称分别为《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可作以下规划: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的《守望精神家园》专题改为《中华传统美德》专题,专门阐述传统美德。原专题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弘扬民族精神”这两部分内容移至《哲学与文化》教材《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专题内容之中。在《哲学与文化》教材中,除了原有的《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外,新设《中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两个专题。根据《传统文化指南》要求,新设立的《中华核心思想理念》传统文化专题应重点阐释“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等;《中华人文精神》传统文化专题应重点阐释“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等。[25]
丰富完善原有的传统文化专题内容。如上所述,人教社2018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现有的《守望精神家园》专题改为《中华传统美德》专题,专门阐述传统美德。鉴于原有内容对中华传统美德阐述过于简略,新的《中华传统美德》专题应对中华传统美德做更为翔实的阐释。就传统美德的内容来说,包括人生态度道德观、人际关系道德观、人与国家社会关系道德观、生态道德观四类,此专题应叙述每一类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教材应重点阐述中华传统美德对于当前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方面建设的时代价值。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学思政课教材是党和政府全面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应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学思政课教材的三大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学思政课教材应采用传统文化素材进中学思政课教材、传统文化专题进中学思政课教材等形式。
此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学思政课教材的过程中,还应遵循一些原则。第一,渐进性原则,要根据初高中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渐进性来确定融入内容。中学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渐进性从情感发展、能力发展、思维发展和观念发展等方面体现出来。从进教材的传统文化内容来说,要能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向理性的过渡。第二,方向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思政课教材时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偏离思政课教育目标,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辩证区分。第三,契合性原则。要与现代生活相契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相契合。
参考文献
[1][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2.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2288号(教育类198号)提案答复的函(教提案〔2017〕301号)[A].2017-11-2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A].2019-03-11.
[5][18][19][20][23][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教材〔2021〕1号)[A].2021-01-08.
[6]《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N].人民日报,2016-09-14.
[7][8][9][10][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10,6,8,58.
[12][13][14][15][16][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22,4,57,53,4.
[21][24]沈晓敏,韓笑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教材——以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为例[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2):13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