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医生朋友

2024-04-20 10:05周云龙
莫愁·小作家 2024年3期
关键词:话术医术门诊

认识一位医生朋友,主任医师,胸外科专家。早些年,我们在送医下乡的义诊活动上遇见。朋友的温文尔雅、平易近人,给我一个强烈的直觉:医者的人格,有时候有超越药物或手术的治愈力量。

最近一次见面,在我点赞他的处事风格之时,朋友笑了:你夸错了。这两年,我连续两次被病人家属投诉,一年一次!

惊奇于他的被投诉,惊诧于投诉他的理由:对病人敷衍塞责,不给检查,不让住院。

朋友解释说,他是农村出身,最知道老百姓的艰辛。所以,他每次坐诊看病,总是从患者的角度提出治疗方案。有个晚期癌症病人,病入膏肓,无法给予继续治疗,他只有建议病人回家休息、观察。那个病人不久之后离别人世。病人家属认为是医生救治不力,没开药,也没让住院,才导致病人离世,太不负责了。朋友突然置身于“秀才遇到兵”的尴尬境地。但是,他很清楚病人的情况,已经无药可救,治疗只会增加病人的生理负担、经济负担。而在有限的门诊时间,他不可能与病人明说,也不方便与病人家属和盘托出。他知道,这里面还有伦理与边界的问题。

另一个病人家属投诉的理由是,挂个专家号一两百块,排队几小时,看病三分钟,既没有检查,又没有给住院治疗,三言两语就打发回家,亏大了。朋友则觉得,他完全是以人为本,替病人着想,冤大了。现在各大医院的检验、检查结果是互联互通互认的,许多检查根本没必要重复。朋友强调说,有些一眼就能看明白的病,他会直接作出结论,节约门诊时间。他指着餐桌旁边一道茶具,向我解释:比如这个玩意儿,一看就知道是陶瓷的,何必绕个弯子,先排除它是木制的,再否认它是塑料的?

被投诉两次之后,朋友似乎学到一“乖”:要重视“医术”的提高,也要注意“话术”的改进。生理上要“疏通”,心理上要“沟通”,通则不痛。看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行为,医生要知道疾病的原理,熟悉患者的情况,理清治疗方案,还要掌握病人及其家属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不过,医生和病人、病人家属之间难免信息不对称,有时就会产生分歧与矛盾,所以,少有不被投诉的医生。但是,朋友特别反感那些忽悠、欺骗病人的“话术”,嘴上一套,手下一套。他认为,话术背后是心术,话术不等于医术。

其实,我最大的惊讶,莫过于朋友的淡定。在我决定对他进行正式采訪时,他谢绝了。他认为,哪个职业都可能碰到误解。病患处于特殊时期,心理上相对敏感脆弱,医生应多加理解,他也在不断总结改进。

不过,从朋友的讲述里,我也学到一个看病心得:门诊时,如果医生很快给出诊断结论,可能是疾病明确,你倒不必怀疑他草率马虎,应当庆幸找对了医生;而当医生反复询问病情、仔细研究检查报告时,他其实对眼前的病症并没有太多把握,他在思考如何准确诊断,也可能疾病本身疑难复杂。医生是人不是神,此间的研判是否靠谱,你倒是可以换一位医生再看看,兼听则明也。

作者:周云龙,高级编辑,江苏省杂文学会副会长。

编辑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

猜你喜欢
话术医术门诊
从诗与文看李白的纵横家思想
门诊支付之变
直播带货话术技巧
浅谈基层中医服务工作的开展
教师批评学生的策略与话术
中国古老的神奇医术
论医术与医德的“轻重”
文化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