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迪安:以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推动山水画的学术精进

2024-04-20 04:48
中国美术报 2024年4期
关键词:江山笔墨山水画

中国国家画院坚持学术为本,近几年持续举办各类学术主题鲜明的展览和研讨会,围绕新时代中国画发展面对的共性课题展开交流和讨论,一方面溯流寻源,进一步梳理中国画的传统经验,使优秀的传统成为当代中国画实践的学术支撑;另一方面直面当下,观照中国画创作的新趋势新特点,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探研守正创新的实践路径。这次研讨会和提名展就是又一个立意鲜明、主旨明确的活动。

参加这次提名展的画家大多是与改革开放共同成长,他们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变革、中西文化艺术碰撞新的历史情境中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积极探索笔墨形式,形成鲜明的个人面貌。在后来的发展中,他们不断深化对传统的研究,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使自己的创新有了更厚实的土壤,从而不断精进。他们的艺术实践路径很有代表性,说明中国画一方面要不断从传统中寻求支持,一方面要立足时代思考新的课题。既要思考时代共同的课题,还要思考与自己的学识性情相契合的个人课题。从新世纪到新时代,山水画创作呈现出以下几个新的特征,也是还需要继续坚持探索的课题。

一是要秉持江山情怀。郭熙曾说:“山水,大物也。”这个“物”既是自然景物,更是精神象征之物,山水画传统的一个重要命题便是把山水看作是表现“江山”的“大物”,这是山水画的文化意义所在。如孟浩然的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在面对自然时生发关于古今的叹喟,画出具有历史意识的山水,更体现对于祖国山河的情感。在传统那里,“千里江山图”已经不仅是王希孟一幅作品的画名,可以视为山水画的总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祖国山河立传”“待细把山河描画”更成为一种自觉的追求,山水画也正因为凸显了“江山意识”而打开了新的题材,形成了新的意境。当代山水画应该描绘更多传统作品所未表现的自然景貌,写生之路要踏往自然的纵深之处,画出以往尚未描绘的陌生之景,传达山水物华的生机意象,通过讴歌山河的大美,使山水画成为时代的“大物”。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许多山水画家在作品中体现出的大视野、在驾驭山水丘壑时展现的大构势、在山水意境上著力开拓的大气象,使山水画具有了蓬勃的时代精神。

二是要体现生态意识。中国山水画的文化价值在于始终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即把“天人合一”作为最高追求,而且贯穿于整个绘画的过程,知识、情感、意义的三位一体,师古法、师造化与创作的三位一体,都落实在对身体、心灵与自然三位一体的具体体现上。山水画的主题离不开对当时生态和生活的描绘,北宋的大山大水之作,无论是立轴还是长卷,既画出了名山大川,又画出了当时的生活气象,许多大幅作品里既有山间的旅人、读碑的文人、江渚的渔人,更有山水之间的亭台楼阁、乡野村庄,反映的都是人的社会活动和栖居生态。我们今天面临着生态文明发展的新阶段,许多画家在作品中都特别突出了人与自然、环境、家园的关联,体现出一种精神上的还乡,这是山水画的时代意境。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山水画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大的文化优势。

三是要坚持理法创新。从宗炳的《画山水序》开始就提出了“含道暎物”“澄怀味象”“以神法道”“以形媚道”等命题。1000多年来,山水画在表现大自然生命体的“神”和作为文化理想的“道”这个追求上一脉相承,落实为具体笔墨语言的“理法”则迭代变革,形成不同时代独特的时代风格。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展览上,我深深感到,贯穿在山水画经典中的本质精髓是永恒的、共同的,这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但山水画的生命活力在于笔墨语言还未穷尽,因此当代山水画的创新要立足于理法研究。《林泉高致》说郭熙“每落笔必曰:画山水有法,岂得草草”,历代名家都是既遵循苏轼提出的“画有常理”,同时也如石涛那样“我用我法”,在笔墨的探索实验上大胆创新。山水画要保持精神的纯正性,与此同时又要体现画家个人的性情,既要在表现主题上和观众产生视觉的同感,让人通过作品意识到自己所身处的时代,形成作品图式与现实经验的同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独特的笔墨理法展现画家个性的创新,唤起文化的共鸣。

(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猜你喜欢
江山笔墨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如诗如画的江山
笔墨童年
醉了江山醉了我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笔墨厨神
笔墨厨神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绘一纸江山,醉一场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