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主旋律电影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探索

2024-04-19 04:48师俊华陈美
大学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精神主旋律电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师俊华 陈美

[摘 要]进入融媒体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而大学生群体具有新特征,因此应拓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路径。主旋律电影具有突出的艺术性、思想性、娱乐性和导向性等特点,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的重要方式。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将主旋律电影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现实境遇,让主旋律电影释放强大的感染力,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有效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爱国主义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1-0117-05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要用好报刊广播影视等大众传媒,各级各类媒体要聚焦爱国主义主题,创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手段[1]。爱国主义不仅维系民族情感,更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懈奋斗。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主旋律电影属于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爱国主义的延伸和拓展,是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基于此,我们应积极探索合理利用主旋律电影来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路径,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力。

一、主旋律电影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

自主旋律电影诞生以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其使命之一。主旋律电影所展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人物等,通过影视形式反映思想内涵的高度,增强观众对中国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感。爱国主义是主旋律电影的重要主题,主旋律电影是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可以利用主旋律电影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主旋律电影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可行性

主旋律电影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可行性。一是因为二者受众一致。当前大学生群体主要为00后,00后作为Z世代(1995—2009年出生),既追求“宅”又有着强烈的社交意愿。有数据表明,有57.97%的Z世代受访者在喜欢的线下休闲娱乐活动中选择到电影院去看电影[2]。而猫眼研究院2021年、2022年发布的信息表明,00后观众是电影市场未来几年的人口红利,20岁以下的观众占比持续增长,由2019年的3%增长到2021年的19%[3]。二是因为二者内容契合。主旋律电影通过宏大的叙事手法与微观的叙事角度展现重大历史题材、重大革命题材以及令人反思的现实题材等,直接或间接呈现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内容,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三是因为二者目标趋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力。主旋律电影通过影像表达、立体化人物塑造和视听结合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使大学生观众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激发奋进力量。

(二)爱国主义是主旋律电影的重要素材来源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主旋律电影不断诞生,满足了观众的视听感受,同时给予观众以思想影响。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6年)是将时代精神融入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通过塑造英雄群体英勇反抗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形象,反映爱国主义情怀,激发观众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其代表作品有《南征北战》(1952年)、《董存瑞》(1955年)、《上甘岭》(1956年)等。第二阶段(1967—1976年)的电影则强调阶级情感和对敌斗争,通过展现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等来体现爱国主义精神。其代表作品有《智取威虎山》(1970年)、《红灯记》(1971年)、《沙家浜》(1971年)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2012年)的代表作品有两类。一类是革命历史片,通过将真实的历史事件搬上银幕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不懈奋斗、艰苦创业的过程,用真实的历史事件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感。其代表作品有《巍巍昆仑》(1988年)、《开天辟地》(1991年)、《建国大业》(2009年)。另一类是人物传记片,通过讲述伟人的事迹,表现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其代表作品有《焦裕禄》(1990年)、《周恩来》(1992年)、《孔繁森》(1996年)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战争题材电影,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展现我国的大国形象,彰显国家实力,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感。其代表作品有《战狼》(2015年)、《长津湖》(2021年)、《万里归途》(2022年)等。第二类是现实题材电影,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展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于挑战的精神,展现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将小人物与国家紧密联系起来,以细微之处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感。其代表作品有“我和我的三部曲”、《我不是药神》(2018年)、《中国机长》(2019年)、《攀登者》(2019年)等。第三类是扶贫题材电影,通过描摹真实典型的脱贫攻坚模范人物形象,展示其榜样作用,向世界传播中国脱贫攻坚经验,表达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展现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感。其代表作品有《十八洞村》(2017年)、《秀美人生》(2020年)、《我们是第一书记》(2021年)等。第四类是科幻题材电影,通过保卫地球的情节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内核的构建。其代表作品有《流浪地球》(2019年)、《独行月球》(2022年)、《流浪地球2》(2023年)等。

(三)主旋律电影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主旋律电影蕴含着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载体,也是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教材。

首先,以主旋律电影生动形象地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军史题材主旋律电影,如《建党伟业》(2011年)、《1921》(2021年)、《革命者》(2021年)等,讲述了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有识之士寻求真理并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为民族解放事业不懈斗争,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观看此类主旋律电影,有助于大學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深刻内涵。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坚持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原则。其次,以主旋律电影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主旋律电影是视听信息符号,当前电影生产运用3D、4D、AR、VR、CGI等技术,且影院建设数量不断增加,银幕数量与日俱增,弹幕影厅、点播影院所提供的新型观影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主旋律电影的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方式,能够将抽象的爱国主义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爱国主义情感,加强大学生观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后,以主旋律电影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观看主旋律电影,其中的榜样人物与重大历史事件,能够使其充分感受中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为祖国和中华民族作贡献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主旋律电影助力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现状

新时代大学生是否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关系到我们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还是其破坏者甚至掘墓人[4]。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主旋律电影也随时代场域转换升级,发展总体向好,出现了一批高票房、好口碑的现象级主旋律电影。但有“高原”缺“高峰”,其供给质量有待提升,且观影平台建设不完善,加之有的教育者融合培育意识不够强、培育途径单一,这就容易使当前运用主旋律电影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面临现实困难。

(一)主旋律电影供给质量有待提升

主旋律电影供给质量直接影响其教育效果。当前主旋律电影吸取了商业电影在色彩、画面、剧本、营销等方面的有益经验,符合市场规律,满足大众观影需求,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部分主旋律电影泛娱乐化倾向明显。在内容制作方面,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有时会出现剧情与事实不怎么相符、演员阵容明星化现象。资本力量助力主旋律电影制作有利于赢得观众喜爱,“流量明星”成为电影的一大看点,但对演员专业素质的要求有所降低,有时存在人物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的塑造与剧情不怎么相符,削弱了主旋律电影的感染力。二是有些主旋律电影的叙事模式过于程式化,降低了内容的吸引力,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甚至造成观众审美疲劳。程式化叙事还使主旋律电影的教育价值变小,重叙事过程而轻内涵阐释,难以促使观众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二)主旋律电影观影平台的建设有待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进行,而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5]。利用主旋律电影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从商业电影院线、校园电影院线、网络平台建设三个方面发力,但目前相关观影平台的建设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一是商业电影院线发展不平衡。灯塔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营业影院数为12568座,营业银幕数为76486块[6],但我国各地区观影人数占比并不均匀。猫眼数据显示,观影人数占比由大到小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7]。由于高校处于不同的地区,不同地区的大学生获得的观影机会不均等,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学生观看主旋律电影的机会往往少一些,其接受到来自主旋律电影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也少一些。二是校园电影院线发展不充分。早在20世纪,高校就有放映电影的传统,校园电影院线在新时代依然肩负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场所。总体来说,虽然校园电影院线的数量增多,银幕数量呈增长态势,但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校园电影院线发展不均衡。双一流高校因财政支持力度大,其校园电影院线建设数量往往多于双非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不同院校学生可用的资源不对等。这种地区差异和学校差异,使得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大学生接受主旋律电影的教育效果不同。

(三)教育者融合培育意识不足

高校是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阵地,需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教育队伍借助硬件设备开展培育工作。当前,教学硬件设备日趋丰富,为高校利用主旋律电影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支撑。但部分高校在利用主旋律电影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一是高校在顶层设计方面往往对主旋律电影的隐性教育功能缺乏充分认识。尽管部分高校在对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或在重大节日中播放主旋律电影,但往往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机制不健全。二是部分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队伍将主旋律电影运用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偶然性,落实缺乏常态化。其具体表现为不少思政课教师极少将主旋律电影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专业课教师往往更是很少将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教学素材运用于日常教学中。也就是说,除了部分思政课教师,还有些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党团干部等其他教育主体在这方面的育人意识有待加强。

(四)融合培育途径单一

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长期实施过程中,受课程设置、教育经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理论教育在不断完善,而实践教育与网络教育往往需要加强。

高校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多以常规的课程讲授、讲座报告、演讲朗诵等形式,鲜少运用主旋律电影,也缺乏相关课程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主旋律电影。由于信息茧房效应,使用网络的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往往由大数据算法精准推荐,部分大学生对主旋律电影的认知还停留在人物高大全、形式单一、唱高调、远离实际、宣传意识形态等方面上,从而使其观影的积极性降低[8]。实践教育是理论教育的落地,是推动大学生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的关键,但当前主旋律电影在第二课堂和网络空间的积极影响作用往往发挥不够。网络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刷微博、短视频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大学生在网络中花费的时间较长,有意识地用主旋律电影占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具有重要意义,有的高校在这方面还需要加强。

三、利用主旋律电影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路径

主旋律电影兼具娱乐性和导向性,体现着我国主流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应不断完善利用主旋律电影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机制,提高主旋律电影创作质量,增强融合培育意识,拓宽融入途径,建立健全观看渠道,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强化其使命担当,鼓励其践行报国之志,以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以满足学生健康成长需求为动力,提高主旋律电影创作质量

主旋律电影质量影响其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当前应提高主旋律电影供给质量。一是提高影片制作质量。进入数字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AR、VR技术的发展为优化电影制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有利于促进主旋律电影质量和大学生观看热情的提高。二是坚持主旋律的同时提倡多样化。一方面,要注重艺术表达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注重做好电影题材的选择,丰富主旋律电影题材,创作立足点要高,叙事过程要饱满丰富,人物塑造要立体丰富;另一方面,要注重电影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提升其思想深度,用影像传播、彰显爱国主义,满足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贴近其审美品位要求,提升其教育效果。

(二)丰富观影渠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为了提升主旋律电影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感,我们需要保证主旋律电影观看渠道的畅通。为此,应丰富观影渠道。一是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吸引投资者加大资金投入,合理增加影院与银幕数量,尤其需重点关注中西部地区。二是影院建设方式要与时俱进,打造场景式消费环境,以满足大学生对社交场所的需求,提高大学生走进影院的主动性。三是加大校园电影院线的建设力度,政府、学校等多方需合作,为学生观影提供便利。对于没有校园电影院线的院校,电影院要加强与之合作,建立线上电影院数字资源库,建设专门观影网站或App,丰富大学生观影渠道。

(三)加强顶层设计,增强协同培育意识

信息技术时代,出现了一批新的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电影。主旋律电影创作不断提质创新,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增强协同培育意识,并完善相关制度。一是高校要出台相关文件,确保主旋律电影这一重要教育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常态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高校应强化教育队伍建设,提高不同教育队伍利用主旋律电影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性。思政课教师需发挥引领作用,提升意识,优化教育方式方法,准确理解主旋律电影内容,并将其合理融入思政课中,以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专业课教师可利用课程思政提升主旋律电影的教育效果;党团干部应对重点学生群体进行教育,鼓励他们发挥带头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加强教育阵地建设,提升共同培育实效

融媒体时代,教育对象个性鲜明,对其进行教育必须创新方法途径。高校应综合运用理论教育阵地、实践教育阵地、网络教育阵地等多方阵地,增强教育内容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高校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者,应从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考核、开设影视鉴赏课程等多方面发挥主旋律电影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同时,高校应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创作机会,鼓励其通过深入学习提升相关素养,积极传播我国主流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并以此为基础拍摄短视频、微电影,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拍摄与剪辑,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对主旋律电影的喜爱程度,加深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培育其爱国主义精神。此外,高校应建新媒体平台,建设新媒体宣传团队,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渠道传播主旋律电影內容。新媒体宣传团队应努力提升对主旋律电影的认知、主旋律电影宣传质量和大学生观影兴趣,进而扩大主旋律电影的影响力,让大学生不受时空限制,从观影中得到更多更好的积极影响,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 人民日报,2019-11-13(6).

[2] 1905电影网,电影频道融媒体中心.Z世代观影偏好调查报告[R/OL].[2023-08-22].https://bajiahao.baidu.com/s?id=1708672434195867187&wfr=spider&for=pc.

[3] 猫眼研究院.2021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EB/OL].(2022-01-01)[2023-08-22].https://mp.weixin.qq.com/s/Po9t OY4Q5ea_M1ii Pq I22g.

[4] 骆郁廷.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破”与“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2):55-59.

[5]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39.

[6] 灯塔专业版.砥砺前行,向阳而生: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EB/OL].(2023-01-01)[2023-08-22]. https://m.taopiaopiao.com/tickets/dianying/pages/alfheim/content.html?in_wuli=1&id=2204648&display Type=mvp.

[7] 猫眼研究院.2022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EB/OL].(2023-08-03)[2023-08-22]. https://mp.weixin.qq.com/s/N1Zr2Oq K49O4_t TV3UGGyw.

[8] 陈旭光,刘祎祎.论中国电影从“主旋律”到“新主流”的内在理路[J].编辑之友,2021(9):60-69.

[责任编辑:林志恒]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精神主旋律电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主旋律电影中的精神内涵及当代启示
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本·阿弗莱克主旋律电影的独特呈现
主旋律电影在国民教育中对民族精神的传扬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初探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浅谈博物馆爱国主义素质教育的开展
爱国主义精神发展中儒家忠德思想的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