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发展问题探析

2024-04-19 03:23赵芝华占琦
大学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乡村学校乡村文化乡村振兴

赵芝华 占琦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发展新的历史使命。乡村学校作为乡村办学机构,其承载着乡村政策宣传、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人才培养等重要责任。在城镇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有的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发展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迷失方向、缺乏乡土特色的现象。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要求,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应顺应乡村社会转型发展要求更新育人理念,筑牢乡村文化根基;凸显文化自信,重视校园文化引领;活用教学方式,助推乡村文化内化;加强师资培育,担当文化振兴使命,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学校;乡村学校文化教育;乡村文化;乡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1-0014-05

乡村振兴要重视发展乡村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基本途径;学校文化教育则是文化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1]。因此,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和同时期乡村社会的发展面貌有着必然的联系,其效果直接影响着乡村的发展建设。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作为乡村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乡村重要的文化教育单元,乡村学校要认清和勇于担当肩负的时代重任和使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乡村学校是乡村振兴政策的宣传载体

乡村学校根植于乡村,服务于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和生态的需要。乡村教师是乡村里的文化人,通常是学生和村民信赖的知识传播者,也是党和政府政策的宣传者和解读者。学校上传下达的相关文件、订阅的报纸刊物甚至教师的言谈都可能成为学生、村民信息的来源。因此,乡村教师应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当中,向村民宣传、解释、答疑党的相关政策,自觉将自己培养成乡村振兴政策的宣传者、解读者。

(二)乡村学校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助推器

乡村学校作为乡村主要的文化教育场所,是乡村文化教育的中心、乡村文化振兴的助推器。2021年,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对重塑乡村文化提出了新要求,也为乡村文化建设指明了新方向,使乡村文化建设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相比城市学校,乡村学校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特别在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乡村文化的振兴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乡村学校作为乡村办学机构,其不仅保障乡村适龄儿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得到实现,而且担负起传承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时代使命。

(三)乡村学校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摇篮

中国乡村的振兴、乡村的现代化离不开乡村学校文化教育的发展。乡村学校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摇篮,通过文化教育活动,在传承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同时,提升乡村子弟教育质量,厚植其家国情怀,这不仅能抓住乡村的根,而且能留住民族的魂。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文化教育还应着力培养一批有热爱乡村、扎根乡村、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意识和情怀,有爱农、亲农、为农理想信念的后继力量,长大成为反哺家乡、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

二、当前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发展困惑

(一)在城镇化进程中,部分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迷失方向的现象

乡村学校文化教育依托乡村来开展,受到乡村文化环境的影响。在城市文化的视域下,乡村文化的某些方面在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有的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在某些发展定位方面陷入了迷茫。对城市文明及城市生活方式的憧憬,使得部分农村青少年对城市身份高度向往,并以“走出大山”为人生目标,以留在城市为荣,对乡村文化的关注不多。部分有着传统气息的乡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城镇化的冲击中迷失自我。同时,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在空间意义上虽然姓“农”,但是其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乡村的实际环境,从而使其发展存在迷失方向的现象。

(二)在现代化进程中,部分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发展存在缺乏乡土特色的现象

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延续到现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流向未来,现代文化则是传统文化的时代特点与外来文化的综合[2]。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非只是时间先后顺序的不同,传统文化由人类文明积淀而成,现代文化可以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传统文化的改造与创新,当然也可以脱离于传统文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部分乡村学校对现代教育教学工具过于盲目推崇,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乡村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发展缺乏乡土特色。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发展策略

(一)更新育人理念,筑牢鄉村文化根基

文化教育发展的现代化不是否定坚持其地域特色的必要性。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门、校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乡村学校文化教育的发展不应停留在只追求教育教学设备的现代化,而应思考如何转向合理融入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教育。乡村教育的底色是乡土性,乡村文化中的不少村规民约、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话语体系等往往蕴含着先辈们的处世哲学和实践智慧。乡村学校需确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与本地实际的办学方向,立足乡土,采取有助于学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办好既有泥土芳香又有科学、现代文化气息的学校。毕竟,越高度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越具有自己的本土特色[3]。

(二)凸显文化自信,重视校园文化引领

1.研发校本教材

乡村学校文化教育作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助推器,可以多角度挖掘、筛选、整理本地优秀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或选用能满足乡村学生健康成长需要的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从校本课程建设到校园文化建设,立足乡土,助力乡村振兴,守住根本。例如,溧阳市上兴中心小学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编写了在本地落地生根的乡村游戏、家乡味道、盆景栽培等多门源于生活源于本地特色文化的校本课程,这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乡村生活、了解家乡文化,也有利于唤醒乡村学生的乡土情结,为其将来回归乡村建设家乡等奠定思想基础和感情基础。

2.开发创意性课程

乡村学校文化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缺乏什么,还要关注学生拥有什么,通过开发与学生社会文化背景和实际经验匹配的创意性文化课程,将乡村生活中的民风民俗、道德观念、天文地理以及生产劳作方面的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以手工制作、经典诵读以及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传统体育竞技等教育普及为主要内容,让学生获取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得到直接经验、知识的拓展、能力的锻炼以及个性的展示。将创意性课程作为承载校园文化的独特载体,通过长期的积累、沉淀,使其生生不息、传承不衰。比如梧州市大坡镇中心校充分挖掘乡土资源,结合本土特色,以本地扶贫产业玉兰花叶脉为材料,开发了将其制作为精美手工作品的创意手工课程。

3.打造特色校园

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发展要在传承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同时,还要引入城镇文化、现代文化的精华,且在诸多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寻找新生长点,推动师生践行。乡村学校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优势就是有乡土资源。为培养乡村学生的家乡情结和乡土意识,乡村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合适的区域栽培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绿植盆栽、果树蔬菜等,并将当地的传统农具展示于长廊,打造校园特色园。同时,充分发挥“墙壁文化”“连廊文化”“耕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将村庄的历史文化、家乡的风土人情、本地的民风民俗以及非物质文化等内容,以文字和图片展示方式进行介绍,使乡村学生了解家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了解和深爱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唤醒其乡土情结,成长为“有根”“知根”“爱根”的新一代。

(三)活用教学方式,助推乡村文化内化

1.组织开展耕种实践活动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田吃田。乡村学校的教学方式可因地制宜,灵活利用本地特有的乡村生活片段、劳动场景、山间田野等丰富的教学资源,种植适合本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果树、农作物,并根据季节变换轮番换种,学生可以进行播种、拔草、施肥、采摘、品尝等活动。实施这种田野教学方式,不仅凸显了教学方式的“活”,也贴近了知识内容的“土”,让教学的内容和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匹配,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践行了教育家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学生在一次次的劳动实践中,不仅真正享受到由乡土文化资源带来的红利,而且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不易,促进了其精神成长,这不失为提升乡村学校学生素质教育效果的有效方式。

2.组织开展文化大餐进校园活动

学校在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资源的基础上,还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外的社会资源。将本地特色文化引入学校,打破校内外边界,利用当地人才资源服务于学生,让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真正走入校园。文化节目可通过现代与传统的多种方式巧妙地把家乡的变化、风土人情等融入表演当中,用接地气、暖人心的方式表达对祖国、对党、对人民和对家乡的深厚感情;鼓励村里的能工巧匠们将本地特色手工制作技艺(例如非遗手艺)展示于活动当中,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本地优秀传统鄉土文化之美。开展这样的文化大餐进校园活动,不仅能寓教于乐,而且能促使学生更多了解当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有效促进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在乡村学校的传播,让学生在感受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丰厚底蕴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对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保护的意识。

(四)加强师资培育,担当乡村文化振兴使命

1.增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感

乡村知识精英群体流失是乡村文化衰落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乡村教师是乡村知识精英群体最接地气的代表,是村里的“文化人”,他们不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也是党和政府政策的宣传者和解读者。乡村教师理应成为乡村知识精英群体的中坚力量,然而,在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被边缘化的现象,乡村教师对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受到挑战。因此,通过政策引导全社会关注并重视乡村教育,关注乡村教师,落实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使其真正拥有与其社会贡献相匹配的社会话语权和较强的职业荣誉感,让乡村教师有机会、有能力、有动力和有决心担当振兴乡村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2.加强乡村现有教师的教育培训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学校文化教育最直接的参与者,应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乡村教师要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机遇,深刻领会国家对乡村教师的专业期望及相关政策,明确自身职业角色定位,真正把乡村学校文化教育的发展当作一项伟大而长期的事业来做。因此,依靠乡村教师这一中坚力量,必须注重引导乡村教师认识乡村学校文化教育的独特价值以及作为乡村教师的文化教育责任,培育其对乡土文化、乡村社会的情感和热情[4]。鼓励乡村教师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勇于打破“心墙”,在生活中主动深入当地乡村,多与村民交流,了解当地乡村生活、民情民意、民风民俗,并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促进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实现有机融合。同时,鼓励乡村教师积极挖掘乡村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并将当地乡土文化资源编制成能落地生根的乡土文化教材,培养学生的爱乡、爱国情感。

3.加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是承担乡村学校文化教育的后备力量。提升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乡村文化认同感是引导其培养乡村学校文化教育情怀的关键,是引导其立志扎根乡村学校文化教育的内在动力。在乡村教师定向培养中,应从优化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着手。首先,加强入学教育引导,引导其树立服务于乡村学校文化教育的理想信念;其次,增加国内外乡村学校文化教育与研究等相关课程内容,使课程资源有利于助力乡村振兴;再次,开展课程教学时注意乡土文化渗透形式的多样化;最后,带领其深入乡村地区了解乡村环境以及乡土文化,注重开展有乡土气息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教育教学,加深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对乡村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认知,提升其对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其热爱乡村、融入乡村学校文化教育、服务乡村学校文化教育事业的热情,为其从行动上扎根乡村学校文化教育事业做好准备,真正从知、情、意、行四方面达到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培养目标要求。

四、结语

当下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发展要走出困境,必须高度重视抓好乡村文化振兴。同时,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学校文化教育还应根据乡村社会转型发展形势重新调整其发展定位,优化文化教育理念、内容、形式、方式方法、手段,助力乡村振兴。

[ 参 考 文 献 ]

[1]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

[2]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38.

[3] 赵恕敏,纪德奎.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文化的定位与转型[J].社会科学战线,2013(3):232-237.

[4] 王明,李太平.重建精神家园:乡村教育的文化使命[J].当代教育科学,2012(1):3-6.

[责任编辑:林志恒]

猜你喜欢
乡村学校乡村文化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学校的使命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
新时代乡村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研究
乡村学校开展义工服务活动是践行核心价值观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