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

2024-04-18 04:47赵寿武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4年2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赵寿武

摘  要:当下,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我国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逐渐打破“知识传授”模式,更多关注情感教育。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加强情感教育,能够在打牢学生认知基础的同时助力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文章采用事实论证、理论论证等方法,从意义建构、策略探究角度入手分析情感教育,指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实施情感教育,力求将其重要性发挥到极致。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情感教育;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和法治观念建立的重要途径。情感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形式之一,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实际教学中面临严峻挑战,重说教、轻实践,弱化情感教育效果。因此,了解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及掌握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十分必要。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1. 有助于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将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法律知识等融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促使学生改变情感、态度、行为。其课程性质决定了情感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必要性。以往课程重视知识传授,学生学习态度缺乏主动性,改革后的课程教学要强调学习兴趣的激发,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由此可见,课程改革后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主要教学目标,其次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情感是指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的社会情感,态度是指认知、情感、行为的有机结合,价值观是指学生对外界持久的、稳定的认识。三者相互联系,共同指向课程学习的目标价值。实现这一目标不能仅靠知识讲解,更需要情感教育。

2. 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阶段是学生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较弱,法律意识淡薄,非常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袭。为此,学校要加强开展情感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强化,开始关注个体变化,自尊心增强,渴望得到外界的关注,此时更需要教师及时引导。情感教育以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情感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交际中认识自我,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在学习和生活中成长,感悟生活的美好,理解社会责任的价值,学会处理负面情绪,进而成长为身心全面发展的积极少年。

3. 有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新时代中小学师生关系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在道德、精神、人格、知识等方面进行无障碍沟通,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关系是特殊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为达成教育目标,以教与学为交流方式形成多层面、多角度的沟通。在情感教育中,教师关心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在道德、人格、精神等层面的发展情况。教学中,教师坚持生本理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想法;管理中,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让学生愿意亲近教师。不难发现,情感教育支持下的师生关系符合新时代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1. 情境增趣,激发共鸣

对于小学生而言,说教式情感教育是乏味的。乏味意味着没有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内在动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创设有效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与指向知识的情境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将情感转化为行为。

首先,化乏味为生动。小学生理解能力不足,问题缺少情境支持会产生割裂感,学生无法将问题具象化,无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无法内化所学知识。因此,教师要创设生动的情境,借助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生活现象或自然现象,帮助学生增强情感体验。其次,化被动为主动。新知的学习过程需要与旧知产生联系,即根据已有经验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因此,新知建构过程是一种自主行为,不能过于依赖教师,需要学生主动调取以往经验。教师创设贴合学生的情境,为学生搭建主动学习的支架,使学生可以在情境的指引下自主关联旧知,探索新知。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以下统称“教材”)五年级下册“我们的公共生活”这节课时,教师利用问卷星软件设计调查问卷,在课前鼓励学生填写问卷内容,回答问卷问题:你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什么?你们知道身边的公共场所都有哪些?通过问卷答案统计分析,教师发现学生投票率较高的学习方式是游戏式学习。对此,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游戏功能创设游戏情境。一是猜谜情境。教师在网上搜集谜语“瓜果皮,里面藏,废塑料,肚里放”“一位帅哥三只眼,每天路口岗位站。目光一闪命令出,随意乱闯有危险”。二是盲盒情境。盲盒情境的内容分别指向学生提到的四个生活场景:马路、学校、教室、公园。每个场景配有对应的素材,如马路对应路灯、斑马线,公园对应长椅、植物等。每个素材都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笑脸”,即干净整齐,没有遭到破坏;另一张是“哭脸”,即被损坏,脏乱且危险。教师将猜谜情境运用到课前导入环节,组织学生猜出这些“朋友”,引导学生说出在哪些场合見过这些“朋友”,进而引出公共生活的教学内容。盲盒情境则运用到课堂探究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小组随机抽取盲盒,打开盲盒后根据弹出的场景匹配相应内容。以抽到教室场景为例,学生移动书桌图片到教室场景的过程中,系统提出问题:如何爱护公共设施?如果学生回答出“要了解各类公共设施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爱惜使用各类公共设施,不损坏公共设施”“自觉参与维护公共设施的活动”“主动护理公共设施”中的任意一点,图片自动匹配,呈现“笑脸”,如果学生回答错误,场景会匹配“哭脸”,借此让学生看到不维护公共设施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游戏情境是学生主动提出的,所以参与度较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描述破坏公共生活环境的影响,而是引导学生自行匹配图片,在清晰明了的“哭脸”提示下,看到公共生活环境遭到破坏后的景象,认识到维护公共生活环境的重要性。而且,在教室、公园等熟悉情境的支持下,学生发现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不曾关注的问题,即如何爱护公共设施,并开始思考对策,实现新知的构建。整个课堂充满生动性和主动性,学生与情境产生情感共鸣,了解到公共设施寿命有限,日常生活中要重视保护和维修,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结合目标,推动共行

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为教学行为的落实提供方向。科学合理的目标具有指向性,促使学生按照既定路线完成学习任务,达成目标指向的学习结果。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课程标准是情感教育的理论依据。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情感教育时应该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导向,推动学生朝正确的学习方向行进。

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下册“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这节课时,教师梳理核心素养目标,为情感教育奠定基础。政治认同:了解国际组织的积极作用;道德修养:感受国际组织的积极意义,体会它们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作用;法治观念:遵守联合国宗旨和宪章;健全人格:能正确区分类型各异的国际组织,辩证认识区域性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教师根据核心素养目标明确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开展课堂活动。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4人“拼图组”,将学习总任务分成4个子任务。子任务1:了解国际组织。教师为学生下发对应国际组织资料,包括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东南亚国家联盟等组织的会徽图片、大事年表、组织机构、职能范围等,鼓励学生根据资料掌握国际组织的相关知识,做好笔记。子任务2:分析国际组织做出的贡献。学生搜索网络资料,查找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做出的贡献,如世界卫生组织捐赠口罩、消毒液等防控物资;绿色和平组织呼吁保护原始森林、加强废弃物管理等。子任务3:熟悉联合国。学生需要了解联合国的成立背景、运行职能、宪章制度等。子任务4:探究国际组织的规则。教师发放几个重要国际组织的资料,学生根据资料分析各国际组织的运行规则并进行对比,提炼相同点,明确不足,思考国际组织如此设计规则的意义。每位拼图组成员分别领取子任务,拿到相同子任务的成员组成“专家组”,共同探讨该子任务并记录。随后,“专家组”成员回到“拼图组”,轮流讲解子任务,完成项目。

在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下,学生加强政治认同,对国际组织形成积极情感,认识到其在维护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更深刻感受到中国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产生满足感和自豪感。形成道德修养,感受国际组织的积极意义和职能。深化法治观念,构建平等观念和权利义务观念。培养健全人格,了解不同国际组织的职能,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形成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品质。

3. 联系生活,强化理解

教师选择生活案例讲解道德与法治知识,能够引发共情,让学生对生活产生新的思考。新课程理念提出,要将儿童生活中的诉求和疑问作为出发点,以现实生活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用生活中的案例启发学生,促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强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开始发生变化,在家庭生活中会遇到新问题、新烦恼,需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用心理解家人对自己的爱。

例如,教材五年级下册“我们一家人”这一单元旨在帮助学生感受家人各种行为背后的爱意,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和方法与家人沟通,化解矛盾;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角色,从家庭福利的享受者转化为家庭责任的承担者和美好家庭的创造者,并在这个角色转变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家庭主人翁意识。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两个教学任务,用不同的教学活动填充任务,帮助学生加深对家庭的理解。任务1:“读懂彼此的心”,旨在促使学生在与家人产生矛盾时,能够多视角看问题,体会家人的爱,理解家人的用心。学会用积极的态度、有效的方法,主动与家人沟通并化解矛盾,给家人温暖。具体而言,教师设计“家有儿女”情境,让学生扮演父母,引导学生分析、解读父母言行背后的爱,在角色扮演时把自己对父母言行的理解融入进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家人不同行为表现和自己的烦恼与困惑产生的原因,理解家人的心意,体会家人间浓浓的爱意。通过情境讨论,提升学生的行为认知,使其不仅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还要站在家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进一步了解家人言行背后的用意。借鉴教材推荐的“四心”沟通法——留心看、细心听、用心讲、耐心说,掌握沟通的技巧,以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方法主动与家人沟通,相互理解,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任务2:“让我们的家更美好”,旨在让学生懂得作为家庭一员应该尽自己的努力,主动为家庭分担责任,关心家人,关注家庭建设,平等地参与协商家庭事务,解决家庭困难。教师播放不同情境下的家庭矛盾视频,如沟通不及时、不关心彼此的感受、语言暴力等,设计“家庭责任单交流会”,引导学生交流并反思,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关心、问候、劝慰家人也是在为家庭作贡献。教师通过行为实践帮助学生认识到应该如何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家人,主动参与、共同协商解决家庭问题,让家庭生活更加和谐、美好。通过“家庭民主生活会”“家庭民主公约”,引导学生体会和谐、民主的氛围对家庭建设的作用。

教师以生活为载体,让学生扮演家长、参与家庭责任单的讨论,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主动感知父母等家庭成员语言、行为背后隐藏的爱意,加深对家、家人的理解。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从自己角度思考问题,很难理解家人的感受,也很难将生活中的场景与道德与法治学习联系起来。情感教育的实施,使学生转化学习角度,从家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借助生活素材分析真实案例,进一步理解家人和自己的责任,由责任推出对应的行为,从而深化责任意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有助于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充分认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通过采取以上策略为学生构建高质、高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马俊玉. 融情感教育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J]. 智力,2021(15):123-124.

[2]蒋秀琴.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情感教育实效的方法探索[J]. 新课程研究,2020(32):33-34.

[3]運锋.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J]. 启迪与智慧(上),2023(4):87-89.

猜你喜欢
情感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