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创新的逻辑理路与现实进路

2024-04-18 12:08:40李娜张芳
高教学刊 2024年38期
关键词:逻辑理路新时代

李娜 张芳

摘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必须在教学话语创新方面下功夫。就逻辑理路而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创新是提升育人实效的关键要素、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应对教学困境的制胜法宝。就现实进路而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创新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关注话语对象需求以增强教学话语的感染力、提升话语内容深度以增强教学话语的解释力、丰富话语表达形式以增强教学话语的渗透力,以及创新话语传播平台以增强教学话语的影响力。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创新;逻辑理路;现实进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S2-0107-05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re the key courses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s of morality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must work hard in teaching discourse innovation. In terms of logical reas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teacher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of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is the key element of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deepening teaching reform, and the magic weapon to deal with the predicament of teaching. In terms of reality path, in the new er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the new era, teaching and innovation can start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that is, pay attention to the needs of discourse objects to enhance the appeal of teaching discourse, enhance the content of discourse content to enhance the explanation of teaching discourse, to enrich the infiltration of teaching discourse, and to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teaching discourse, and the innovative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to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teaching discourse.

Keywords: new era;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discourse innovation; logical road; reality path

“思政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为了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必须在教学话语创新方面下功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关于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创新更是在多个场合重点提出。比如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又比如,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1]的八个相统一原则,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思维要新”[1]的要求,要“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1]。再比如,在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上,提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2]。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创新既提出了要求,又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折射出了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创新不足的现实困境。本文旨在把握时代优势,厘清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现实困境等逻辑理路,化现实挑战为创新动力,进而提出可供参考借鉴的现实进路。

一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创新的逻辑理路

(一)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创新是提升育人实效的关键要素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作为意识形态的具象化表达与传播形式,既是教师在课上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有效手段,又是教师借以传递知识、进行信仰表达和价值引领的重要载体,是教师打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头脑”的重要媒介和工具,教学话语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育人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3]”实现思政课教学讲道理的“深、透、活”,需要给学生讲道理,必然要求教学话语的创新与优化。话语承载思想又表达思想,思政课教学话语内涵育人目标,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学话语,能够实现在讲“理”的同时带给学生愉悦的体验,是满足新时代高校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多样化诉求,以及消除他们对思政课认知“鸿沟”的重要方式,既有助于突破思政课教材话语体系的理论化、抽象化、概念化困境,强化学生的话语认同,又有助于营造和谐的话语生产场域,助力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创新既是提升育人实效的关键要素,又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力保障。

(二)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创新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提出“八个相统一”。这就必然要求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话语进行创新。

思政课教学要做到“八个相统一”,大前提是教师的教学话语具有充分的吸引力和强大的解释力。透彻的学理分析和彻底的思想理论要想说服学生,必须用学生愿意接受的话语进行生动鲜活地呈现。真理的强大力量只有用来解决学生真正的思想困惑时,才能发挥其指导的威力。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主流意识形态的传导,只有用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话语表达才会得到学生的接受与认同。引導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需要教师善用“大思政”的语境,“高大上”的理论分析只有建立在“接地气”的社会实践基础上,才能更有说服力,伟大的社会实践往往比教条式的理论陈述更具有震撼力和影响力。

思政课教学要做到“八个相统一”,需要的不是“一枝独秀”式的“一言堂”“满堂灌”,而是“百花齐放”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场域和叙事的话语表达。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话语主体应该是学生,真理性结论的获取需要教师启发性话语的引导,更需要学生对于教学话语的自发性觉悟与价值认同。

(三)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创新是应对教学困境的制胜法宝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国家对思政课教学“在创新中提高”的要求与期待,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之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仍面临一些困境。

其一,高校思政课堂仍存在教师话语表达力量失衡的问题,即主体性和主导性难以实现真正统一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或者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的话语空间被挤压,表面上呈现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绝对权威和话语权,实则表现为教师的课堂话语被消解的“隐性逃课”现象。或者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教师的主导性,“放养式”的思政课堂使得教材话语体系转化为教学话语体系沦为一纸空谈,教师的话语引领力被严重削弱。针对这一问题,唯有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通过教师教学话语创新,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力。通过引导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师生合作解决众多现实困惑的过程中,用透彻的学理分析说服学生,在慎思明辨中强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仰。

其二,高校思政课堂仍存在教师教学话语的认同度不高的问题。如许祥云等[4]于2021年在调查全国高校本科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认同度时,得到的相关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思政课话语实践的认同度并不高(均值为3.48),属于“基本认同”的范围,而其“行为实践倾向” 则相对更弱(均值为3.29)。关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教师是否坚持以“六要”的标准要求自己,是否在实现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化过程中能进行有效的话语表达。是否真正做到“懂马信马,在马言马”,是否有坚定的理论自信并借其增强教学话语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是否在“讲道理”的过程中下足功夫,真正做到教学话语的大众化和多样性、有温度和有深度,以增强教学话语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

其三,高校思政课堂仍存在教师教学话语供求不平衡的问题。高质量、高品质的教学话语资源和内容的供应对于很多教师而言仍属于稀缺品。有的老师过分追求形式的新颖和吸引眼球,却忽视了“内容为王”的至关重要性。有的老师还未意识到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学生的抬头率不等于点头率,真正的好课不仅需要抬头,更需要点头、入脑和入心。有的老师供给的教学内容或空洞抽象,或“不接地气”,或“简单粗暴”,无法真正做到回应需求、解疑答惑、以理服人,虽然学生对话语内容熟知但并非真知,致使教师话语效用弱化,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无法被充分调动和激发。针对这一问题,唯有创新教学话语供给,提升话语解释力,以期实现“内容为王”基础上的高质量发展。

二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创新的现实进路

(一)  关注话语对象需求以增强教学话语的感染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5]”思政课教学的对象是青年,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铸魂育人,要实现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实现思政课的入脑入心,必须立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增强教学话语的感染力。

其一,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现实困惑、认知特点和行为方式,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学生的认知逻辑,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学话语要实现精准供给,坚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思政课话语导向,契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和思维习惯,立足学生成长发展的痛点,关注学生的所思、所虑、所求,切实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价值感知,进而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投入度。比如,在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用学生熟悉的话语风格进行授课,实现文本话语向生活话语、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的转换,弥合思政课“高阶”话语体系与学生日常生活“低阶”话语体系之间的“裂谷”,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阐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学生解疑释惑、指引方向。

其二,坚持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和话语空间。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自主意识,做事情喜欢标新立异,看待问题更倾向于聚焦当下,关注对自身生活体验和现实感受的描述[6]。课堂上师生的平等对话是增强师生情感链接、打开学生心扉的绝佳方式。作为教学话语的双主体,师生间的平等沟通、互促共生是实现思政课话语引领价值、凝聚共识的基本条件。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感染力的增强需要共建主体双方间的协同互动、和合共生的话语关系,实现“主-客”话语模式向“主-主”话语模式的转换,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主体权利,构建平等的话语交流平台,释放双主体间互动交流的话语空间。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学生关注的热点议题,引发学生共鸣、凝聚学生共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平等交流和有效互动中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思辨能力。

(二)  提升话语内容深度以增强教学话语的解释力

为了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7]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思政课要做的就是讲道理。立足于“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发力点就是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通过提升话语内容深度,以增强教学话语的解释力。思政课教师需要讲清楚的道理,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问题。“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具有坚定的理论自信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教学过程中,面对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错误的社会思潮和备受学生关注的尖锐敏感的社会热点问题,及时、主动给予反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与诠释,助力培育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如何实现这些道理被学生认可和认同,让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花真正在学生心中绽放?

其一,需要整合多样化的教学话语资源,以提升话语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充分运用生活化、网络化、时代化、青年化的话语资源丰富思政课的教学话语,化学科话语、学术话语为通俗易懂的教学话语,以“新时代大学生的话语思维方式和网络化表达方式”之矛,击“社会发展理论与现实问题、学生成长与发展思想困惑问题”之盾。适应学生“网络原住民”的角色和生存样态,将“大理念”变成“微行动”,“大道理”变成“微故事”[6],在微话语中实现微互动,“微”言大义、成风化人。坚持“内容为王”,在大主题和微话题的整合中,重在突出政治性,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清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讲透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理论问题,真正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诉求,以强大的真理力量引领学生,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其二,需要创新教学叙事话语,让理论重难点生动鲜活起来。比如把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结合起来,价值叙事和理论叙事结合起来,实现新时代的宏大主题与新青年的微观体验相结合,将现实热点、理论难点、学生疑点结合起来,把宏大的社会主题与贴近学生、关涉民生的微观话题结合起来,将抽象、深奥的教材文本进行拆分和解构,用现实关怀的视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理论的吸引力。比如借助问题链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理论重难点,以网络热点话题为导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师生合作化解教学难点问题、解答学生思想困惑,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从问题的本质出发,将理论叙事的学理性思想性与价值叙事的鲜活性生动性融合起来,整合理性的分析与感性的启迪,在师生的情感互动中实现知识和价值的传递转化与双向奔赴,进而强化学生的理论自信。

(三)  丰富话语表达形式以增强教学话语的渗透力

伴随着00后大学生入校而来的是多元的生活方式、多样的表达方式。因此,丰富思政课教学话语的表达形式,融入青年学生话语元素以增强教学话语的渗透力,是大势所趋更是逻辑必然。

其一,丰富话语表达载体。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诸如弹幕、点赞、表情包和漫画图景等多样化的话语视觉化表达符号,呈现教学话语内容,以生动、直观的教学设计将抽象的价值理念具象化[4],以契合学生心理偏好的话语表达形式提升学生的课程关注度和投入度,以实现教育引导、价值引领和行为改造的成功传递,从而增强教学话语的渗透力。

其二,丰富话语表达风格。尊重学生的话语选择偏好,让思政课“活”起来。立足学生的生活化、日常化的语言组织逻辑,以趣味化的话语表达提升教学话语魅力,用学生喜欢和接受的方式和他们对话,为其解惑,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讲理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传递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春风化雨、声情并茂的理论讲授中熔铸学生的价值认同,以情育人,以文化人,增强教学话语的渗透力。比如将网络流行语、二次元的叙事方式等青年化的话语模态引入思政课的课堂。将青年话语的有益成分融入教学话语体系,抓住学生的痛点、泪点和槽点,将青年学生惯用的“话梗”“桥段”融入课堂叙事逻辑中,适度嵌入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的诠释中,激发学生的话语共鸣、思想共鸣、情感共鸣和心理共鸣,促进教学话语价值意蕴的内化,从而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其三,丰富话语表达语境。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理性灌输与感性引导的话语语境,既关注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意识形态属性,也关照教学话语的感性表达。既要重视教师话语在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的话语主导和价值引导,又要尊重学生自我表达价值取向的发展诉求。教学话语的设计重在构建沉浸式、参与式、师生均在场的话语表达语境,在现实关怀中实现政治话语与时代话语、理论话語与生活话语的协调共生、交互融合。以中国化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技巧进行意识形态属性的话语表达,融教学话语的政治性、学理性、趣味性、价值性于一体,充分凸显思政课教学话语的理论深度和情感温度,以有意思的话语表达促进有意义的育人效果。

(四)  创新话语传播平台以增强教学话语的影响力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让世界实现了互联互通,新媒体新技术如影随形,已深入青年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8]”社交媒体、直播平台等自媒体的出现为消解思政课教学传统意义上的育人话语困境、丰富与革新教学话语传播平台提供了新的路径。

其一,充分发挥线上教学平台的作用。借助学习通、职教云等教学平台,将思政课教学从“群体化”转向“颗粒化”,搬到虚拟的网络空间,通过直播教学、线上探讨、线下课堂+平台功能实时互动等方式,实现网络时代思政教学话语的再生产,打破时空限制,拓展话语沟通渠道,结合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创设专属话语空间和话语情景,顺畅师生话语互动渠道,激发学生话语表达欲,提升学生的在场感与参与感,拓宽价值共识的凝聚平台,以增强教学话语的影响力。

其二,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平台的作用。在“大思政课”建设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借助社会“大课堂”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顺应网络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需求和学生学习对于教学过程“双向沟通”[9]的期待,充分发挥VR大思政实践教学平台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为创新教学话语传播平台,增强话语影响力提供有效助力。比如借助VR红色资源开展VR课堂教学,不受时空限制,随时切换教学场景,珍贵图文和视频史料一键触发,不仅丰富了教学话语的内容,深化了理论的阐释内容,而且增强了话语内容的趣味性、说服力与影响力。又比如,借助该平台开展VR元宇宙互动,师生可以随时借助虚拟数字人分身,在虚拟实践教学基地沉浸式参观、讲述,穿越时空成为剧中人,与红色场馆融为一体,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而且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再比如,师生可以借助平台完成红色故事我来演的实践体验。结合前期设计的红色剧本,借助虚拟角色人物以第一人称沉浸式体验剧情互动表演,角色话语的带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故事的发生过程,而且可以让学生与角色融为一体,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实现英雄模范人物事迹、革命道路选择等内容的入脑入心,以此实现五史融入思政课教学,助力培育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

三  结束语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创新,是讲好、讲深、讲透道理的关键,更是提升教师幸福感和学生获得感的刚需。立足“八个相统一”破解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困境,通过关注话语对象需求、提升话语内容深度、丰富话语表达形式、创新话语传播平台等多维度的创新实践,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对于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843368.

[2]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EB/OL].(2021-03-07).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044587.

[3]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EB/OL].(2022-04-25).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408562.

[4] 许祥云,刘慧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认同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5):115-122.

[5]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

[6] 程丙,成龙.新时代高校育人话语青年化何以可能——从“网红思政课”现象谈起[J].江苏高教,2019(3):90-94

[7]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284598.

[8]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935836.

[9] 以“三屏融合”构建理论传播新模式[N].南方日报,2023-05-29.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三教改革的高职现代学徒制思政课‘五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GDJG2021026);2021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地方党史资源融入高职现代学徒制思政课‘一核三维三育模式研究”(2021GXSZ193)

第一作者简介:李娜(1989-),女,汉族,安徽临泉人,法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逻辑理路新时代
“体用不二”抑或“中体西用”
人文杂志(2019年6期)2019-06-20 01:38:41
习近平文化自信相关论述的逻辑理路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主要特征和逻辑理路探析
理论导刊(2019年3期)2019-04-17 01:04:48
中国梦产生的逻辑理路研究
理论观察(2018年7期)2018-12-13 02:00:30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逻辑理路探析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