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言语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位于密云区城乡接合部,生源质量不佳,家长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学生作业习惯养成差。
李卫东老师在《基于大单元学习的深度阅读和真实写作》一文中指出,阅读和写作在问题解决、任务驱动、项目完成中交织缠绕、互生共促,读中有写,写中有读,“做”中读与写,读、写、做融为一体。
在“双减”背景下,如何通过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成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问题。
了解需求,统筹规划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打开思路,活跃思维,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实际获得,笔者决定以作业为切入点,通过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倒逼学生的语文学习。设计问卷,调研学生对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作业形式等的实际需求。
在调研中学生普遍反映,希望老师布置“有意思”“有创意”“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实践作业。结合课标、学校课程理念以及本班学情,笔者依托自身的兴趣和优势,开发设计了“语文言语实践作业”,旨在调动学生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进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我所执教的班级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乐于展示,不足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写作能力较差,不仅是立意、选材,甚至在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上错误也较多。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从多个层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笔者设计了语文言语实践作业——创编班刊。每期规定主题,每两周“出版”一期,彩印出来人手一本,并把电子版发到家长群和朋友圈,与大家分享展示。
组建团队,过程指导
有了创办“班刊”的想法后,笔者开始“招贤纳士”,很快就组建了一支精英团队。主创团队一起商议,确定了班刊的各个版块,对人员进行了分工,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指导者、协助者、支持者。班刊设计的每个栏目,都是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逆向设计。如“名家作品赏析”针对每一期的主题,学生选取名家经典作品,为学生提供阅读素材,引导学生感悟大师的选材立意、语言表达;文末的赏析,则进一步帮助同学们梳理出本文最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也有助于提升其语言文字品味鉴赏水平。“最美节气”介绍近两周出现的节气及其相关习俗等,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光,照耀在身上”征集学生撰写的作文随笔,介绍自己的榜样或偶像,分享他们值得学习的品质,传播正能量。“学生优秀作文点评”针对每期主题,学生投稿,学生互评互改,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训练了写作,也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好书推荐”介绍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书籍,引发其他同学的阅读兴趣,拓宽阅读视野。“课内文言文阅读”和“自‘文自答”针对教材里学过的课内古诗文以及记叙文阅读,学生自主命题,出示示例答案。学生在出题、答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也训练了他们站在出题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耳熟能详”介绍文学常识和名人轶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家作品,积淀文学素养。“卷首语”和“卷尾语”是从“班刊”特点出发,针对每期主题,撰写提纲挈领性文字。这对学生语文素养要求更高,是针对优秀学生的“特殊”训练。如果说前面各个栏目是面对全体征稿,此部分内容则是针对部分学生,从而体现了任务的“分层”。“教师寄语”或“家长寄语”通过不同学科老师、各位家长的鼓励,更加激发学生们的热情,融洽师生、亲子关系。
主创团队分工后,就是确定每一期主题并在全班征集作品。班级每一名投稿者都是班刊的编委,将他们的文学作品署上“撰稿人”“点评人”“出题人”等头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完成班级作品征集后,主创团队就各自负责的板块进行征文筛选、修改、点评。在这个过程中,既训练了学生修改错别字、病句以及标点符号的运用等知识点,同时,每一期从主题的确定到内容的取舍,从封面的設计到字词句、标点的校对,主创团队成员都互相帮助、交流探讨,进行精诚合作,确保了班刊的质量。班刊两周出版一期,打印出来学生人手一本,这就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最大的鼓励。
特色鲜明,成效显著
培养团队意识。班刊的创编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审稿的过程既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过程。
提升语文素养。班刊设计的每个栏目,都是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逆向设计,学生在情境任务中,语文核心素养螺旋式上升,从而实现了思维的建构与运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学生的学习实现了从“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到“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
打破时空界限。“大语文”教学应将语文教学与生活融合。班刊的创建,把以课堂为中心的语文学习,辐射到家庭、社会,把传统的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打破了语文学习的时空界限,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情境任务中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重视学科融合。创办班刊有利于多学科融合,如“最美节气”会渗透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光,照耀在身上”栏目中,学生介绍的榜样,很多都是物理、化学领域的科学家,他们的故事是对学科的阅读拓展,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也有所助益;更多的则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学生要完成文字的录入编辑、版面的排版设计、图片的插入调整等任务,必须主动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的相关知识,还有诸如Word、WPS等软件的使用方法等。由此可见,创办班刊,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还有利于提升学生其他学科以及团队协作等综合素养。
逐步推进完善。我们的班刊还很稚嫩,很多地方可以不断完善,如开辟的栏目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结合学生需求进行调整完善;主创团队下一步可以按照学生意愿,分为几个小组,轮流完成出版任务,既能让主创人员覆盖面更广,还能减轻部分学生负担;可以设置一些单项奖,比如最佳封面、最佳插图、最佳征文、最佳创意等,对有想法、认真负责的学生进行鼓励表彰;结合重要节日或纪念日,指导学生出版专刊,如春节专刊、校庆专版、“五四”青春纪念特辑、期末复习专刊等,从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生活入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更高。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班刊的创编过程,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任务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语文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双减”为我们带来了思考的契机,言语实践作业,是我们撬动“双减”政策落地的突破点。通过具体情境下的言语实践作业,点亮学生成长之路,让语文这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现、感受、传递美。
【本文系密云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言语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课题编号:MSSW2022-01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