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宗琳 牛玉璐 林红军 李思思 刘 莎 周红菊 武大勇
(1 衡水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2 河北省湿地生态与保护重点实验室 河北 衡水 053000)
全国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期间,习近平同志在大会上讲到:“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利用好这一主渠道,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不断改进、加强。此外,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具有亲和力及针对性,这两个方面都需要得到提升,才能够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长远需求及期待[1],其他任何课程都要守住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并进,实现双赢[2]”。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必须要牢固树立并践行,同时要扎实地推动绿色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我们国家需要全面实施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而环境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作为建设的主力军和实践者,需要在专业课程中深入挖掘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且将这些思政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实现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3,4]。因此在“大思政”格局下对环境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进行思政建设,开展全新育人的模式,实现协同一体化,这既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环境化学》 是衡水学院环境生态工程专业2018 版培养方案新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开课时间为大二上学期,课程设置为36 学时理论教学+18学时实验教学。环境化学课程是一门研究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来源、有害物质在环境中的赋存形态、有害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与效应以及控制环境中有害物质的化学原理与方法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化学物质引起的环境问题,其目标是解决化学物质引起的环境问题,在环境科学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5]。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污染物在大气、水、土壤及生物体内中迁移转化的规律及其效应,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环境化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十分丰富,比如习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等。本文依据环境化学课程的授课内容,认真审视了课程中包含的思政元素,深挖课程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将课程思政建设列为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在实际的教学改革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探索,以期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为其他环境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开展提供一定参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进步,但与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使可持续发展遭遇了发展瓶颈[6]。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党中央就战略决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即“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形成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五位一体”也纳入了生态文明建设,并且生态文明建设还被赋予了重要地位[7]。培育什么样的人是教育需要明确的首要问题,而我们的教育是要把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合格,且大学教育阶段正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8]。加强思政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强烈爱国情感、良好思想品德、较强法制观念的培养,也有助于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为推进中华民族辉煌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9]。因此在课程教学中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环境化学作为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也是高校思政工作建设的需要。衡水学院环境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在土壤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教学过程,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责任心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认知,激发他们对祖国抱有热爱之情[10]。这门课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以应对当前的环境挑战[10]。
在思政教育格局下,环境化学授课教师要主动更新教育观念,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使课程更加多姿多彩,更有力度和温度,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环境化学课程的授课内容主要包括七个章节(章节名称见表1)。在新时代背景下,环境化学的课程教学需要将环境化学的特点和定位与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紧密结合起来[11],充分挖掘授课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价值的引领结合起来,以期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8]。表1 列出了思政授课内容及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
表1 《 环境化学》 课程思政教学知识点及蕴含的思政元素
在思政格局下,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是每位任课教师所肩负的重要职责。高校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组织者,扮演着唤醒学生灵魂的角色,而优良的师风师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推进,需要教师们在授课过程中做好学生学习的领路人[9]。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时时加强自身的业务知识学习,还应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只有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在课堂上始终与党的政策、方针、路线保持一致,才能够做到始终向学生传递的是正能量,弘扬的是主旋律[12]。因此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这支教师队伍师风正派、政治可靠、业务过硬,这是实现高质量环境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保障,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8,13]。在日常的工作中,教师需要加强自我修养,积极参加各式各样的主题培训、高级别的研修以及教学观摩活动等,通过不断学习使教师能够更加明确肩上的教育责任以及职业使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政工作能力[14]。同时需要定期组织教师们开展资源和思想共享,共同解决课程思政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提高整个教学团队中老师们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把教师培养成新式教师,具有“德育意识”强、“德育能力”高的特点,能够做到在课程教学中,做到如春雨般地进行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实现润物无声。
《环境化学》课程思政的实施应以课程目标为核心,为了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将对教学内容进行持续的调整优化,把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中,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思政教育。同时开发整合教学资源,充分综合利用网络教育平台、超星学习通等,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采用案例式教学、视频教学、课堂讨论、专题报告等多种教学手段,在传递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格及职业素养,最终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8,15]。在线上教学中,“课程思政”德育元素可以激励他们深入思考,而“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则可以通过播放时效性较强的课堂思政教学视频,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他们心中融入环保理念,激励他们对环境类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以及对专业学习的认同感和使命感。通过线下教学,讲授有关环境化学的时政要闻和优秀案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环境化学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考核是一种主要的考评方法,用于评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状况和教学效果。在思政格局下,环境化学的教学改革需要紧紧围绕其教学目标和立德树人两项任务来开展,所以在课程考核上,采用了多元评价方法。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德育和思政教育考核,我们运用目标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理论与实践、思想价值观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评价模式。环境化学课程的总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为四比六。课程的平时成绩,一部分是考勤及课堂表现,一部分是平时作业,还有一部分是学习通里参与的讨论、问题回答、分组任务等的综合。平时考核中还引入了对思想价值观的考核,采取开放性问题方式,例如“作为大学生,请结合你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谏言献策,你能做些什么?”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思考,加深专业认同感。同时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和归纳总结能力,我们还让学生进行专题汇报。在期末考试中,既要对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程度进行考查,更要考查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同时,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团队非常重视学生的教学评价,并对学生的教学评价进行分析,通过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及时了解学生对授课教师及授课内容的动态评价,把授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以期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逐步转化。
在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全面推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将思政元素融于环境化学课程不仅仅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更是践行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因此,作为环境化学课程的授课教师,需要抓住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去培养人才以及为谁培养人才”,通过不断挖掘提炼环境化学课程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内涵及思政元素,将符合时代需求的思想政治理论有机融入教科研全过程,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环境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是将学校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与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相结合,最终服务于“教学成才目标”。将思政元素与知识紧密结合,才能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实质性转变,彰显专业课程的育德价值,最终将实现“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在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把思政教育融入其中,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思考、求知进取的学习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