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油用牡丹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024-04-16 00:56侯环珍刘星明刘川南
现代农村科技 2024年4期
关键词:油用济源市牡丹

王 梅 李 铭 侯环珍 刘星明 刘川南

(1 济源市农业科学院 河南 济源 459002; 2 国有济源市南山林场 河南 济源 459002)

受国家扶持油用牡丹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影响,近几年油用牡丹苗销售收益较好,油用牡丹籽市场需求量逐步增多,且因油用牡丹具有耐旱、耐瘠薄性强,管理简便,兼具观赏、药用、榨油等特性,各地农户、种植大户及公司等新型企业开始逐步种植油用牡丹。随着产业发展,以牡丹观赏为载体的旅游项目蓬勃发展,各地观赏牡丹的栽培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为抢抓国家和省扶持发展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的机遇,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食用植物油的需求,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同时为济源市山区等贫困群众探索一条产业扶贫道路,经考察、调研、分析,油用牡丹适合济源市山区、岭区、滩区等已开发荒坡山地及退耕还林地、光伏产业地带等地种植。种植油用牡丹不仅可以调整济源市的农业发展方式,拓展立体农业的梯度,丰富该市农业空间结构,而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种植油用牡丹可以成为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途径,发展油用牡丹产业可以成为该市扶贫攻坚的新产业。

1 发展优势

1.1 气候条件。从气候条件看,济源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5 ℃,年极端最高气温42.6 ℃,极端最低气温-18.5 ℃,无霜期长达281 d,日照超过1 800 h,降雨567.9 mm,山区、丘陵地带比平原地区气温偏低、降水偏少、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丰富,在发展油用牡丹产业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1.2 灌溉条件。从灌溉条件看,济源全境属于黄河流域,大小河流200 余条、大小水库24 座。从装备条件看,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82%,农机化水平达到91%以上,高标准农田占比达73.8%,发展特色种植业有良好的基础。综合以上因素,济源必须立足自身优势、创新发展理念,以“特”破局、以“质”取胜,坚持走多元化、精细化、特色化的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1.3 土壤条件。济源市土壤大多属于微碱性,土壤养分含量可以满足油用牡丹的生长要求。但济源市平原地区大部分土壤黏性较重,夏秋季多雨时不利于排水,对油用牡丹生长有影响。在土层较薄、多石的山区种植,会影响油用牡丹产量。在丘陵地区,土层较厚,有利于油用牡丹的生长。

1.4 政策优势。花卉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济源市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并提出了更高要求。济源种植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21 ~2023 年)中,要求培育以草本花卉、小灌木花卉、食用花卉、花卉加工等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花卉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步伐,形成一批集生产、销售、园林、生态、深加工等为一体的发展基地。为了更好地落实,济源市政府强化政策支持保障措施,对新发展花卉草本及小灌木200 亩以上的,根据实际投入每亩每年奖补100 ~300 元,奖补年限为2021 ~2023 年,可见济源市花卉产业迎来了又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2 发展现状

2.1 种植情况与生产格局。自2015 年至今,济源市牡丹种植总面积达到5 000 余亩,其中油用3 000 亩以上,主要分布于轵城镇、邵原镇、承留镇、下冶镇、克井镇,均已进入结籽期。当前油用牡丹产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呈现以个人与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发展格局,仅有少量加工油用牡丹籽油的企业,暂无牡丹花茶、化妆品、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生产企业。

2.2 花文化逐步受到重视。近年济源市按照“一路一方案,一路一特色”的理念,采取花草乔灌的层次布局,突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彩、冬有绿”的绿化效果,着力打造一路一景的生态景观公路,当前已举办四届俏花匠园艺文化旅游节、首届济源牡丹花卉节等,以花为媒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助力乡村振兴,花卉休闲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建设了千亩牡丹主题公园,百亩樱花、芍药、梅花等主题公园,培育了新景观,开启了“全域赏花”新模式。

3 存在问题

3.1 前期投入较大,收益慢。以销售油用牡丹籽为主的种植户,每亩地需投入油用牡丹苗(2 年生)1 110 元左右,栽后3 年内无收益,且每年需投入800 元左右生产管理费(不计人工),栽后第5 年(达6 年树龄)个体农户才开始盈利。雨季除草工作量较大,没有专用除草剂,暂用除草剂对于人工操作有一定技术要求,用工量的增加造成成本增高,收益减少。

3.2 相关产品价格高,价格波动大。一是全国各省市牡丹籽油产品价格偏高,且参差不齐,每升价格从200 元到3 200 元不等,多为礼品包装,散油量少,难以进入普通市民餐桌。二是油用牡丹籽收购价格波动较大,山东省菏泽市2016 年油用牡丹籽收购价为20 元/kg,2017 年为10 ~12 元/kg。河南省2017 年油用牡丹籽收购价为10 ~20 元/kg。

3.3 相关产品价格高,产油总量少。2014 年油用牡丹开始进入快速推广阶段,牡丹籽多用于繁育新苗,现今进入产籽高峰期的油用牡丹面积较小,产籽总量较少。且种苗繁育利润空间较大,与油料加工企业产生竞争关系,最终造成牡丹油总产量少。全国各省市牡丹油产品参差不齐,调和油与纯油价格差异大,每升价格从200 元到3 200 元不等,多为礼品包装,散油量少,难以进入普通市民餐桌。花蕊茶等花茶产品,只能由人工采摘制作,受操作技术限制,致使花蕊茶产量少、价格高。

3.4 市场尚需培养,未形成特色产业。花卉产业科研人才队伍缺乏,科技创新与转化服务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花卉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油用牡丹发展缓慢,没有形成组织程度较高的发展模式,目前还未形成质量和经济效益突出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缺乏生产和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且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目前国家及各省均出台油用牡丹种植发展政策,牡丹籽多用于繁育新苗,现今进入产籽高峰期的油用牡丹面积较小,产籽总量较少。油用牡丹种苗繁育利润空间较大,造成育苗市场大、油品市场小的局面。且油用牡丹籽种皮较厚,一般小型油料作坊无法加工带皮种子,需要专业破壳设备。纯品牡丹籽油平时多用于调制凉菜,因加热会破坏其营养成分,需调和后方可用于烹饪,其口味偏淡不如常用油(花生油、芝麻油等)口味浓郁,有一定口味差异性,初尝不易受大众接受,需一定的适应阶段。

4 发展建议

济源市气候环境条件适宜发展油用牡丹,据统计,济源市现有特色经济林地、荒坡山地、煤矿塌陷区、滩区、土地整治地块等共计30 万亩左右,结合油用牡丹耐旱、耐瘠薄性强、管理简便等特点,建议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山区、岭区、滩区等已开发荒坡山地、退耕还林地、光伏产业地带、煤矿塌陷区域等种植油用牡丹。

4.1 培育新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按照科学规划、优化布局、质量优先、突出效益的原则,把握市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稳步推进,重点培育龙头种植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重点镇、重点村。加快建设优质高产油用牡丹标准化示范基地,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引导企业走产学研途径,把好选种、种植、加工、市场等关键环节。综合利用种子、种皮、果荚和其他剩余物开发高档化妆品、高档保健品、药物和食品等,建立科学产业链。配套发展特色旅游,集一、二、三产业于一体,兼顾产油、制药、赏花,促进花卉与相关产业有机融合发展。

4.2 加快良种筛选繁育。加强油用牡丹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与筛选鉴定工作,选择适合济源当地种植且高产优质的优良品种,科学开展良种繁育与示范应用,切实提高良种化水平。狠抓良种基地、定点苗木生产基地建设,严格种苗生产管理制度,确保种苗质量。积极推广育苗新技术,切实提高良种壮苗生产供应能力。

4.3 立体空间利用,林下种植结合。配套结合现有经济作物,有效利用立体空间。①林下种植模式,在核桃、苹果、梨、桃等经济林木行间半阴处种植凤丹品种油用牡丹(9 月上旬~10 月上旬栽植2 年生苗),依靠经济林木树冠给油用牡丹遮阴;②双油模式,在我国特有木本油料树文冠果树下栽植油用牡丹,每亩地可栽55 株文冠果树和3 300 株油用牡丹,且文冠果亦有较高经济价值。

4.4 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立油用牡丹研究和技术推广机构,开展油用牡丹新品种新技术研究以及示范推广工作。在人才创新方面,积极培养或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在政策扶持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激励支持,制定支持油用牡丹发展的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扶持和投入力度,为油用牡丹企业创造有利发展环境。

4.5 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以招商引资带动项目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开展油用牡丹精深加工和副产品开发,支持企业建设原料林基地及仓储物流设施,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与附加值高的产品,打造标准化生产,大力开发特色产品,树立品牌,推进深加产业体系,不断延伸产业链,逐步培育特色品牌,带动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促进花卉产业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油用济源市牡丹
“三不够”牡丹节
油用牡丹助农增收
济源市
油用牡丹在园林中的运用
牡丹的整形修剪
济源市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探索与建议
绿牡丹
济源市
河北省油用牡丹发展前景分析及对策
“牡丹”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