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 ZHANG Chen
在我国社区营造中,“第三空间”设计逐渐成为提升社区空间品质的关键。以“第三空间”场景化设计为线索,结合我国典型案例,归纳出邻里场景、创业场景、生态场景为空间主旨的“第三空间”设计特点与设计手法,最终形成社区“第三空间”场景化设计策略指引,为其他社区“第三空间”场景化设计提供参考。
第三空间;场景化设计;社区营造;空间品质
“第三空间”是由美国学者爱德华·索亚基于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三元组合论,结合多年来对城市空间的后现代批判研究提出的概念。“第一空间”被称为“真实的地方”,“第二空间”被称为“想象的地方”,“第三空间”被称为融合真实和想象的“差异空间”。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雷·奥尔登堡将居住场所称为“第一空间”,工作场所称为“第二空间”,除工作及生活外的非正式社交场所称为“第三空间”。
社区独立式建筑是区别于社区底商的建筑类型,在前期多以售楼中心的形式出现,具有造型美观、辨识度高等特征,宜打造功能性较强的社交空间。
基于地方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对社区基本功能提出具体要求,故合理组织空间业态并通过第三方机构高效运营成为社区面临的主要问题。
成都市和美社区位于成华区和丽路,占地面积1.5km2,常住人口约8万,是典型的全商住楼盘社区,自2013年以来,社区将公共空间建设放在首位,坚持“一园六中心”的空间格局,“一园”为和美公园,“六中心”为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治理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凯德商业服务中心及养老服务中心。在运营方面,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商业化运营、企业化管理”的思路,依托社区企业,统筹运营社区服务综合体,实现公益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在业态导入方面,以区域化党建为抓手,立足群众需要,一方面引导辖区商家企业成立“商企联盟”,另一方面引入25个高品质生活性服务项目,为居民提供100余项服务资源,形成“15min便民生活服务圈”,有效覆盖和美社区及周边3个社区共15万余人。在成都和美街道社区中心首层布置社区图书馆,2~3层布置舞蹈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形成复合功能的建筑单体(见图1)。
1 成都和美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1.2.1 社区图书馆
部分社区邻里中心以社区图书馆为主导业态,图书馆开敞式空间可为人群的聚集及交流提供良好的环境,其作为文化交流的有形媒介,可提升社区文化氛围,促进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北京德贤华府社区将社区图书馆改造为一期售楼中心,建筑内部为开敞式空间,采用高低错落的书架分隔室内空间,明亮轻快,通过暖色调装饰材料营造温馨的居家氛围。
1.2.2 室内体育活动中心
室内体育活动中心是常见的“第三空间”,因国球乒乓球深受社区居民喜爱,部分社区邻里中心专门设置乒乓球室,或在架空层空间设置乒乓球台,其中社区邻里中心的乒乓球室更为安静,对居民日常生活影响较小。
1.2.3 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以“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为目标,在社区配套功能中引入养老服务。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综合示范中心001号店通过“三大平台”实现管家式服务:①养老服务供需对接平台,精准对接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②指挥调度平台,依托信息系统及时响应、调度、服务;③体验展示平台,设置中医理疗按摩区、慢病管理区、认知症专区、适老化改造展示区,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体验服务。通过中央信息化数据管理统一调配资源,重点对社区“15min养老服务圈”的老年人提供医疗、餐饮、保洁、文娱、心理健康等全方位服务。
成都的“创女时代”是公益性创业组织,以“邻里月台”为空间载体,实现自下而上的社区参与、居民自助互助和社区文化重建。
瓜山未来社区是浙江省未来社区课题中首批改造类项目,是由原有住房改造成的青年公寓。在创业场景中打造20.1万m2人才公寓,设计强调个性突出、功能复合,注重共享交流空间,打破生活、工作、社交界限。在集众创空间、孵化空间、加速器于一体的孵化全链条微创园中,配置共享会议室、路演厅、休息室等,为不同创业阶段的初创公司提供办公空间及设施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职住平衡。
成都麓湖艺展中心是集餐饮、销售、文化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以社群为基础,通过“麓客社创中心”媒体平台,举办涵盖零售、新消费等方面的创意活动。工作人员对活动流程、参与人员资格等进行审核把控,最终呈现具有一定标准管控且缤纷多样的创意活动场景。
社区的生态属性是人们极为关注的属性,故具有生态属性的“第三空间”成为研究重点。在生态资源利用上,应尊重场地的山水脉络,以自然条件为线索,确定各功能组团的用地边界。在具体设计中,应注重生态环境与建筑功能的结合与渗透,将开放性强的建筑空间与大面积水域相结合,营造全新的空间体验。
麓湖生态城位于成都市天府新区天府大道两侧,是以人工湖为生态基底,社群共融的生态社区。麓湖总面积552万m2,公园景观面积111万m2,湖域面积140万m2,湖岸线长35km。麓湖既是我国第一个由陆生生态基底转换为湖泊生态基底的成功案例,又是内陆第一个利用水生生态系统自净的大型人工湖泊,通过不同的水生植物构成湖底生态链,形成良好的天然生态环境。基于人工湖的生态本底,运用“桥”元素串联各组团,实现“人在画中游”的效果。在景观节点塑造上,运用风格各异的景观元素,结合公共建筑打造公共景观节点,如在麓湖艺展中心入口处打造公共空间,室外广场的大台阶与湖水形成良好互动,可承载不同类型的展览活动(见图2)。
2 麓湖生态城
河北秦皇岛阿那亚社区选址于秦皇岛昌黎县黄金海岸边,总占地面积6500亩,包括海滨岸线、沙滩沙丘、滩涂湿地等。基于生态本底,通过文化建筑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精神层面的“第三空间”,如海边图书馆、阿那亚礼堂等标志性建筑,小体量文化建筑空间与广阔的自然景观空间形成对比,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第三空间”(见图3)。
3 阿那亚礼堂(图片来源:网络)
在“第三空间”场景化设计中,邻里场景是人群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大尺度围合空间包括邻里中心舞蹈室、歌唱室、议事厅等;小尺度空间包括架空层乒乓球室、会客厅、儿童活动区等。
1)邻里中心场景一般选址于社区底商或社区公共空间。在裙房内布置邻里设施,可提高土地利用率。独立式社区公共设施空间具有与住宅功能分隔明确、灵活多样等特点,将售楼中心改造为邻里中心,或在局部进行未来邻里场景的实体展示。根据“10min生活圈”社区规模,形成社区“第三空间”配置清单,根据不同功能形成不同空间尺度的邻里场景。
2)具体空间设计应遵循动静分区原则,动区布置幸福学堂、社区早教中心等,静区布置图书室、文化室等。以空间兼容为导向,合理组织空间功能的分时利用。建筑设计须确保功能空间方正便于使用,软装设计须充分考虑家具的可变性与可移动性,如社区早教中心与文化室、图书室与电子阅览室均可进行功能转换。
3)在后期运维管理中,建议采用“党建引领,业主公约”的双向管理模式,一方面由社区居委会确定功能空间的运维管理机制,另一方面由社区居民参与制定社区公约,形成软性的社区监督管理机制。
创业场景设计应与邻里场景灵活结合,通过各种传媒渠道进行宣传,举办创业沙龙、共享办公等活动,打造“共享办公+创业服务+租赁服务”的创业场景空间,具体设计应从以下层面出发。
1)社区规划层面 明确创业场景的空间组团,实现共享办公、创业服务、租赁服务的空间协同效应,形成良好的职住平衡关系。
2)空间设计层面 关注空间的开放性与经济性,如利用架空层空间打造创业会客厅。
3)室内设计层面 采用明快、鲜艳的颜色,寓意活力与希望,打造更适合年轻人的“创客”空间。
生态场景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结合现状用地与山水特征,依山就势,以山水景观为脉,形成整体社区空间结构,具体设计应注重以下方面。
1)保护现状山水环境 从自然环境中提炼社区的空间结构与组团分区,确定社区的规划形态。
2)建筑呼应场地地形 包括建筑高度顺应场地高程变化、建筑材料与地质地貌的呼应。
3)景观统一与个性设计 麓湖生态城将“桥”作为整体景观设计的线索,以道法自然、就地取材为原则,营造不同材质、造型各异的景观桥,呈现生动的生态场景。
当前,社区“第三空间”品质逐渐被重视,如何高效、合理地组织“第三空间”功能是提升其空间品质的关键。在邻里场景中,分析其基本配套与创新配套功能,在功能复合的基础上对建筑空间进行排列组合;在创业场景中,打造“共享办公+创业服务+租赁服务”的创业空间;在生态场景设计中,以麓湖生态城为例,营造生态场景与建筑功能有机结合的公共空间,分析生态资源对建筑空间情感的影响,以实现“第三空间”的设计初衷,为“第三空间”场景化设计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