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涛 盛金龙 WANG Hongtao SHENG Jinlong
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传统城市基础设施作为城市骨架,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如何将绿色生态嵌入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质是城市更新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以丽水“两湖”公园绿化提升工程为例,基于场地现状总结问题,提出设计策略,引领城市中自然骨架的良性生长,将完善城市功能与优化人居环境相结合,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景观设计;城市品质;山水公园
丽水地处浙江省腹地,古称处州,主城区四面环山,瓯江萦绕,自古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气候冬季温和,夏季湿热,山区与盆地温差较大,动植物资源丰富。丽水多年来坚定不移地践行“两山”理论,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协同推进。所辖一区一市七县,皆有独特璀璨的传统文化传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储备。
“两湖”指位于丽水市东部城区的寿元湖和明星湖,是位于好溪堰河中段、调蓄量最大的湖体组团,也是城市东部生态绿廊的核心枢纽。好溪堰河承担了汇集北部山区雨水的重要功能,可缓解城市内涝。城东绿廊平均宽度约300m,呈东北至西南走势,由水系搭建骨架,除必要的水利设施外,均为大面积绿化构成的连续的生态廊道系统。在受地形影响导致土地资源极其有限的丽水,历经城市规划调整,“两湖”仍完好地保留至今,成为可供市民共享、宝贵的生态资源(见图1)。
1 上位规划条件
“两湖”是好溪堰水系整治二阶段工程新建两大城市人工湖,周边已有一定建设基础,但整体生态系统尚未形成,游憩系统不健全,整体景观风貌尚未营造(见图2)。现状乔灌木数量稀少,品种匮乏,未能形成植物群落和城市绿量,无法构建生物栖息地;现状道路多处断点,未能成环,与城市道路缺乏联系;园内基础设施不完善,空间闲置,缺少特色活动场地、景观亭廊和停车场等公共配套设施,还缺少公园管理用房、公共卫生间、市民服务中心等功能建筑,无法满足市民需求(见图3)。
2 改造前的“两湖”鸟瞰
3 场地现状
依托丽水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格局和生态资源优势,以城市风廊、水廊、绿廊、景廊为基底,构建山水花园城市的中枢骨干结构,将绿水青山楔入城市核心载体,串联激活主城区水网、绿网、绿道的超级主动脉,贯通城市建成区面积最大、辐射全域的市民公园,打造集生态涵养、休闲健身、科普教育、形象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森林湿地公园。
基于场地现状和上位规划,充分发挥用地的区位优势、潜在价值和提升空间,通过打造景观视廊、湖心岛、滨湖慢行环线和独具特色的景观节点,形成“一廊一中心,双环八景”的景观结构体系(见图4),从生态效益、景观效果、植被绿化、游憩体系、配套设施、夜景照明等方面,打造“两湖”公园特色亮点,提升区域城市品质(见图5)。
4 景观结构
5 “两湖”公园鸟瞰
对现状乔灌木进行分类,有组织地进行移栽、保留和移除。改造提升以乡土植物为主,通过常绿与落叶合理搭配,运用点景植物及色叶植物,设计100余种植物。通过植物四季的变化布置樱花杜鹃园(春)、蕨类苔藓园(夏)、乡土彩叶园(秋)、梅花山茶园(冬),提升原场地的植物多样性,形成自然植物群落,为修复地块生态系统奠定基底。
主要彩色叶树种包括乌桕、鸡爪槭、水杉、无患子、银杏、枫杨等;常绿树种包括香樟、红豆树、乐昌含笑、广玉兰、桂花等;开花树种包括樱花、梅花、山茶、木槿、玉兰、蜡梅等;花灌木包括南天竹、十大功劳、石楠等;开花地被包括八仙草、德国鸢尾、多花鼠尾草、细叶美女樱、月季、杜鹃等;水生植物包括荷花、睡莲、水葱、芦苇、香蒲、菖蒲、莼菜、千屈菜等。
原岸线坡度较陡,落差较大,亲水性差,不利于动植物生长栖息。基于现状对岸线进行调整,局部拓宽河道,结合入口广场设置亲水栈道,打造亲水空间的同时实现了占补平衡。基于现状驳岸,通过在常水位以下装填石笼围堰的方式营造浅滩湿地,既不影响调蓄水量,又可为湿地植物的自然生长创造条件,湿地植物的生长可吸引水鸟前来觅食栖息,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见图6)。
6 改造后的驳岸
基于场地原有园路系统进行延伸,增加次级园路和休闲活动广场,增设两座人行景观桥以增加河道两岸的连通性,使得园内慢行系统成环,构建完整的交通游赏体系(见图7)。改造后北部寿元湖区环线长2500m、南部明星湖区环线长1500m,可形成环“两湖”4km慢跑体系,满足市民日常锻炼需求。
7 人行景观桥
4.4.1 营造特色景观节点
基于现状场地空间条件,主要入口设计将城市与公园紧密联系。寿元湖主入口广场采用群植造型罗汉松搭配景石,打造主入口形象,刻意堆高地形,栽植数颗造型罗汉松并两三组合。松下搭配带有独特纹理的泰山石,营造“青松明月,山石点缀”的中国传统园林画卷(见图8)。
8 寿元湖主入口广场
利用地形高差在明星湖设置层层跌落的毛石梯田,上层点植枫杨等大树,下层栽植小麦,顺应地势构建雨水及灌溉水净化收集系统,为城市孩童提供农事体验和海绵科普的条件,增添了游赏趣味(见图9)。
9 明星湖毛石梯田
根据苔藓园现状地势,上层栽植高大乔木,增加土方塑造微地形,邻园路一侧利用高差,在高点设置补水设施,形成景观溪流跌水,汇入寿元湖,为苔藓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苔藓园整体植物骨架由大规格红豆树、红枫构成,形成“下层+上层”的植物风貌,下层采用杜鹃、南天竹、云南黄馨等植物进行搭配;上层采用红枫、蕨类、苔藓等常绿植物进行遮阴,保证下层植物生长良好。地被层主要通过各类苔藓、蕨类、景天、佛甲草进行有机组合,组团片植,营造丰富的植物景观(见图10)。
10 苔藓园
中部利用现状场地设置综合服务空间,为市民提供廊亭、座椅等休憩设施,设置儿童活动区、森林剧场等功能区:①场地局部增加沙坑与滑梯打造儿童活动区;②森林剧场为大型活动和广场舞等集体活动提供了场地条件(见图11)。
11 中部场地功能区
4.4.2 挖掘本土地域文化
龙泉青瓷历史悠久,利用烧制青瓷所使用的窑具“匣钵”作为构建景观小品的砌筑材料,与砖材混搭叠砌,形成特色景墙,弘扬地域文化,搭配夜景照明,彰显“绝美青瓷,不灭窑火”的设计主题(见图12)。
12 龙泉窑文化主题节点
4.4.3 增补文化服务建筑
“竹间云廊” 是南区公共服务配套建筑,选址于明星湖东侧湖心岛,结合湖心岛功能联系的需要,将公共服务用房与人行廊桥相融合,整体造型如流云飞泻,浅色金属屋面如雾霭,蜿蜒的顶棚由细柱支撑,细柱倾斜且富有变化,颜色深浅不一,人行廊下,仿佛穿行竹林中。廊下的顶棚由镜面不锈钢覆盖,与自然环境相互映衬,创造出丰富有趣的空间体验。市民可在廊桥之间、流云之下品茶聊天。“竹间云廊”成为市民享受生活的共享之所,自然与生活交织的体验之处(见图13)。
13 “竹间云廊”效果
“两湖”公园通过滨湖慢行环线打通、绿改彩的林相变化、高乔底草搭配、湿地水生植被恢复、林下休闲空间增设、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成为集生态涵养、休闲健身、科普科育、形象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森林湿地公园。
通过利用城市“自然力”和景观“设计力”,“两湖”公园已成为连续有机且能统筹城市空间及绿色基础设施的景观生命力系统,原调蓄雨洪、解决城市内涝等基本功能得到保证。经过两年的运营可知,生态化改造未对水库的调蓄功能造成不利影响(见图14),同时城市公园建设对提升周边活力、周边房产价值、人们生活品质均起到显著效果。
14 运营期间的“两湖”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