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轶捷
摘 要:“双减”政策的实施对数学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优化作业的内容与形式,以及落实减负增效要求成为构建高效率、高质量数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条件。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应用打破了以书写和计算为主导的传统作业模式,在做与学中探索数学知识,重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助力学生成长。基于此,文章提出创设实践活动情境,设计趣味游戏,作业分层设计、营造特色学习体验等策略,以期能为低负高效的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3-0065-05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其中提出“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完善作业管理办法,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为落实“双减”精神,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的高质量作业,教师将实践性作业类型引入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从小学生思维认知规律和喜好出发,设计集趣味性、探索性、应用性为一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重温数学概念,巩固数学理论,培养数学思维,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一、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原则
(一)控制作业时长
“双减”政策指出“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入手,将作业时间严格控制在60分钟以内,避免作业时长超出预期,挤占课后活动时长,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拓展性原则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不仅要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知识点,更要坚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在探索与思考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探索实践中增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用数学思维看待周围生活环境,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目标性原则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能提升思维认知水平和巩固所学。为避免实践性作业活动流于形式,使作业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必须在解读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实践性作业,使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实现预设目标,了解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价值,提高能力。
(四)层次性与趣味性结合原则
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不尽相同,面对数学作业的积极性和学习态度也有所差别,为保证数学作业的完成质量,教师必须重视趣味性元素的融入,激发学生内驱力,使数学实践性作业得以保质保量完成。教师还要分层布置作业,合理控制作业难度,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全身心投入实践作业活动中,助力学生成长。
二、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类型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要求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为素材布置作业任务,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完成实践任务目标,在实践中突破学习障碍,吸收、内化所学知识。为保证作业质量,教师应结合数学知识特点合理选择不同类型的作业,满足学生的多元化成长需求,使学生学有所得。
(一)探究式作业
探究式实践作业强调通过独立思考与实践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与抗挫折能力。具体如下:教师首先为学生布置探究主题,明确行为目标;其次选择探究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或协作探究完成作业目标;最后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弥补不足,在思、做、学中促进学生成长。
(二)游戏类作业
小学生学习状态易受兴趣影响。游戏类实践作业尊重学生的游戏天性,使学生在游戏中探索数学知识,把握数字間的规律,利用数学知识拆解游戏规则,寻找通往胜利的最短路径,有助于学生灵活掌握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三)设计类作业
数学知识来源于人们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因此,数学知识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布置设计类作业,引领学生结合所学完成设计目标,有助于学生掌握运用设计经验处理生活问题的方式,设计成果用于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直观展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学思习惯的养成。
三、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的意义
(一)推动数学与生活的共融
科学、合理的数学实践性作业的引入,推动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融合,有助于学生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实践中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存在意义以及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将数学理论还原到日常生活之中,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指导,两者相互促进,能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
(二)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课改指出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构建数学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由计算、空间意识、数感、数学思维等多方面能力共同组成。科学、合理的实践性作业的考察目标不局限于特定知识点,强调通过自主观察、操作、思考、总结归纳等环节引领学生合理选择、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学、思、做结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成长。
(三)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向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从教育规律出发为学生布置科学、合理的数学作业,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为设计出符合学生能力发展需求的、高质量的数学实践性作业,教师需潜心观察生活,探索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联系,结合学生实际调整实践性作业设计方案,整理出一套完整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有效的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的教学方案,让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经验与方法为教师今后的课堂教学设计提供有力支持。
四、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策略
(一)情境元素融入,激发探究欲望
实践性作业的特点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方式,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知识的真实用途,推动知识与生活的融合,助力学生成长。为此教师需引入探究性作业,围绕现实生活需求创设教学情境,在情境中渗透探索主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通过观察、设计、操作、思考、总结归纳等一系列活动流程探索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深化学生对数学核心概念的理解。
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是实践性作业设计与应用的重要环节,情境是否具有吸引力,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否符合是学生能否按照既定要求完成实践探索任务的关键性因素。教师在创设情境之前要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确定情境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契合度,适时引入多媒体技术,辅助创设贴合真实生活、立体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及探究欲望。
以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为例,单元教学重难点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分数除法的意义,为提升学生的分数除法计算能力以及对分数除法含义的理解能力,教师计划布置切西瓜情境,通过均分西瓜的活动锻炼学生的除法运算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播放与中秋佳节相关的歌曲,展示各式各样的月饼图片,借助语言创设情境:“同学们,又到了中秋佳节吃月饼的时刻,有时一个人吃不完一个月饼,这种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提出问题答案:“将月饼分开,平均分给每个人。”教师继续在情境中布置实践性作业:“一袋月饼总共有五块,试把一袋月饼平均分给家中所有人,每人能够分得多少块?如果手中只有一块月饼,每人能够分到多少块?老师这里有一块巨型月饼,已经吃了一半了,还剩一半,想要平均分给班级里的所有同学,大家说每人能分多少呢?”用问题情境规划实践探索方向。
在课后学生围绕情境问题开展实践活动,涉及均分、等分,学生首先使用除法计算问题,发现除数与被除数之间无法整除,意识到整数除法难以解决问题;其次学生观察月饼切分特点,应用分数除法满足月饼的均等切分要求,列分数算式计算均分方式。在实操中学生发现此前所学知识不涉及圆形的均等切分,而月饼以圆形为主,为此学生在实践中引入生活经验,卷尺紧贴月饼外围,测量圆形月饼的周长,周长×分数计算得到均分后的月饼外围长度,完成实践要求。实践性作业围绕分月饼情境进行,学生在探索性实践任务中重温了整数与分数的除法和分数与分数的除法计算方式,提前了解了圆形周长、圆心角等知识,在培养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的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圆形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二)设计趣味游戏,增强实践动力
“双减”政策要求学生科学利用时间,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课后作业主要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对学生的自控力有较强的要求,学生的内驱力直接影响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为增强学生完成实践作业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可以在实践作业中融入趣味游戏,为学生营造趣味性的实践活动氛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形成用割补法、拼摆法生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思维方式,几何思维是教学重点。为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多边形面积计算理念的理解,教师设计了趣味游戏活动,引导学生使用硬纸板、剪刀、美工刀等材料制作多边几何图形,运用割补法将多边几何图形分割成多个平面图形,尝试计算多边形图形的面积,在实践中引入竞争元素,看哪一位学生计算多边形面积时的速度更快,拆分的几何图形的数量最少。通过游戏竞争增强了学生完成实践性作业的动力,促进了学生成长。
在游戏中,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录制视频,用硬纸板裁剪图形(图1),控制拆分次数,计算拆分后的图形的面积,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拆分计算过程。教师从图形拆分次数和图形面积计算準确程度两方面入手评价游戏结果,计算结果正确给予奖励,计算结果错误则重新进行计算,用游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观察图形,寻找拆分组合方式,计算图形面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和数学运算能力等,助力学生成长。
“双减”政策要求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为进一步提升游戏实践作业的质量,教师将信息技术引入游戏实践作业活动中,引领学生通过微信、QQ等平台相互交流游戏经验和心得体会,或是在交流群中上传游戏视频,分享游戏成果,在交流、互助、竞争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活动的魅力,带动其他学生探究平面几何知识,营造良好的游戏活动氛围,助力学生成长。
(三)关注个体差异,设计分层作业
“双减”政策强调以学生为本,分类明确作业形式、作业难度和作业总量。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同时面临多个学生个体,不同个体之间的学习成长需求、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存在差异,为真正落实减负增效,避免作业负担过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个体在智力、能力、兴趣、情感方面的差异多元化分层布置作业,使学生在参与实践作业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为例,本单元主要学习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等知识,培养学生正确辨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能力。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作业,从三个难度层次出发设计“三角形”实践性作业。
低难度作业:按照给定的三角形边长、角度等参数制作相应的硬纸板模型,按照边长特点分类管理。
中等难度作业:随机抽选五个材料袋中的三角形模型,用格尺、量角器等工具测量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尝试切割图形将其转化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
高难度作业:按照任务清单自设参数,使用硬纸板逐一制作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模型,对比观察三者的差别,思考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边、角、对称性的相同点和差异,在实践对比分析中巩固知识。
作业难度阶梯式向上提升,从讨论三角形边角关系逐步引入图形对称性知识和切补知识,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几何能力。为避免作业难度过大或过小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配套设置作业评价环节,安排各个层次的学生逐一上台讲解完成作业的经历,师生互换角色,用实践经验为其他同学答疑解惑,在讲学中深化学生对几何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低难度层次学生上台分享,教师扮演学生提问:“题目中要求制作一个边长分别是3,4,8的三角形,请问这种三角形应该怎么制作呢?”学生盲目按照参数要求制作三角形模型,未能发现三角形边长不符合图形构成规律,说明学生未能充分掌握与三角形相关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降低作业难度,如要求学生随机抽取三角形边角参数,制作三角形模型,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第三边一定大于两边之差等;对高难度作业,适当增加“用三角形模型拼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实践作业,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关系,促进学生成长。
(四)丰富活动体验,深化知识理解
“双减”政策要求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出发,科学合理布置作业,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控制作业时长,避免实践性作业强占学生的娱乐休息时间,另一方面要将更加新奇、富有趣味性的实践活动内容融入作业设计中,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指导现实生活的作用,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理解抽象数学概念提供有力支持。
以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为例,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克、千克、斤、公斤等重量单位的含义,培养学生使用正确重量单位估量物體质量的能力。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作业:考查学生对质量单位含义的掌握。基于此,教师设计实践性作业:“自行使用生活材料制作简易天平,测试500克棉花和500克铁哪一个更重?在生活中克这一质量单位主要用于哪些场合?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所占空间也越大这一说法是否正确?”
学生在实践中分析天平的制作原理,用衣架、长杆、细绳、纸杯等工具制作天平,在长杆两侧的纸杯中各自加满水,根据左右两端的变化情况确定天平的制作是否成功。由于学生的家中不一定备有棉花和铁块,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同类物品替代,如砖头、石块代替铁块,用衣物代替棉花等,学生在天平一端摆放装满水的杯子,另一端摆放待测试物体,增减水量使天平保持平衡,确定物体质量,反复观察测试结果,使学生认识到500克棉花与500克铁块质量相等。为让学生理解克与千克代表含义,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用克称量的物体,如一卷卫生纸100克重、一小包米约为1千克等,利用天平测试1克米代表的水的总量以及1千克米代表的水的总量,观察物质质量的增减对物体体积的影响。对比1千克石块与1千克水体积大小,得出结论:同类物质质量越大,物体体积也越大。在实践、观察、推理、分析中深化学生对克与千克等质量单位的理解,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成长。
(五)完善评价方式,保证作业效果
“双减”政策强调要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和加强作业完成指导,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根据作业情况分析具体学情,做好答疑辅导。实践性作业具有开放性,传统的评价方式难以准确评定实践性作业的完成情况,为此教师必须改变评价方式,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主体入手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用恰当、准确的方式评价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以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为例,为让学生深入掌握年、月、日等时间单位的转换关系,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制作日历,并在日历中记录传统节日、亲属生日、日常事件等重要信息,计算日期间隔。在评价环节教师采用作业展评和语言评价两种方式点评学生实践性作业的完成情况,运用摄录设备将学生制作的活动日历以图片形式上传至网络平台,借助多媒体屏幕展示日历细节,配合语言讲解日历制作闪光点:“这位同学制作日历,不仅上网查找了我国的传统节日,还将一些现代节日记录到日历当中,像国外的愚人节,国内的植树节和国庆节等,还在日历上增加了法定假日说明,想法非常好。”积极的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今后参与完成实践性作业的热情。另外,还应适时分析不足,使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审自查能力,提高作业完成质量。
五、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应用与设计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应正确认识实践性作业的功能,从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入手,设计多元化的实践性数学作业,通过分层设计、趣味游戏、设计制作等活动启迪思想,在动手实操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助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彭国庆.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微体系建设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35(6):142-148.
[2]冯刚,黎阳,彭国庆.小学“说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的新探索[J].教学与管理,2022(32):61-64.
[3]邹润甜.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数学“品质课堂”实践性作业的模式与构建[J].亚太教育,2022(11):148-150.
[4]吕娜,芮志成.“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减负增效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2(14):47-51.
[5]刘珍妮.小学中年级“图形与几何”实践性作业的设计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12):77-79.
[6]郭圣涛.小学数学作业要以“质”提“效”[J].人民教育,2021(21):68-70.
[7]马玉萍.小学低年级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