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创新素养培养的信息化路径研究

2024-04-14 09:28赵俊强刘子玉
信息系统工程 2024年1期
关键词:创新素养信息化时代职业素养

赵俊强?刘子玉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职业和创新素养的培养变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在这个背景下,探索大学生职业与创新素养的信息化路径成为学界和教育部门的共同关注。提出了四个信息化路径设计: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整合与共享、跨界合作与实践项目的数字化推进、数据分析与智能辅助学习系统、虚拟实境与远程教育,通过这些路径的设计与应用,为大学生职业和创新素养培养路径的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大学生;职业素养;创新素养

一、前言

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职业和创新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信息化时代对职业素养有了新的要求,例如技术能力和适应性,而创新素养在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对于解决复杂問题,开拓新的领域,提升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大学生的职业和创新素养状况令人担忧,提高其素养成为迫切的任务。在信息化背景下,需要探索新的方向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和创新素养[1]。一方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强化实践教学,提高职业技能素养。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创新素养培养模式,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素养培养的信息化需求和挑战

(一)信息化对“职业+”创新素养培养的要求和机遇

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成熟,为大学生“职业+”创新素养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

从要求的角度来看,信息化对大学生“职业+”创新素养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需要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素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职场的变革[2]。因此,教育部门需要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加大投入,推动信息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更具针对性的教育资源。

从机遇的角度来看,信息化为大学生“职业+”创新素养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优势。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教育决策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使得教育管理更加精细化、科学化。另一方面,“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等新兴业态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个性化学习。此外,虚拟现实、在线实验室等技术的应用还为大学生提供了身临其境的实践教学场景,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

从政策的角度来看,教育部门需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和企业开展信息化教育改革,加大对信息化教育的投入,提升信息化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教育质量。同时,也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确保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教育质量[3]。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教育部门需要加大对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研发力度,探索更加先进、高效的教育技术和方法,为大学生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同时,也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适合大学生“职业+”创新素养培养的信息化教育产品和服务。

(二)信息化对“职业+”创新素养培养的挑战

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知识的传授主要依靠纸质教材和教室授课。然而,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接触到的信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丰富。这就要求职业培养的模式也要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能够灵活获取、评估和运用信息,与时代同步。

1.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

尽管信息化教育可以降低教育资源传递成本,使得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加普及,但实际上却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发达地区和高校拥有更加优质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如先进的教学设备、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而相对落后的地区和学校则缺乏这些条件[4]。这种差异化的分配导致了“职业+”创新素养培养的不公平性,使得一些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无法获得充分的发展机会。

2.信息化教育“碎片化”盲区

信息化教育往往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通过各种各样的在线学习平台、手机应用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源和知识,但同时也可能造成学习信息的过载和浅尝辄止的问题。学生容易陷入琐碎的信息中,难以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思考,也面临着信息质量不一致的问题,很难判断哪些信息是可信的、有效的,这对于大学生“职业+”创新素养培养带来了挑战。信息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和社交能力。学生追求虚拟社交,导致现实社交能力的下降,缺乏与人交流的机会和能力,信息化教育使得学生过度依赖网络。

3.信息化教育局限性依旧存在

虽然信息化教学能够提供虚拟实验、虚拟实践等方式,但与真实场景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职业+”创新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来获取经验和锻炼能力,而信息化教育的限制使得学生在实践环境和能力培养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真实的实践机会和面对面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学生的“职业+”创新素养培养至关重要,但信息化教育无法完全替代这些重要的实践机会。

4.信息化教育的技术门槛和数字鸿沟尚未解决

尽管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逐渐提高,但仍然存在一部分学生缺乏信息化设备、技术和网络资源的问题,这导致了数字鸿沟的存在,使得一些学生无法充分接触和应用信息化教育资源,限制了他们在“职业+”创新素养培养方面的发展。

三、大学生“职业+”创新素养培养的信息化路径设计

(一)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整合与共享

在大学生“职业+”创新素养培养的信息化路径设计中,将教育资源数字化整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促进学生的职业与创新素养的培养。在数字化整合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学校应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在线平台,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平台中包括教学资料、课程视频、学术论文等各类教育资源,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方便地获取所需的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资源上传到平台,与其他教师共享,实现资源共享和交流[5],建立统一的在线平台可以打破学校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信息孤岛,促进资源的共享与互动。

为了提高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整合与共享效果,学校还可以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资源进行智能化管理与推荐。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向其推荐适合的教育资源。例如,学生在某一门课程上遇到了困难,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其推荐相关的教学资料和课程视频,帮助解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整合与共享过程中,要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和学生的隐私。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整合与共享应建立在合法、规范的基础上,对知识产权和学生的隐私进行有效保护,对教师上传的资源进行审核和监管,确保资源的质量和可靠性。只有在保护知识产权和隐私的前提下,才能促进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整合与共享,实现学生的职业与创新素养的培养。

(二)跨界合作与实践项目的数字化推进

在大学生“职业+”创新素养培养的信息化路径设计中,跨界合作与实践项目的数字化推进可以促进大学生跨院系、跨学科的合作,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创新素养。在数字化推进跨界合作过程中,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在线平台,让不同院系的学生能够方便地寻找合作伙伴,通过该平台,学生可以在项目的需求、技能等方面进行匹配,组成跨学科的团队。平台也可以提供一系列合作项目的介绍和指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项目。在实践项目的数字化推进中,学校可以引入虚拟实境和增强实境技术,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实践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体验和实践,例如,学生可以使用虚拟实境技术进行舞台设计,模拟不同场景下的舞台搭建和灯光设计,提升他们在舞台艺术领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在数字化推进实践项目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反馈和评估,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在线反馈和评估系统,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在实践项目中的表现和不足之处。在数字化系统中,学生可以相互评价和评估,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意见;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对学生进行评估,指导、改进学生的学习。通过数字化的反馈和评估系统,可以提高实践项目的质量和效果,并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和创新素养。

(三)数据分析与智能辅助学习系统

在大学生“职业+”创新素养培养的信息化路径设计中,数据分析与智能辅助学习系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和智能化辅助学习,个性化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培养他们的职业与创新素养。为此,学校需要建立一个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系统,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包括学习时间、学习进度、答题情况等。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习数据的分析结果,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指导。例如,对于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可以提醒他们加快学习进度;对于答题错误较多的学生,可以提供相应的专项练习,通过数据分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学校可以引入智能辅助学习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習辅助,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和个人特点,为其推荐适合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其推荐相关的书籍或网课;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为其提供相应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路径。智能辅助学习系统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互,了解其学习需求和困惑,给予实时的解答和指导。通过智能化的辅助学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与创新素养。

(四)虚拟实境与远程教育

通过虚拟实境和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更加丰富和灵活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素养。在虚拟实境方面,学校可以建立一个虚拟实境学习平台,让学生能够在虚拟的环境中学习和实践。虚拟实境技术可以创造出各种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实践环境,让学生在其中进行学习和训练。例如,学生可以利用虚拟实境技术进行临床医学实践,模拟真实的病例和手术场景,提升他们的临床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虚拟实境的学习环境可以提供更加真实和丰富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远程教育技术可以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学校可以建立一个远程教育平台,提供在线课程和学习资源,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学习,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灵活安排学习计划。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学习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参加网络研讨会和讲座,远程教育的方式可以节约时间和成本,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职业和创新能力。

在虚拟实境与远程教育的应用中,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教育资源的质量,虚拟实境技术和远程教育平台上提供的教学内容应经过严格的审核和评估,确保其质量和可靠性。教师应经过专业培训,熟练掌握虚拟实境技术和远程教育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和指导。教师只有在保证教学内容和教育资源质量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虚拟实境与远程教育的有效应用,实现大学生职业与创新素养的培养目标。

四、大学生“职业+”创新素养培养信息化系统保障

为了进一步保障大学生“职业+”创新素养培养工作的开展,本研究结合具体的培养路径,搭建出一个统一的信息化系统。

(一)系统架构

为了满足大学生“职业+”创新素养培养的多元化需求,本研究设计了一个统一的信息化系统。该系统采用B/S架构,分为客户端和服务端两部分。客户端主要负责用户交互,包括学生、教师和管理员等不同角色;服务端负责数据处理、存储和业务逻辑实现。

(二)功能模块设计

根据第三章内容,本系统共分为以下五个功能模块:

1.教育资源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负责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整合与共享,包括教学资料、课程视频、学术论文等资源的上传、下载和推荐。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智能管理与推荐,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模块内容开发过程中,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使用教育云平台作为主要开发平台,采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来存储和管理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资料、课程视频、学术论文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如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实现教育资源的智能分类、推荐和搜索功能,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跨界合作与实践项目管理模块

该模块负责管理和推进跨界合作与实践项目,帮助学生寻找合作伙伴,组成跨学科团队,并提供项目指导和评估。通过虚拟实境和增强实境技术,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实践环境,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素养。模块开发中使用虚拟实境(VR)和增强实境(AR)技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实践环境,利用社交网络和项目管理工具,如JIRA、Trello,实现学生团队的跨学科合作和管理。

3.数据分析与智能辅助学习模块

该模块收集和分析学生学习数据,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指导和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同时,通过智能辅助学习系统,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智能化辅助,提高学习效果。模块开发中,利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通过数据可视化工具,如Tableau或PowerBI,将数据呈现为易于理解的图表和报告。

4.虚拟实境与远程教育模块

该模块提供虚拟实境学习环境和远程教育平台,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进行学习和实践,通过远程教育技术,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5.系统管理与运维模块

该模块负责整个系统的运行维护,包括用户管理、权限控制、数据安全、系统监控等。确保系统稳定、安全、高效地运行,该模块开发中使用云服务提供商(如AWS或Azure)提供的云管理工具进行系统管理和运维。

(三)部署与运维

1.部署环境

系统部署在云服务器上,以保证良好的性能、稳定性和可扩展性。需要具备以下环境,如表1所示。

2. 运维管理

系统运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监控:对系统性能、资源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2)数据备份:定期对系统数据进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

(3)安全防护: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等安全措施,保障系统安全;

(4)软件更新:定期更新系统软件,修复漏洞,提高系统安全性;

(5)用户支持: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解决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结语

本研究通过分析大学生“职业+”创新素养培养的信息化需求和挑战,提出了一系列信息化路径设计,包括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整合与共享、跨界合作与实践项目的数字化推进、数据分析与智能辅助学习系统以及虚拟实境与远程教育等。这些信息化路径设计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素养,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局限。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整合与共享有助于打破信息孤岛,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互动,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然而,数字化整合和共享过程中需要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和学生的隐私。跨界合作与实践项目的数字化推进可以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合作和实践,然而,数字化推进过程中需要注意数字鸿沟和信息过载的问题。未来研究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如何更好地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如何提高虚拟实境和远程教育的质量和可靠性,如何将更多的新技术应用于“职业+”创新素养培养中,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这些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大学生“职业+”创新素养培养的信息化进程,促进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秦洪庆,赵佳睿.“双创”背景下高校化工专业本科生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工程与装备,2022(05):289-290+304.

[2]肖建卫,武岳,鄒仲平,等.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本科生创新创业素养培养的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21,7(36):38-41.

[3]马菂.互联网思维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教育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19):246.

[4]董香丽.“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培养研究[J].科技视界,2021(24):162-163.

[5]雷宏德.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J].人才资源开发,2021(15):65-66.

作者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尚丹

猜你喜欢
创新素养信息化时代职业素养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路径
从“文化践行”到“学子讲堂”
基于创新素养下的初中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信息化时代的财务管理变革分析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高职英语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基于在线教育的大数据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巧用“应答评价” 发展创新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