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祖偲 邵鹏 骆鹏
课堂教学质量作为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成效。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建立规范系统的研究路径,借助智能研修平台实现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我校以区域教研培一体化智慧研修体系为依托,聚焦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诊断与改进,同时,推动学校管理扁平化,助力教师团队的快速成长。
一、校本研修实践背景
在区域教研培一体化研修理念的指导下,我校以核心素养为主线,践行同侪互学研修模式(如图1),组织各学科针对研修设计、素养解读、量表开发、课例设计、课例诊断五大研修任务组建五个研修小组。这五项任务贯穿整个区域教研培一体化智慧研修,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借助智能研修平台实现任务过程的可视化和精准化。每个任务都着眼于解决教师专业领域知识更新的问题和学生实际发展中的问题,关注师生成长。
二、同侪互学研修模式下的校本研修
(一)细致的研修设计,是研修方向不偏离的基础
各学科的研修设计组首先调研本校的研修情况,在此基础上按照“分析与聚焦—规划与设计—实施与改进—成果与提炼”的流程推进研修工作。
1.分析与聚焦
在该环节,组长带领成员在分析聚焦工具表(见表1)的引导下确定研修主题。研修设计组首先确定研修主题的来源。在明确分析对象、选择合适的方法找出问题后,小组成员将问题从原因到解决思路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最终,研修设计组与素养解读组合作,结合新课标对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及学科特点,针对本校学生现状,将问题聚焦到核心素养培养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从而确定研修主题。如数学学科的研修设计组在某次问题分析聚焦后,经与素养解读组沟通,发现抽象能力与模型观念这两个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是我校当前数学教学落实的重点,遂将研修主题确定为“指向抽象能力与模型观念培养的课堂诊断与改进”。
2.规划与设计
研修设计组围绕研修主题,依据规划设计工具表 (见表2)确定其他研修小组的负责人与成员,并从时间、研修阶段、研修目标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其中,研修阶段部分要从时间、责任人、工作任务等细节展现这些研修小组对规划设计、实施改进、总结提炼、宣传推广四个方面的整体规划。研修目标不仅仅是目标本身的具体内容,还要设计出完成各项目标的活动方式、匹配任务以及质量标准。另外,鉴于信息技术对提升教育教学方面的支撑作用,在该阶段还需将技术应用情况加以规划。所有这些细节用来保证量表开发组、课例设计组和课例诊断组各自工作的落实以及预期研修成果的实现。
3.实施与改进
研修设计组根据规划与设计的要求,确定开发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诊断分析表、课堂改进过程记录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为后期观测量表的制作指明方向。
4.成果与提炼
最后,研修设计组从研修目标出发,确定研修成果的方向、研修效果,以保障研修结束时学科教研组可提炼出具体且有价值的经验与成果。
研修设计组需组织其他各组将工作细化到可操作的内容,才能推进研修工作围绕核心素养培养展开。例如,以数学学科为例,组长带领研修教师从问题入手,通过寻找解决方法,反复进行理论学习并联系实践,充分考虑主题的科学性、时代性等因素,最后形成“问题预设—小组互助—平台引领—综合提升”的研修闭环。
(二)扎实的素养解读,是优质研修的指挥棒
素养解读组主要从三个问题出发详细解读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它们是:本学科重点培养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有什么具体表现?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是什么?组长组织小组成员通过听取解读讲座、多方面查阅资料、集中研讨等方式梳理每个问题,并利用具体实例充分说明相应内容,以在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方面与其他研修组成员达成共识。
以数学学科为例,在对“抽象能力”的解读中,素养解读组从什么是抽象能力、抽象能力的育人价值以及如何培养抽象能力出发,对抽象能力的具体表现和培养关键进行解读,并利用具体实例加以说明。例如,在解读抽象能力培养关键的时候,我们以概念课为例,从概念发生的历史过程、逻辑过程以及心理过程出发,解释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进而说明如何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小组成员将解读结果与其他研修小组共享,一方面促成了研修主题的确立,一方面指导了评价量表的开发和课堂教学的设计。
(三)系统化的量表开发,是提高研修质量的保障
量表开发组根据研修设计组的规划安排、素养解读组对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及其内容的解读,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设计课例观测维度和指标权重。
1.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观察与诊断
量表开发组采取实践探索的方式开发课堂观察诊断量表。为了有效观测和记录课堂中师生行为和有价值的内容,该组会根据应用情况及时优化量表。
还是以数学学科为例,在初版量表的开发过程中,量表开发组确定了四个观测维度:指向数学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针对学习目标出发的课堂任务投放、学生活动在数学核心素养上的体现、判断学生核心素养目标是否达成的学习评价。在实际的课例观测过程中,该组发现这版量表有两个问题:一是学习目标和任务投放逻辑关系不明确,二是分解任务过于详细导致后续评价与改进的可操作性不强。
为解决以上两个问题,量表开发组进行了量表的第二次開发。为了使学习目标与任务投放更加精准,课前、课中与课后的评价与改进更有操作性,该组设计了包括课前设计、课中观察、诊断改进三个部分的第二版量表。其中,课前设计部分包含了学习目标设置和针对目标的投放措施设计两个维度;课中观察部分包含教学流程要点的记录;诊断改进部分包含了对目标达成的分析、对目标达成与投放措施有效性的分析以及课堂改进建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评课教师的记录内容对数学核心素养的指向性不强,最终无法使用该量表精准地记录和分析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
为了加强观测核心素养培养情况的指向性,量表开发组对量表进行了优化。这次优化主要对学习目标进行了分解,以核心素养为大方向设置一级目标,以具体课例中达成对应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为二级目标,进而确定对应的投放措施设计(见表3)。在课中部分,评课教师对自己负责观察的核心素养维度有了更精确的认知,能够更精准地围绕数学核心素养记录师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在课后的诊断与改进环节,基于智慧研修平台提供的课堂“切片”,评课教师可按照“摆事实—说结论—析原因—提建议”的思路进行评课。该环节包括了观察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表现,判断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分析目标预设与达成情况,优化目标设置与评价标准等内容。这样评课过程便形成了逻辑闭环,教师评课有迹可循、有的放矢。教学设计组便可以在这样的量表分析结果基础上更加细致地调整和优化教学设计。
2.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情况
为保证评价信息技术应用情况量表的全面、易懂、可操作,量表开发组在设计信息技术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开发了信息技术评价量表(见表4)。作为提供结论性评价的工具,该量表在具体使用中主要评价三个方面:第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情况;第二,在新技术支持的个性化学习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否得到尊重 ;第三,新技术与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融合。
(四)数字化赋能的课例诊断,精准指导课例设计优化
在研修设计组、素养解读组、量表开发组的协同下,课例设计组对某个知识点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课例设计,课例诊断组在智能研修平台的支持下开展精准研修,指导课例不断优化。
1.线下精准分析
課例诊断组进行集体的观课、评课,利用观测数据精准地分析课堂,基于多次磨课数据检验核心素养目标达成度的变化,并与课例设计组沟通,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以“探寻神奇的幻方”课例为例,课例诊断组依据课堂诊断分析量表和信息技术评价量表,针对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采取的措施进行研讨,讨论上课的各项环节设置的合理性、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度、教师学生互动的有效性以及信息技术赋能的高效性。小组成员分成两个观测小组,利用不同量表合作完成当堂课的数据收集。其中,第一组观测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整理课堂收集的数据并进行分析;第二组观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否必要且有效。课例诊断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分析观测数据、检验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并将这些结论反馈给课例设计组,以供其优化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
2.线上智慧赋能
课例诊断组基于智能研修平台提供的在线磨课功能模块,充分结合“摆事实—说结论—析原因—提建议”评课“四部曲”,进行精准的评价和问题分析。课例诊断组成员通过在平台上观看授课直播或录像,结合评价量表在线评价课例。研修平台自动生成智能分析报告,将课例情况以教学能力矩阵图和雷达图的方式展现出来,方便课例诊断组通过对比得出磨课效果。如从“探寻神奇的幻方”先后两次授课的矩阵图(如图2)可以看出,在改进教学设计后,课例总得分从79.86分提升到87.15分,各项评价指标全部达到了优秀水平。通过这种数据支撑下的定量分析,课例诊断组聚焦评价量表的设计和投放措施的落实,得出雷达图(如图3)的反映结果与能力矩阵一致,说明磨课解决了第一次授课时遇到的问题,磨课效果较好。
基于课堂观察分析报告及个人对本节教学的反思,授课教师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和课件,在不同班级进行多次授课,形成个人精准反思。通过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能力矩阵图与雷达图的定量分析,结合课堂感受和反思这种定性分析,教学设计组从不同角度客观地进行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多元化诊断,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智能研修平台使诊断过程可视化,为深度分析和反思课例提供了直观的支持,使得教师在研修过程中更容易理解和吸收。
三、教研数字化转型的思考
(一)构建常态化教研模式推动教师个人和团队成长
利用智能研修平台展开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研修模式,符合我校实际情况。我校对将此研修模式常态化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以任务的形式推动教研进程,不同的任务能够培养和发展教师不同的专业能力。例如:研修设计组通过分析与聚焦,深挖教研存在的问题,进行方案与策划的统筹;素养解读组帮助和提升教师理论素养;量表开发组聚焦课程各个维度的量化评价等等。对教师来说,在一次活动中承担的任务可推动个人的专业化发展。这样的任务不分课型,适用面广。这种研修模式的优势在于,在下一次活动中,虽然任务内容不变,但是教师可以通过承担不同的任务发展不同的专业能力点,既推动了个人的专业成长,也推动了学与研结合、研与行结合、行与评结合的团队成长。
(二)智能研修平台赋能核心素养培养
智能研修平台将课堂思维可视化[1],直观呈现教师培养学科素养的过程、学生学科思维的形成过程。智能平台的数据分析推动实现数据驱动的教学,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调整教学策略。
智能平台整合学校内外的教学数据,助力教师发现潜在的教学难点和改进空间,促进教研数据的整合与分析,集成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了教师间知识资源的交流和共享[2]。这有助于打破信息孤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平台可以对教学实践进行智能化的记录和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改进。借助这种方式,教师能够更系统地分析自己的教学过程,实现不断进步。
综合而言,教研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构建常态化教研模式和利用智能研修平台赋能核心素养培养。智能研修平台不仅推动了教研手段、理念和方式的转变,还为学校教研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资源。这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思佳,朱江.智慧课堂赋能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机理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2(36):17-23.
[2] 刘清堂,何皓怡,吴林静.基于人工智能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9(9):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