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英 黄芳
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但在精神层面人类越来越需要面对道德危机、信仰危机、价值危机。世界在变化,教育也要变化。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指出:“社会无处不在经历着深刻变革,这种形势呼吁新的教育形式,培养当今及今后社会和经济所需要的能力。教育必须教导人们学会如何在承受压力的地球上生活;教育必须重视文化素养,立足于尊重和尊严平等,有助于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结为一体。这是人文主义教育观(此处‘人文主义教育观即指‘ 新人文主义教育观),是根本的共同利益。”新人文主义教育观强调,只有将人文和科学有机结合才是真正的人文主义,这彰显了融合性智慧学习的价值追求与思维方式。新人文主义观照下的融合性智慧学习,致力于以新人文主义观为理论,支撑学科、技术、资源等要素适切融合,引导儿童智慧学习,培育儿童适应未来生活的德性与能力。新人文主义教育观尊重人的主体性,更关注人性价值,追求身心健康、道德完善、人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为解决“技术至上,主体失落”等失衡问题,走出“被动控制,整齐划一,学科割裂”的困境,合理利用智慧学习手段推进精准学习、沉浸学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笔者尝试推进新人文主义观照下的融合性智慧学习,即以“协调人、课程、技术的生态关系”为核心,重视信息素养的跨学科应用,采取三项协同创设学习环境、探索三种融合方式、实践四种学习策略,引导和支持学生建构主动的、个性的、综合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深度学习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进阶。
一、三项协同创设环境
(一)构建同步学习系统
同步学习系统基于智慧教学平台深度开发而来,其应用旨在为学生提供沉浸式智慧学习服务,促进他们精准高效地自主协作。系统可为学生提供多种服务,包括课程资源学习、导学任务学习、探究学习、主题活动、智能作业、学情分析等。这有助于学生突破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泛在化和深层化。
笔者所在学校构建与应用同步学习系统的具体做法是:教师登录校园网站“智慧课堂”,选择“备课”运用课程资源进行个性化备课,发布导学任务、智能作业等。“智慧课堂”积累了一千多个原创生成的课程包。“课堂大数据”则保存了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数据,包括各个任务的“批改总览”“排行榜”“课堂观察”等。
(二)应用智慧学习工具
智慧学习工具是支撑教学系统功能实现的物质基础。相较于传统教学,智慧学习更智能、高效和精准。智慧学习工具主要包括教学分析工具、智能授课工具、导学预习工具、智能作业工具、探究学习工具等。
教学分析工具的主要功能是实时收集云平台上丰富的高质量资源,采集师生使用学科教学工具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为管理人员提供了有力的分析依据,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情况并评估教学质量。同时,该工具还可用于集体备课和教研,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方面的支持,帮助团队成员提升教学水平。
智能授课工具的核心功能在于构建一个互动性强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它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全面的教学软件支持,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而且能够适应不同学科的需求,助力特色课程的构建。此外,在此工具支持下一体化资源输送,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导学预习工具的应用旨在帮助学生课前或课后完成导学任务,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料,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学生完成导学单上的任务后,可以在线练习和巩固知识,并查看练习题的正确答案和解析。此外,学科教师还可以设置任务,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并开展协作探究活动。
智能作业工具的应用旨在加强学生课后作业管理。学生可以方便地接收教师发布的作业,在线作答并查看批阅结果。平台具备自动批阅客观题目功能,并为学生提供配套的解析微课,确保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及时反馈。提交作业后,系统将直接生成作业分析报告。此外,智能作业还有助于家校沟通,既为教师提供教学指导报告,又为学生和家长推送成绩、批阅笔记和评语等。
探究学习工具是一个鼓励学生自主和探究学习的平台,其应用旨在帮助学生专注于专题学习,让他们愉快、主动地探索。使用这个工具,学生可以更轻松地进行自我导向的学习,深入挖掘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建设智慧学习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主要是教师在使用学科Office工具和个性化学科教学资源制作工具过程中生成的用于支撑教学的数据信息。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并为其在课外或课内的互动提供有力支持。
以智慧育人为导向,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包括笔者在内的课题团队在已有“锡慧在线”“省名师空中课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优质资源平台基础上又整理出平台一览表(见表1)。在此基础之上利用360云盘,学校以各学科为纲目,以文件类型为索引,建立校本化的云资源平台,实现学习过程中的资源共享和利用,完善资源动态更新系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创造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个性化资源,同样可以上传至学校的资源平台。
二、探索三种融合方式
(一)嵌入式融合,拓展学习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聚焦学科关键概念和能力,在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合理地嵌入有关学科内容,引导学生联系、拓展和深化对学科内容的学习。其他学科只是作为核心学科的辅助和背景知识,通常情况下教师应以学科为单位,按学科条线安排教学活动[1]。
例如,在执教三年级语文习作课《春在枝头》时,教师以练习提升写观察日记的能力为主要目标,从早春到春末,引导学生借助“爱学板”,以小组为单位走进大自然,对校园内一些植物进行阶段性、跟踪性的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的生长轨迹,感受春天的美好。具体做法:以语文学科为核心,融合运用科学学科的观察方法,拍照,写日记;融合應用信息技术学科中信息处理技术,图文并茂制作电子书;将日记上传到学校网站,相互阅读、评价,选出组内最优日记。课堂上,学生使用平板电脑、投影、共享屏、小组分享屏等数字设备,现场扫码投票,陈述理由,选出班内最优日记;自主将观察日记传到群内,合作修改(扫码看案例)。语文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融合促进了学生主动实践。在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学科能力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联动式融合,主题学习
在主题教学中,笔者重视信息技术的跨学科应用,以学科联动的视角规划、统整学程。有关学科的教师围绕主题组织各自学科的相关内容,协同教学,在目标、流程等方面相互配合,不仅实现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发展目标,而且形成合力,更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汇聚于某一主题的有关学科是并列、各自独立的,学科无主次之分,学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协同促进学生基于现实生活的开放式学习。跨学科主题教学通常以年级为单位,由年级主导实施。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就有“伙伴课程”(一年级)、“生命课程”(二年级)、“稻香课程”(三、四年级)、“家乡课程”(五、六年级)等具有代表性的联动式融合案例[2](见表2)。
以“家乡课程”为例(扫码看短片),为“了解锡东新城的过往”“参观锡东新城的新貌”“畅想锡东新城的未来”三个板块,我们开展多学科协同教学:美术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老街,摄影、写生;综合实践教师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寻访各行各业的人们;语文教师开展“家乡人、家乡景、家乡故事”写说训练……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爱学板”和相关软件,指导学生拍摄、录音,制作统计图、设计旅游路线、展示学习成果、进行互动交流,有效提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展开学习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跨界式融合,项目学习
源于现象或问题(为什么或者怎么做),选定探究项目。教师以项目为核心,重视学生跨学科学习中信息素养的提高,支持学生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经验、学习方法,深入探索,尝试解决真实问题,完成任务,建构新理解、新经验。多学科教师基于不可分割的深度理解开展融合教學,能促进学生整体地学,提高他们综合利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3]。
“霾的研究”项目活动(扫码看视频)发端于学生对一段时间为何频繁出现雾霾的疑问。教师设计了观察雾霾现象、探究雾霾成因(并选择焚烧废纸及汽车尾气两种因素进行实验验证)、研究降霾的方法(并选择吹风和降雨进行实验验证)、介绍雾霾防护方法、倡议一起降霾等活动。学生利用“爱学板”的思维导图工具自主整理并分享霾的相关知识;借助天气预报软件实时监控空气质量,对比居民区和工厂附近空气质量数据,分析霾的形成原因;应用实时投屏技术全程展现霾的成因探究实验,课后做霾的成因小实验,并通过“全景课堂”打破家校壁垒进行深入探究[4]。
三、实践四种学习策略
(一)把握实时学情,精准学习
教师教学需要立足学生的学习基础来引导生长,但在传统课堂环境下,教师难以即时获取科学准确的学生学习数据,因此难以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师可以使用各种平台及其数据统计工具,在不同教学时段进行检测,并根据即时反馈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学情数据采集主要包括前置检测、当堂检测和录屏思维可视化等方法。
其一,教师可以借助前置检测来确定学习起点。在课前预习任务中,教师发布检测题目,让学生在家自主学习后进行自我检测。学生登录平台,可以立即了解自己的答题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继续深入学习或结束该主题的学习。同时,教师能够查看学生的答题进度和结果,以便准确预测教学的起点,为后续教学提供决策依据。
其二,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系统反馈的实时检测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将检测题以多种合适的方式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智能终端答题界面上作答。教师在智能终端能够同步看到每个学生的具体答题情况,以及每道题目的正确率,从而根据反馈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确保第一时间查漏补缺,提高教学效率。
其三,教师可以使用录屏功能实现学生思考过程可视化。传统的纸笔问答和作业只能展示结果和部分过程,而教师使用录屏功能可以将学生的整个思考过程记录下来,使其可视化。这有助于教师更精准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促进学习延展,沉浸学习
情境教学能够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教师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生动的形象,不仅有助于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获得抽象、理性的领悟,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实践。利用技术的延伸特性,教师可以拓宽课堂教学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沉浸式学习体验。
其一,模拟情境是情境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突破环境、资源限制,创设更加丰富且真实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可以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穿越时空,观察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事物,甚至开展一些用传统方式与手段实施比较危险的实验。教师创设这种沉浸式的情境,能够改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教师模拟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以下支持:提供有关课程信息和在线学习资源供学生访问浏览,弥补课堂学习不足。
其二,记录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情境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是不可复制的,课堂上很多有意义的、有意思的活动经历往往转瞬即逝。学生可以用照片或视频等形式记录相关过程,在课后继续观看、深入研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记录,使有限的课堂体验得以延续,在课外自定步调进行沉浸式深度学习。
(三)变革学习流程,自主学习
融合性智慧学习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流程得以优化,可实现由标准化学习到非标准化学习的自主化学习转型。
在课前和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听讲座、浏览博客、阅读电子书,还可以在网络上与同伴讨论。无论何时,他们都可以查阅自己需要的资料,获取知识。在课堂上,师生将聚焦于知识的内化,共同研究和探讨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这将促进更多的互动和交流,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虽然学习流程发生变化,但教师始终是学生融合性智慧学习不可或缺的引领者。这种建设性的支持表现为:设计任务单、导学单驱动学习;提供相关资源,推送基于技术支持的微课、微视频和自适应学习系统;提供技术支持,指导学生安装并使用所需软件;更重要的是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从而满足自主化、個性化学习的需求,以期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四)促进互动对话,协作学习
从社会文化学习观的视角来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主要优势之一在于能够创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支持每个人随时随地学习。这种环境不仅提供了平等的机会,而且促进了思维碰撞和相互启发,让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人们科学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社群规则和关系,让学习成为一种群体活动,支持个体和群体共同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人们建立“通过对话深化学习”的学习共同体提供了支持,使得创新创造过程中的多元表达、创意激荡和头脑风暴变得更加容易和方便。这种数字化的智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
在智慧终端和技术的辅助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更加充分,更加高频,协作学习更好地发生。学生围绕学习主题,开展组间协作、组内协作,做前置微课、用适合软件探究、拍生活实践图、绘思维导图、录思考慢镜头、录小老师视频;使用多种工具软件进行合作学习(包括小组讨论、资源共享、成员互助、小组任务完成等)、分享展示(包括个人展示、小组展示等)、展开互动评价。以科学课“植物的叶”为例,第一课时学生分组研究、采集拍摄、前期实验、整理加工;第二课时各组展示、协作分享、形成系统知识。教师开展此课教学,既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规划、自我实践、自我管理,又强调活动中学生的分工协作、承担个体责任,彼此支持,相互启发,协作学习。
总之,人在技术之上。以学习为中心,适切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增强学科联系,开放学习时空,能突破“被动控制,整齐划一,学科割裂”的学习困境,有效助力学习进阶和学生发展。同时,在新人文主义教育观下开展跨学科学习也为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创生优质的学校课程,真正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提供了一种课程实施可能的图景和路径。
参考文献
[1][2][3]黄芳,季荣臻.新人文主义教育观下小学融合课程的开发路径[J].江苏教育,2021(1):43-46.
[4] 李淑英.与儿童一起创生主题课程[J].江苏教育,2022(10):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