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秀德幼儿园 林 燕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的附件《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指出:“帮助幼儿科学做好入学准备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入学期待”。从幼儿园到小学,幼儿即将面临人生中的重大“危机”,能否主动适应变化,直接关系到幼儿能否成功应对即将到来的衔接困境。
长期以来,幼小衔接的话语体系都是由成人建构的,幼儿的话语权始终低微。这导致幼儿在入学期待的建立上被动地跟随成人的步伐,未能主动适应。笔者所在园所——厦门市秀德幼儿园,作为福建省幼小衔接基地园、厦门市湖里区幼小衔接共同体实验园,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过程中,发现在机制健全、有序运转的情况下仍不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明显的问题是作为入学准备主体的幼儿的积极性并未得到调动,幼小过渡并不十分顺利。究其原因,主要是入学准备教育的设计与实施,仍以成人视角为主,体现的是以成人为主体的价值诉求和社会需求,教育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幼儿只是入学准备教育中的被动接受者,个体的内在发展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以幼儿为本,促进幼儿主动地为入学做准备,是幼小科学衔接背景下入学准备教育的应有之义。笔者将以幼儿为本作为本园幼小衔接工作的突破口,站在幼儿的角度去观察幼儿的行为、倾听幼儿的声音,发现幼儿的需要以及真实的想法,并从幼儿的立场出发,据此改进入学准备教育实践,以利于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方式引导幼儿建立积极的入学期待,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
哲学家阿尔查德在《幼儿:权利与童年》中,从哲学角度揭示了幼儿认识客体的自主性,否认了成人比幼儿拥有更多权利,认为成人应该先充分了解幼儿的期待是什么,而非事先假定什么是有价值的。因此,充分了解幼儿,是科学实施入学准备教育的起点。
罗里斯·马拉古齐认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种思想,一百种思维方式”。因此,入学准备教育中教师不只是让幼儿回到话语体系的中央,还要创生出“一百种聆听方法”回应幼儿的“一百种语言表达”。
引导幼儿建立积极的入学期待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沿用传统的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讨论法,还可以结合幼儿绘画、幼儿摄影、游览及地图制作、幼儿会议、游戏扮演等“马赛克”方法,从多元评价工具入手,收集言语信息、行为信息、作品性信息及他人间接信息等,将信息的解释权和意义的建构权赋予幼儿,了解幼儿对入学的真实想法。幼儿也在这一过程中,为教师生动、立体地呈现了即将进入小学的不安、担忧、害怕、焦虑、期待等,如有的幼儿对即将进入陌生的学校感到不安,对肚子饿没点心吃、找不到厕所等感到担忧,对作业、成绩感到焦虑,对戴红领巾、在操场上肆意玩耍等感到期待,等等。
倾听对教师来说,不仅仅意味着听见。教师需要对了解到的幼儿想法等,进行归纳、分析、整合,关注幼儿“声音”背后的本质,据此对入学准备教育的内容、实施路径、具体活动等等进行设计。
大班后期,部分幼儿对即将进入的陌生学校感到不安。这一话题同时引起了同伴的关注,“择校”话题自然地闯入了幼儿的童真世界。幼儿或茫然,或兴奋,或失落。教师通过分析幼儿想法,认为不但无须回避而且要积极面对这个问题,因为它不仅在当下会对幼儿建立积极的入学期待产生较大影响,而且在未来可能会对成为小学生的他们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心理暗示。
教师提取、重组幼儿的想法,生成了“我和我预升的小学”探究活动,旨在引领幼儿了解小学,从而建立积极的入学期待。教师改变了过去教师设计调查问题、全班统一参观一所小学的做法。首先,建立了以幼儿为主、教师参与的调查问卷设计机制,师幼共商共议,最后形成了一份和往年大相径庭、有趣好玩的调查问卷,其中既有“学校的楼有多高?每层楼有几个班?”“一年级有几个班?在几楼?”“在哪里玩?”“厕所有几个小便池?拉便便的地方有没有门?”等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又有教师征询幼儿意见后列入的问题,如“学校是什么时候建的?”“学校有多大?”等。接着,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利用周末时间,走进了即将预升的小学,展开探究。随后,教师请探究地点相同的幼儿共同将调查结果制成一张大海报。最后,组织小组之间分享交流。在交流中,教师欣喜地发现幼儿俨然成为各自预升学校的代言人,不仅对小学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而且通过比较,发现了各自预升学校的优点,如“新建的学校比老学校更大、更漂亮,但是老学校操场上的树特别大、特别多”“老的学校墙壁有点裂,但是小朋友的桌椅还是很新的”等。积极的入学期待在深入的探究中自然形成。
正面感受是一种积极的、正向的情感体验,比如安全、被接纳、被爱、快乐、幸福等等。有研究表明,幼儿对小学的感受正面与否,直接影响着幼儿能否更快地适应小学。因此,教师应注重幼儿的积极体验,激发幼儿对小学的正面感受,让良好的情感体验成为入学准备教育的底色。
随着幼小衔接越来越被重视,大班幼儿进入小学的频次逐渐增加。通过对幼儿的访谈,笔者发现参观小学后幼儿入学焦虑并未降低,而部分焦虑甚至源于参观小学的负面感受,如“厕所太远”“不认识字、看不懂题目”“上课坐不住会被老师批评”等,甚至有的幼儿出现了参观小学次数越多越不想上学的情况。
针对幼儿的焦虑,教师立足“带领幼儿走进小学,究竟期望幼儿获得什么样的感受?怎么做才能有这样的感受?”,以幼儿视角,尝试运用渐进式、参与式的参观方式,来“翻转”小学在幼儿心目中的印象。第一,由近及远,由动入静。教师精心规划参观路线,带领幼儿从距离幼儿生活最近、幼儿最关切的生活区域开始,到室内外体育场馆、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与现阶段幼儿活动形式最接近、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场所,最后再到与幼儿园活动差别最大的教室进行参观。第二,亲身参与、亲临体验。教师带领幼儿到小学食堂里吃一顿饭,在环形跑道上跑步,到足球场上踢球,在音乐教室、美术教室里和一年级的哥哥姐姐唱唱、画画,再到教室里听一听有趣的课等。这种渐进式、参与式的参观,减少了幼儿对小学学习生活的不安、恐惧等负面感受。幼儿逐渐感受到小学并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样严肃、乏味,而是可爱、有趣的,从而缓解了入学焦虑。
要顺利实现幼小过渡,建立归属感是最重要的一步。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被爱、被接纳、被认可的,是帮助幼儿建立起归属感的前提条件。归属感的建立,需要小学和幼儿园共同努力,使小学在幼儿心中形成一个“友好学校”的形象。
笔者所在的“小幼共同体”积极探索,如带领幼儿第一次进小学时,校长站在校门口亲自迎接幼儿,与每一个幼儿击掌,表示欢迎,向幼儿表达期待和尊重。幼儿在从“园长妈妈”转向“校长爸爸”“校长妈妈”的过程中,对小学产生了亲近感。同时,幼儿园与小学不仅建立了校园之间的友好关系,更将幼儿个体融入“友好共同体”中,让幼儿与小学生“结对子”,一起进行课间十分钟活动、一起升国旗。小学生带着大班的弟弟妹妹去玩小学里的大滑滑梯、班级里的区域游戏,让幼儿感受并逐渐融入友善、有爱的人际环境里。在此基础上,幼儿园教师鼓励幼儿将自己得意的作品、种植的小植物、喜欢的游戏材料带到小学里与小学生哥哥姐姐分享,请小学生哥哥姐姐定期给大班的弟弟妹妹介绍学校近期有趣的事等。小学生与幼儿的友好往来,不仅消除了幼儿的人际交往压力,更让幼儿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
《指导意见》强调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用科学的、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方式,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各类指导性文件,一再强调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幼儿的学习方式。因此,游戏应成为幼儿入学准备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师应让幼儿的快乐探索成为入学准备教育的动力,让幼儿在自主探索的快乐游戏中做好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更有意义的入学准备。
教师应尽量满足幼儿的游戏愿望,并挖掘游戏的价值,发挥游戏在入学准备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每年都会带领幼儿参观小学,并向幼儿提出“小朋友们要排好队、安安静静地跟着老师”等参观要求。但幼儿掉队、说话等现象层出不穷,参观小学往往成为一场不愉快的体验。
为了帮助大班幼儿熟悉小学环境、建立积极的入学期待,在去小学前的谈话中,部分幼儿提出“我们不想跟着队伍,我们想自己在学校里走一走”,有的幼儿提出了反对意见“小学太大,我们会迷路”“没有老师带,我们会迷路”等。这时,有的幼儿想起了他们在幼儿园里常玩的户外定向运动游戏,提出了“我们可以看地图”等解决方法。幼儿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设法找出了问题解决的策略。户外定向运动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游戏,它涉及运动、识图、空间、认知、交往等能力的发展,以及勇敢等良好品质的培养。顺应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将幼儿在户外定向运动游戏的经验迁移到参观小学的活动,既可以实现多方面的目标,又能让幼儿获得掌控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入学期待。
当幼儿发展出高水平的认知能力和汲取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并创造性地运用它们时,我们都能看到幼儿的自我实现。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游戏的发展,有目的地搭建学习支架,做好幼儿游戏的共构者、支持者。
基于幼儿的游戏愿望,教师为幼儿创设了条件,支持幼儿到金安小学中玩“打卡金安”游戏。小学师生为幼儿制作了“金安十八景”,将快乐农场、绘梦画廊、科学星球、神农百草园等“学生网红打卡点”,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呈现给幼儿,激发了幼儿对“动漫小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丰富了幼儿游戏的经验。幼儿自由结伴形成探寻小分队,利用“手绘小学地图”等,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定向运动游戏。任务由易到难,点标由近及远、从一个到多个;地图点标从教师设计到师幼合作设计,再到幼儿自主设计;游戏规则从无输赢制到依据速度决胜负……教师通过情境支架、问题支架、材料支架、图示支架、表征支架等,推动游戏持续深入地发展。幼儿通过定向游戏,认识了小学的校园环境,并受到了校园文化的浸润。有的幼儿说:“金安小学是一所快乐的学校,因为在‘乐见五爱’有三尊很好玩的笑脸雕塑。”有的幼儿发现了金安小学“吉祥宝贝家族”中“红宝”“蓝宝”“橙宝”雕塑的秘密,比如“红宝”举着红红的五星红旗、旁边种着三角梅,表示爱厦门、爱祖国等等。实践证明,在高质量的游戏中,幼儿更容易建立起积极的自我概念,也更容易对未来的小学生活产生期待,而这些都不约而同地指向入学准备。
综上所述,幼儿园要以幼儿为本,真正地去尊重幼儿、倾听幼儿、理解幼儿、支持幼儿,让幼儿成为入学准备教育中的共同发起者、积极创造者、勇敢实践者,主动地建立积极的入学期待,顺利实现幼小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