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第三实验幼儿园 林 丹
笔者所在的幼儿园——福州市晋安区第三实验幼儿园,自2016年开始围绕活动区游戏开展了区域空间规划、环境创设、材料投放等系列研讨活动。我们结合园所现状,以活动区材料投放为切入点,让教师在真实情境中思考、操作、调整,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活动区材料投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园本教研的有效性,进而推动游戏开展,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创设活动区时,材料投放是难点:材料不足,会影响活动区游戏的正常开展;材料单一,则无法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我们利用问题导向式教研活动,引导教师关注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参与教研的教师首先聆听了大班陈老师介绍的材料投放思路:科学区,因为幼儿对人体呼吸器官很感兴趣,所以提供了各种材料,支持幼儿自主探索身体的奥秘。美工区,投放了吸管、扭扭棒等材料,鼓励幼儿自主组合材料并制作“运动小人”。建构区,利用各种建构材料,引导幼儿搭建生活中的运动场所和“福道”。生活区,提供果干和茶叶,引导幼儿为同伴泡养生茶,增强合作、分享意识。
问题一:大班活动区的材料投放应该关注什么?
教师A:教师应关注材料投放的开放性,多投放一些低结构材料,鼓励幼儿自主探索。
教师B:材料投放要有层次性,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
…………
主持人:投放材料时我们应该关注什么?
教师C:关注本班幼儿。
主持人:关注幼儿的什么方面?
教师C:幼儿的已有水平、经验和兴趣。
教师D:幼儿的发展目标,以及幼儿通过与材料互动获得的有益经验。
问题二:那么现有的哪些材料是基于幼儿的经验、兴趣投放的?
教师C:去年我是这个班的老师,今天观察该班级的材料投放时发现除了科学区,其他区域的材料和去年班级的材料相差不大。这样适合发展中的幼儿吗?
陈老师:居家防疫期间幼儿通过手工制作“呼吸装置”,初步了解了人体呼吸的秘密。幼儿对人体的内部结构产生了好奇,有了探索身体奥秘的兴趣。我便在科学区投放了支持幼儿探索的材料。美工区,我觉得原来的班级材料投放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可以激发幼儿自由创作。生活区,泡茶比较适合大班幼儿,所以就沿用原来的材料。
主持人: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教师C:材料投放的主要依据是教师自己的想法。
教师A:除了科学区,在其他区域中似乎没有看到教师对幼儿兴趣的追随。
教师B:材料比较单一。生活区,教师投放了果干和茶叶引导幼儿泡养生茶,是希望幼儿探究什么?美工区,教师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教育建议“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投放了制作“运动小人”的材料,所有幼儿只能制作“运动小人”而不能有其他的创作活动吗?
教研活动中,主持人通过问题引导参与教研的教师明晰:投放材料时应基于幼儿的已有发展水平,关注幼儿的兴趣、发展需要。经过讨论后,陈老师对于班级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思路进行了调整。
陈老师:科学区,结合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准备投放绘本《身体的秘密》,提供开放性材料如吸管、扭扭棒、管子、颜料、毛球等,支持幼儿自主探索身体的奥秘。数学区,结合幼儿的发展需要,增加扑克、彩绳等材料和对应的可操作底板,丰富幼儿在排序、分类、学习相邻数、学习数的组成与分解等方面的数学经验。美工区,因为中班时幼儿已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自由组合、拼摆,所以此次增加了多种材料如锡纸、木勺、圆木片、木块、木珠、树枝等,鼓励幼儿自由探索、创作。生活区,幼儿已能运用洗、切、剥、夹、剪等技能制作蔬果饼,根据幼儿的兴趣,提供多种蔬果,利用材料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支持幼儿自主选择水果进行切片、烘干,运用对比,逐步了解切片厚薄与烘干时长的关系;增加电子秤,探索水果干、冰糖配比,自主调配水果茶。
在活动区游戏开展过程中,如何适时调整材料以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这是很多教师在开展活动区游戏时面临的难点。在巡班过程中,笔者经常会看到:教师花大量时间向幼儿介绍材料,却没有开展区域游戏。和教师交流中,笔者常听到:“如果没有提前介绍,幼儿面对这么多材料可能不会玩。玩的时候材料乱放,整个班级乱哄哄的!”以此看出,尽管教师在思想上认识到了可以通过材料支持幼儿自主探究,但行为上仍以指导幼儿按照教师的投放意图进行操作为主。在活动区游戏开展之后,我园开展了体验式教研,让教师与材料互动,最后分享讨论,以此引导教师在真实游戏中用幼儿的视角去投放或调整材料。
参与教研的教师进入中班活动区并游戏后,开始了研讨。
主持人:你玩了什么?遇到什么困难?发现了什么?
教师A:刚才我进入益智区玩扑克牌,可是教师B取材料的时候不小心踩了我,牌的顺序都乱了。
主持人:大家发现了什么?
教师B:好挤,所有人都集中在柜子前,材料满地都是。
主持人:应该如何调整?
教师C:应留出适当的空间,便于幼儿拿取材料。
主持人:由教师设计吗?还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商量?
教师A:可以和幼儿一起商量。可以在游戏前利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和幼儿讨论怎么玩、怎么取材料而不打扰别人。
主持人:很好,在开始游戏之前我们就应该和幼儿一起建立常规。
教师B:游戏之前,班级教师介绍了每个区的材料,但是玩的时候我已经不记得了,尤其是美工区有很多材料,我不知道怎么选。
主持人:为什么不记得?
教师D:一个班级最少五个区,每个区最少有一到两个柜子。教师记不住这么多材料,幼儿更记不住。
教师E:教师介绍材料的作用不大。
教师A:可以让幼儿玩一玩,并说说对于材料的想法。
主持人:那幼儿不会玩怎么办?
教师B:其实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他们对材料还是有一定的经验和想法的。比如美工区,教师可以问一问幼儿喜欢哪些材料。教师说太多了,反而限制了幼儿的想象。
教师F:我在生活区制作面团的时候,无从下手,和面的时候也忘记要戴口罩,后来在别的老师的提醒下,才了解和面的流程和步骤。我觉得生活区游戏需要教师和幼儿共同明晰一些基本的注意事项。
主持人:那教师和幼儿说到什么程度比较合适?
教师F:我觉得要和幼儿讲清楚操作流程,以及要戴口罩、袖套、帽子等注意事项。教师要注意告诉幼儿操作前要洗手、各种容器分别装什么食材等。
教师E:对于面粉和水的配比,可以让幼儿自主探究。
教师F:幼儿还要知道怎么和面。
主持人:这个经验,我们可以请家长帮助幼儿做好经验准备。
随后,大家针对投放真实食物材料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有价值的策略。
参与体验式教研的教师开始反思自身行为。体验式教研中,教师在体验之后围绕问题“你玩了什么?遇到什么困难?发现什么?”进行研讨。教师意识到:首先,要保证游戏正常开展,就应让幼儿明晰进区规则和取材料的路线。其次,教师要引导幼儿通过参观、体验、操作与材料互动,从而熟悉材料。最后,面对生活区,教师要和幼儿明晰卫生要求以及食材存放等事项。在体验式教研中,因为每个参与教研的教师都动手操作了,所以能够更好地站在幼儿的视角发现区域中材料投放等问题。
我们要求教师走进各个班级,根据观察记录来观察幼儿与材料互动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研讨。
参与教研的教师观察了中班活动区游戏后进行了集中研讨。
教师A:我刚才观察的是幼儿A。他将大小及形状不同的泡沫方块按规律排序、拼摆、叠高。他玩了一会儿就放弃了。我想问执教教师投放材料的最初目的是什么。
执教教师:这份材料,我原先的设想是引导幼儿把大小、形状不一的泡沫方块按规律排序或者拼摆图形。
主持人:对于这样一份材料,幼儿为什么没有持续进行游戏?
教师B:泡沫方块看似没有固定玩法,但其实目的性非常明确,而且幼儿已经很熟悉了。
教师C:这份材料太简单了,可以增加九宫格、点卡和数字卡等。游戏规则由幼儿自己确定,这样既可以满足幼儿探究的欲望,又能支持幼儿巩固对数的认识。
教师D:我觉得还可以增加如扭扭棒、扣子、小卡片、小珠子等辅助性的低结构材料,不限定材料的使用方法。
主持人:我们可以怎么调整材料?
执教教师:不能盲目调整材料或直接换新,还是得考虑幼儿的发展需要。
教师A:反思材料与幼儿发展水平的匹配度,然后再调整。
观察幼儿的操作,然后进行研讨,可以引导教师思考:幼儿为什么无法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游戏?此次教研,教师意识到材料的调整不能盲目换新,而应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和发展水平。
园本教研,既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园本教研的质量,与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相关。问题导向式教研、体验式教研以及根据观察结果的教研,或让教师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或让教师亲身体验游戏的过程,或让教师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有助于帮助教师解决活动区材料投放与调整的问题,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