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艺术在陈家祠堂中的应用研究

2024-04-14 02:11陆惠英赖彦蓉钟云燕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装饰艺术

陆惠英 赖彦蓉 钟云燕

摘 要:岭南建筑具有独特风格和地域文化,各类建筑装饰艺术能反映当地的生活方式、物质文化、民风民俗以及审美情趣等。从广东省广州市陈家祠堂建筑的历史背景分析其结构特征,通过探析陈家祠堂建筑装饰艺术的形式、题材、寓意,总结出装饰艺术在陈家祠堂当中的装饰作用及蕴含的文化内涵,为我国当代建筑设计的民族化提供丰富的资源,助力传统艺术的延续和发展。

关键词:岭南建筑;装饰艺术;陈家祠堂

岭南位于我国南部,是南方五岭以南地区的概称。北回归线横穿岭南的中部,该地区地形复杂,有山地、平原、台地、丘陵,同时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从建筑文化来看,岭南建筑文化具有多元、开放、实用的浓郁地域特色,吸收了中原、江南、粤北等地区以及海外文化精华而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传承紧密相关。从建筑结构来看,岭南传统建筑结构共有三种,其一是独特的瓦片结构,其二是沿袭南方的木结构,其三是竹结构。瓦片结构可以吸收太阳照射的热量,其建筑材料能吸收和释放水分,起到调节湿度的作用;木结构和竹结构是岭南建筑的特色,不仅方便建造,而且建筑内部空间更加宽敞,通风透气。从建筑材料来看,岭南建筑材料丰富多样,早期的砌墙材料主要有三合土、卵石、砖等,清代以后多用红砖、青砖、石板等,材料的实用性与装饰性相结合,展现独特的岭南建筑风格。陈家祠在建筑文化、结构以及材料上都具有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风格,又有南方建筑的鲜明特色,是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的代表之一。

一、陈家祠堂的基本概况

宗祠建筑是岭南民系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祠堂又称为宗祠、祖庙、祖祠,主要用于祭祀祖先,还可以用于办理婚嫁、丧事、贺寿等事宜。广州市中山七路的陈家祠最初为“陈氏书院”,最初的目的是给本地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提供一个居住的地方。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广东四十八位陈氏乡绅,以陈昌朝和陈宗询为代表的全省七十二县的陈氏宗亲筹资在此兴建了陈家祠。该建筑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占地面积为36 600平方米[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水土造就了不同地域的风俗文化。陈家祠是在特定的建筑空间内利用地域特有的材料,提取了代表当地特色的鲜明视觉符号融入建筑设计内,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自古以来,中国空间以“中”为尊,讲究对称布局,主次分明。陈家祠的中路建筑是建筑群中等级最高的,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宽、纵深均为80米,平面呈正方形,为中国的“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院落式布局。建筑东西两侧设有东西两庑,庑内有厢房和廊,斋和前后厢均采用了硬山顶,中厢采用了卷棚顶。中进大堂是建筑最核心部分——聚贤堂。聚贤堂采用了硬山式结构屋顶,屋顶样式多样、高低起伏,形成了优美的画卷。陈家祠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中国清代传统岭南宗祠建筑。

二、陈家祠堂的装饰艺术

陈家祠的装饰艺术有“七绝”之称。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彩绘,共同构成“三雕两塑一铸一画”。陈家祠的装饰艺术规模宏大、工艺超群、题材广泛,不仅是民间艺术家的匠心之作,还是岭南地区民间装饰艺术大全集。其建筑裝饰艺术展现出民间艺术家的巧夺天工,他们在整个建筑材料上因地制宜,运用了代表当地的材料,独具匠心。

(一)木雕

木材是我国自古以来使用较多的建筑材料之一,是雕刻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重要材料。人们将木视为有灵性的象征,认为一个建筑拥有了灵气,就寓意着生命的繁衍和事物的朝气蓬勃。陈家祠中的木雕以浮雕和镂雕为主,在梁架及许多部位上都进行了雕刻艺术加工,如梁枋、斗拱、柁墩等处。陈家祠中的屏风数量极多,屏风除了作为装饰艺术外,还兼备门的功能,因此,人们经常称其为“屏门”,可根据空间的需要来开屏与闭屏。聚贤堂最中间位置设有十二扇木雕,各扇高为5米,宽为1.2米,规模之大为广东之最,利用了双面镂空雕刻的屏风,营造了若隐若现的含蓄之美。屏风上的内容主要以历史故事为题材,被誉为“民间艺人用木头和钢刀雕就的历史故事长廊”。

(二)砖雕

陈家祠的砖雕主要分布在檐墙、廊门、山墙墀头之上,砖雕技法独特,雕刻如发丝般精细,也被称为“挂线砖雕”。砖雕,顾名思义就是在砖头上进行雕刻,是独特的建筑雕刻艺术,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曾广泛应用在民间装饰艺术当中。至晚清时期,砖雕艺术达到顶峰。从南到北、从官邸到民居,在建筑中利用砖雕进行装饰已经是常见的手法。岭南砖雕和北方的砖雕存在一定的差异:岭南砖雕立体写实感强,雕刻手法自然灵活、十分精细;北方砖雕多为浅雕、平雕,雕刻手法浑厚粗犷,讲究画面疏密有序。砖雕是装饰的一部分,也是建筑的一部分,最初它只是出现在面积较小的区域,如作为一个小小点缀的窗花,后来出现了大型组合砖雕,主要是将东莞烧制的水磨青砖精雕细刻之后拼接而成。陈家祠中的砖雕以浮雕为主,除此之外,还将圆雕、透雕、镂空雕等技法运用在局部装饰上。而气势磅礴的砖雕非外檐墙上的六幅大型砖雕图莫属,分布在大门的左右两侧,最大的两幅人物作品分别是《梁山聚义图》和《刘庆伏狼驹图》,宽和高分别都是3.6米和1.75米,两旁还雕刻着不同书体的诗文,是岭南建筑中极为少见的大型诗书画结合的砖雕。

(三)石雕

石雕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人们在磨石具时会雕刻自己喜欢的装饰图案,后来演变到石构件中,造就了建筑石雕艺术。建筑石雕在岭南地区历史悠久,陈家祠中的石雕建筑就是典型代表之一,主要采用的是花岗岩石材,其具有耐磨、耐腐蚀、耐风化的特性。陈家祠中的台基、台阶、垂带、柱础以及柱子上的月梁都采用了精美的石雕装饰艺术。岭南气候潮湿,为防止木柱被雨水腐蚀和虫蛀,木柱子下面都使用了石柱础。其上也采用了石雕装饰艺术,样式繁多,有竹节形、圆球鼓形、杨桃形等。陈家祠的大门左右分布着一对气势恢宏的石狮子,狮子口中都含着石圆球。左边的狮子用狮爪轻抚小狮子,右边的狮子则是脚踏石球,傲视远方,气势威严。

(四)灰塑

灰塑在广东民间又被称为“灰批”。最初,灰塑具备的是建筑功能,后来演变成建筑装饰艺术,除了具有装饰屋顶结构的作用之外,还能防止风沙、调节湿热以及掩饰屋顶接驳的缺陷。“灰”就是指石灰,灰塑的制造需要两种灰:一种是草筋灰,另一种是纸筋灰。南方多雨,对屋面前后两坡校交处的正脊的防漏要求很高。陈家祠屋脊顶部粗大并分层,上层是佛山石湾的陶塑公仔,下层是立雕式灰塑,也称“脊座”。除了正脊有灰塑外,垂脊、连廊、廊门、山墙和墙楣等也都运用了灰塑装饰艺术,灰塑总长度2 500多米。灰塑脊饰的布局也很有讲究,一般分为单数脊,中间的脊饰是规模最大的,被称为“主画”,也是最能展现主题的部分。最著名的莫属首进庭院中的两条连廊,羊城八景、人物故事、花鸟鱼虫,这些作品构成一幕幕有趣生动的戏剧性场面,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还是山墙垂脊前的12对灰塑狮子,通体朱红的狮子体型巨大,张口翘尾,头上长着独角,呈凌空飞扑之势,形象生动,活泼勇猛。

(五)陶塑

陈家祠的陶塑主要集中在脊饰上,采用的是著名的石湾陶塑。其以陶泥为主要原料,雕塑后烧制而成,它拥有耐高温、耐腐蚀、久保色质的优点,很适合高温多雨的岭南地区。陈家祠共有11条陶塑脊饰,其中以聚贤堂上的脊饰规模最为宏大,色彩最为绚丽,制作工艺最为精湛。陈家祠的屋脊在岭南地区可谓独占鳌头,陶塑瓦脊的长度达27米,高度为2.9米,加上灰塑底座的高度总共达4.26米,是目前已知的岭南祠堂建筑中最大且最复杂的脊饰之一。高屋脊是广东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正脊有上下两层,下层是灰塑,上层则是陶塑。最引人注目的是高脊上的一对造型独特的瑞兽,它拥有龙头鱼尾,还有两根向天上翘着的龙须,鱼尾造型与龙须相对称,使屋顶的轮廓更加优美。在古代,人们称其为“鳌鱼”,认为鳌生于海域,好吞火,有独占鳌头、防火避灾的寓意。陶塑许多都是空心的,可以减轻屋脊的重量,在布局上采用了左右对称的形式,按照比例,以多段多层次组合成型。这些陶塑中有许多人物的手和脸都没有上釉,可以很容易分辨出灰塑与陶塑。

(六)铜铁铸

铜铁铸主要是以铜、铁为原料铸造出钟、鼎、瑞兽等图案及建筑构件,同时吸收了西方建筑铜铁构件的做法。陈家祠的建设在清末时期,当时的广州早已经有了海关口,因此在传统建筑上借鉴西方建筑的特色已不足为奇。虽然陈家祠铜铁铸装饰工艺为数不多,但恰到好处,聚贤堂门前的月台上就将石雕与铜铁铸相结合,建造了建筑框架。民间工艺家巧妙地利用立体通透的铜铁铸镶嵌在围栏的石雕内,铜铁铸与石雕之间的材料色彩对比碰撞,造就了陈家祠装饰艺术独特风格,技法超群,构思寓意深刻,体现出岭南民间艺人精湛技术和奇思妙想的有机结合。

(七)彩绘

中国的彩绘艺术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于隋唐广为人知,至清朝进入鼎盛时期。传统彩绘也称丹青,人们常在中国传统建筑上绘制装饰画,主要绘制于梁、天花、斗拱等木构件上。陈家祠的彩绘主要分布在大门的门板和东西厢房的墙壁上。陈家祠大门门板上绘制了4米高的两尊门神,左边是白脸秦琼,右边是黑脸尉迟恭,颜色丰富,色泽艳丽,突出门神的高大威武。东厢房墙上绘制的《滕王阁图》和西厢房墙上绘制的《夜宴桃李图》,人物刻画惟妙惟肖,题材都是文人雅士,突出建筑的人文属性。

三、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

建筑装饰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是一定社会、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观念在物质层面的反映,带有鲜明的时代与地域特色[2]。建筑装饰艺术从属于建筑主体,在满足建筑功能、特征、性质中体现装饰艺术的美感。建筑装饰艺术又可以从建筑中划分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展现装饰艺术的审美价值。传统建筑的装饰艺术延绵了数千年之久,通过与人的接触,赋予其人类的情感和生命,体现创造者的意图。

陈家祠是集岭南历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型代表,突出了岭南地方特色,几乎囊括了所有传统民间装饰题材,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花卉果木、祥云瑞兽、名人诗句甚至名家书法等等。尤其是大门梁架上就雕刻着许多民间故事题材,其中,《三国演义》最为突出,雕刻着曹操坐在铜雀台观看各大将相比武的场景,突出刻画了徐晃与许褚为争夺锦袍比武而不相上下的情景。此外,陈家祠中只要有装饰艺术的地方就有“福”字,其字体形式变化万千,生动活泼。蝙蝠的“蝠”与“福”谐音,象征福寿,是民间最喜爱的吉祥物之一。为了迎合人们的审美需求,灰塑艺人化丑为美,把蝙蝠塑成各种模样,有鹰嘴蝙蝠、鸡腿蝙蝠、翘尾蝙蝠,甚至蝙蝠的头上还装饰了龙角,其造型千奇百怪,妙不可言[3]。

祠堂是历史的教科书,它既蕴含淳朴的内容,又埋藏了深厚的人文根基,是传统丧葬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对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研究中,有人指出:“这些理想化传记故事的目的并非真实地描述人物,而是为了提供一些典型的例子。”在我国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受限,因此将很多无法解释的事和自然现象归为神鬼所为,长此以往,形成了对神灵鬼怪的敬仰和信奉。石狮子可以追溯到汉代,其不仅是宅门的装饰,还象征了家族显赫,表达保家族平安之祈愿。陈家祠门前的狮子、大门彩绘的门神等都具有辟邪、镇宅、保平安的寓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至汉魏涌现了大批的吉祥图案,文人书画也促进了吉祥图案的发展,花鸟、人物等各种各样寓意吉祥的装饰艺术都应用在了建筑及工艺上。陈家祠中的动物、植物、神话故事等题材的装饰图样都蕴含着吉祥的寓意,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结语

陈家祠在遵循传统礼制文化的基础上,承载着家族历史、民族文化、精神风貌,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不论是在装饰艺术还是建筑设计上,都具有重要意义。陈家祠利用了丰富的色彩、多样化的材料以及灵活的构图形式,蕴含了丰富多样的民俗元素,反映着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审美情趣,是当时人们对文化积淀、生活环境、气候条件、宗教信仰的有机结合,承载着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内涵。通过对陈家祠装饰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的探析,可为我国当代设计的民族化提供丰富的资源,有助于传统艺术的延续和发展。

參考文献:

[1]陈巧任.论“七绝”装饰艺术在陈家祠建筑空间中的价值及意义[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2]姜陈,吴珊,周洪涛.屋顶上的市井:岭南宗祠建筑陶脊装饰特征初探[J].中国陶瓷,2021(3):99-105.

[3]崔惠华.陈氏书院的灰塑装饰[J].装饰,2004(8):42-43.

作者简介:

陆惠英,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与环境设计。

赖彦蓉,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与环境设计。

钟云燕(通讯作者),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装饰艺术
浅谈中国北方民间建筑木雕装饰艺术
当代城市建筑环境空间中的装饰艺术探析
中国古代陶瓷装饰艺术探析
长袍后面的辉煌
浅谈建筑材料的装饰艺术及运用
新疆维吾尔族民间装饰艺术中的巴旦木纹样研究
汉画像石的彩绘艺术探渊
浅谈《提梁石瓢》的装饰艺术与紫砂文化
“装饰艺术”运动中建筑设计的发展
图案设计在陶瓷设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