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偲艺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06)
研究证实早期社交经验对思维、情感、价值观和人格发展至关重要,现代初中生的社会化程度明显超越了以往。过早或滞后的社会化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分析我国初中生过度社会化的原因并提出缓解策略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高未来人口素质的重要任务。
过度社会化也被称为过分社会化,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斯·朗提出。目前对过度社会化的理解存在三种不同观点。其中之一认为,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他们仅获得与他人共性的一面,而个人个性可能未得到充分发展,这形成了一种完全共性化的现象[1]。第二种观点涉及社会化超出了年龄界限,即成员在完成社会化任务时,无论是任务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越了个人心理和生理能力所能容纳的年龄限制[2]。第三种观点强调个人对社会价值观念的接受已超出某一界限,因此导致了社会化功能性质的变化[3]。
综上所述,所谓的过度社会化就是指,在生活目标、价值观念、行为、角色等社会活动领域上发展速度过快,甚至畸形化发展的社会化现象。因此,初中生的过度社会化以其是否具有成人化表现为主要判断标准。
1.言行举止成人化
初中生的言行举止应该符合这一年龄阶段的特征,从小学的幼稚逐渐向成熟过度,总体应是偏儿童化的。但现在很多初中生的言行举止成人化倾向严重。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他们模仿电视剧、电影中人物的言行。在消费上,受互联网的影响了解各类商品的品牌,购买奢侈品。在穿衣打扮方面,尝试化妆和过于成熟的着装。学习态度存在功利性,偏离了获得知识本身的追求。这种过于成熟的言行举止使他们过早地失去了本该有的天真,不利于未来的成长。
2.人际交往功利化
初中生的友情,本应是建立在有着共同志趣、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一种相互依赖的情感关系,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逐渐地将依恋关系从父母转移向朋友。但是,现在的初中生在交友上有着明显功利化的倾向,更愿意和当班干部的同学做朋友,这样在班级管理中就可以受到“特殊关照”。这种功利化的交往方式损害了真正友情的建立,使社交关系变得虚伪和受到利益驱动。
3.思维方式成熟化
思维方式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促进个体社会化的顺利发展,错误的思维方式则会引导个体误入歧途。初中阶段,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得到明显的发展,敢于独自思考,提出大胆见解。但是过度社会化影响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倾向于效仿成人的思维方式,而非首先遵循自己的内在想法。这种错位可能影响心智的健全发展。
社会角色理论强调,角色扮演中角色期待和实践是关键,而角色领悟是连接两者的桥梁。角色领悟能力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个人自身条件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程度。初中生过度社会化主要受制于认知发展和青春期身心变化的影响。
首先,受到身心发展的限制。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处在急剧变化的阶段,容易被外界所影响。他们的认知和思维发展尚未完善,更多地采用经验型思维。因此,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下,他们对信息的接收大多仍处于被动状态,社会大众媒体所大肆宣传的内容主导了他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和认知,从而无意识地模仿。
其次,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个体的外部特征、生理状态和心理活动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快速生长发育、内分泌功能的高度活跃、生殖系统的迅速发育与成熟,以及心智发展进程的急速加快,从而引发了相应的心理行为变化[4]。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条件改善,饮食选择种类丰富,孩子们受到快餐食品中激素的影响,青春期不断提前,这也是导致初中生过度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个体已经满足扮演特定角色的要求,然后按照该角色的条件执行相应行为,以履行相关职责,便进入了角色扮演的阶段[5]。社会角色理论认为,个体在角色扮演时需要经历角色期待、角色领悟以及角色实践这三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角色冲突,这种冲突凸显了社会层面的微观矛盾。社会冲突对初中生过度社会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产生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困扰。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物质生活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社会风气也受到了消极影响。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能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观点和生活,包括积极和消极信息。
另一方面,大众传媒的管理不善。社交媒体应用如抖音和脸书在近十年内迅速发展,但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管。互联网使用缺乏限制,导致孩子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社会认知模式研究表明,社会行为是基于对过去社会反馈信息的加工和学习,在实施行动前,人们观察学习动作模式,将其转化为信息概念,以符号形式储存于大脑[6]。在中学阶段的学生对主体意识较为淡漠,学生们通常都只能被动地接受由大众媒介所发出的信息。
2.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教育社会学中,家庭被视为具有“面对面”交往特征的基本社会单位,其生活方式在社会化方面具有重要示范作用[7]。现实生活中,父母通常误解过度社会化这一概念,认为这是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家长不当的教养方式也会导致儿童的过度社会化。常见的家长教养方式分为溺爱型、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一些家长采用放任型的教养方式,这对学生的社会化状况发展十分不利。放任式教育看似给予儿童更多自主权和自由,但却缺乏必要的关心、理解和行为指导,这使得儿童产生过度社会化倾向时父母不能及时发现和矫正。
3.学校教育的盲区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学校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根据特定社会需求,将外部经验转化为实践经验,并在其中履行不同社会角色的教育活动。在校园中主要有两个方面作用于初中生的社会化,即教师与同辈。
(1)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大班额教学常导致教师难以个别关注学生。班主任的多重职责,如管理、教育和作业批改,使得他们难以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表现和心理状态。因此,教育体制需要寻求更有效的方法,以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
(2)同辈群体对初中生的影响尤为显著。初中生逐渐独立于父母,寻求自主性,并将同伴作为新的理想参照。根据群体理论,个体在群体中受内在价值观、志向和目标的影响,呈现出共性行为规范。因此,同伴关系在塑造初中生行为和态度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有时甚至超越了家庭和教师的影响。
尼尔·波兹曼强调,印刷术的引入使孩子们获得了自身的特征,这导致了他们在处事方式和行为上与成年人产生了差异[8]。网络信息时代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的分界变得模糊。波兹曼认为,在电视时代,人生经历了婴儿期和老年期,而中间的阶段可以称为“成人化的儿童”。这一观点反映了社会和技术变革对个体成长的影响[9]。大众传媒对初中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本应发展创造力的年龄,他们模仿着成人的语言和话题,做着成人的行为,失去了青少年所具有的特点和独有的个性。
社会化贯穿于个体一生,涵盖初始、预期、发展、逆向和再社会化等阶段。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为整个社会化过程奠定基础,而过度社会化现象在初中阶段较为普遍。过度社会化会引起初中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使整体的幸福感下降,进而影响学生在高中和大学阶段的身心发展以及学习动力。
初中生过度社会化现象可能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功利化加深以及不良风气蔓延等方面。部分初中生受到网红和明星文化的影响,将人生理想和未来目标设定为当网红赚大钱,有的学生认为当公务员也是为了安逸的生活。初中正面临普职分流的关键时期,如果这种畸形的观念根深蒂固,则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进而影响他们的家庭、朋友。
初中生过度社会化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产生偏差,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塑造。初中时期是整个学生时代的关键转折期,如果不能正确引导甚至会影响个人的整个人生发展。下面主要从学生个人,学校以及社会的角度提出对策。
初中生过度社会化问题根源于对自身角色认知不足,导致角色扮演出现问题。社会角色理论强调社会角色规范个人活动,解决问题需从角色认知、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入手。教育应强化角色认知,培养自我意识和管理能力,帮助初中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角色,减少过度社会化的不良影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1.清晰角色定位
教师可以通过班会等形式,帮助学生从“别人眼中的我”“理想中的我”“自我评价”三个侧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在引导学生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后,再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只有通过个人教育,反思自身,学生才能深刻认识到问题,从而更有效地纠正错误,推动个人社会化进程。
2.学习正面参照对象
以群体理论为基础,个体通常会从参考群体中寻求规范的比较价值。这种规范作用常常在个体内化价值观、形成态度的过程中产生显著而深远的影响。好的参照群体能为其他成员起到榜样的效应。初中生在选择榜样时要谨慎,选择积极向上的人作为自己的学习对象或者朋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将自己的行为与参照对象的行为进行内在的对照,不断反思自己,使之与主流保持一致,让自己的行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1.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指个体“接触、分析、评价和处理媒介的能力”[10]。在一些互联网发展较早的国家,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课程。如今,随着我国网络的快速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得到重视。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媒介素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或者单独设置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培养初中生的理解和批判能力,在获得信息上具有主动权。
2.创建积极校园文化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对学生能产生重要影响的除了显性的教育,还有隐性的校园文化的影响。校园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可以营造积极的班级文化氛围,促进同辈群体的健康发展。同时,学校里可以定期组织文化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标准。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人意识、社会环境以及行为之间的互动,三元交互决定论认为,这三者之间双向决定、相互影响,进而构建个人心理活动与自然环境、他人和行为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体系,构筑了人的社会化过程[11]。因此,社会也要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1.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
大众媒体应当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自身文化素养,树立儿童本位的思想,制作高质量的节目,并且对节目播放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查,承担好对未成年儿童的教化责任。同时,建立电视节目的分级制度。大众传媒也要适应不同年龄阶段的社会化特点和娱乐需求。借鉴大多数国家已经采取的电视分级制度,分别为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提供不同的观看内容,可以保护初中生不过早地接触过于成人化的东西。
2.营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
环境决定论主张环境对个体成长产生显著影响,尽管环境并非个体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然而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环境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在社会上推广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在社会上创造合理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新价值观,对网络红人加以严格审查甄别,从而提升个人利用网络获取名利的门槛。最后,地方政府部门还必须出台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就业优惠政策,以矫正社会上急功近利的价值观,让社会的氛围能够受到适当疏导。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初中生面临过度社会化的挑战,呈现出成人化趋势。这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过度关注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忽视了个性发展。研究表明,问题既源自内部,如身心发展,也受外部因素,如社会环境、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过度社会化不仅制约了个性成长,还可能妨碍未来社会化,助长社会功利趋势。因此,我们提出培养学生身份认同、发挥学校教育作用以及改善社会环境等策略,协助初中生更好地应对过度社会化,促进健康成长,为我国未来人口素质提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