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丽俊
(山西医科大学 汾阳学院,汾阳 032200)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由辅导员承担。医学院校辅导员面临的工作对象和所处环境与其他普通院校不同,他们面对的是医学生,有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肩负着“救死扶伤”的重要使命,遵循“医道从德、术业求精、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尊重患者、一视同仁”的宗旨。做好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相结合,体现出高尚的医德、强烈的责任感、较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明确医学院校的育人使命、培养方式、学生特点,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近年来,不少高等医学院校逐渐转变学生管理模式,优化学生管理机制,实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管理理念,在本科生中积极探索和实践学业导师制度。导师制诞生于14世纪,在20世纪30年代被引入我国,长期以来主要应用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强调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能够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1-3]。实施学业导师制,实际上就是通过“双选”的方式,将教师与学生的“导学”关系建立起来,学生不但可以在思想信念、专业学习、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等方面寻求学业导师的帮助,甚至连情感生活等日常琐碎问题都可向导师“倾诉”,学业导师不仅仅是专业导师,更是心灵导师。对于学生的困惑和需求,学业导师及时跟进、指导与帮扶,真正把“导学”融入到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环节。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基于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现状和学业导师的工作优势,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建立了“辅导员—学业导师”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丰富了医学院校专业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内涵,有效提高了医学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辅导员选聘标准包括:具有高尚的师德师风,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甘于奉献、潜心育人;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掌握相关学科基本原理、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了《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班主任(学业导师)选聘与管理办法(试行)》,选拔思想素质好、有责任心、关心学生成长成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较强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交流表达和组织管理能力,熟悉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过程、发展动态及社会需求,熟悉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规定的专业课教师担任学业导师;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学生学业规划、学习方法技巧、专业思想教育、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就业思想教育和帮扶等方面的指导。学业导师与辅导员之间建立协同联合关系,实施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期间全程指导的学业导师制,共同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
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引领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班级党团组织建设和管理学生日常事务、班级考风学风建设;协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处理及应对学生安全事件;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学业导师的主要职责包括:学生的学业规划和学术发展指导、就业思想和专业思想教育、学习方法与规划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帮扶等,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学业导师可通过面对面交流座谈、个别谈心谈话、主题调研、专题讲座讨论、电话或网络交流等方式指导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等成长成才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对其进行指导。其工作内容具体包括:每学期初、学期末考试前与学生见面,指导学生制定学业计划不少于2学时;每学期与学生通过个别谈心、电话、网络沟通等形式,“一对一”交流指导解决学生学习方法、技巧等问题不少于5学时;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开展学业帮扶不少于2学时;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科技竞赛或社会实践活动不少于2学时;开展专业思想教育,介绍本专业学科前沿知识不少于2学时;开展就业形势和就业观、择业观教育和择业技巧指导不少于3学时,参加学生座谈会或对学生情况进行调研,针对性采取措施不少于4学时,最终与辅导员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及时反馈学生情况,共同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辅导员实行学校和系(部)双重管理,学生工作部负责对辅导员工作的指导、监督与年度考核,负责组织实施辅导员岗前培训、专题培训;系(部)负责辅导员工作的日常管理与考核,以及规范化的日常培训。辅导员考核按照《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辅导员年度工作考核办法》执行。学业导师的日常管理与考核由系(部)负责,并建立学业导师工作档案,检查并记录导师开展工作情况,强化过程管理,最后可根据工作完成情况核算工作量、折算课时,每人每年最多折算40标准学时的教学工作量,折算的课时按规定核发超课时绩效。考核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其中优秀比例不高于15%,对于严重失职或折算课时小于20学时者,考核为不合格,并取消其学业导师资格。
“辅导员—学业导师”协同育人的教育管理模式虽然在其他院校早有实施,但在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实施仅一年时间,对本学院的各辅导员、专业教师以及相关的学生管理部门而言,是相对比较新的、有待进一步探索的学生管理模式。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此种学生管理模式虽然在理论上明确规定了两者分管学生不同方面的教育,但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分清两者权责,特别是对于学业导师来说,学院内完全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在职权上不能明确自己的定位。比如,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班级学风建设及管理和学生就业择业观教育等实际工作,虽然平时由学业导师负责,但相关领导不断强调“学习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只要是有关学生的事,都是大事,两者都有管理的责任和义务”,这就难免造成管理的混乱。
学业导师和学生一般都是在自己没有教学课程的情况下,双方协调时间进行交流,但对于医学生来说,学业任务较为繁重,双方可以约定的时间很少。另外,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的学业导师是每个行政班配备一个学业导师。行政班级的人数参差不齐,有的几十人,有的一百多人或两百多人,部分班级人数甚至达到了三百多人,这无疑增大了学业导师的工作难度,很难约定指导时间。再者,对于人数较多的行政班级来说,学业导师没有那么多精力对所有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在工作中经常会以“学习好的一小部分同学带动学习差的另一小部分同学”的管理模式来进行,这样就容易忽视学习中等的那一大部分学生,如果工作重心关注的只是少数学生,这样对班级优良学风的建设和学生的整体成长是不利的。其实有效的学业指导,应该从思想教育上对学生传输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就业观,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要靠自身努力。在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可以对学生采用分组(分组可以以小班为单位,囊括学习成绩各个层次的学生)、借助班级学生的力量通过多种交流、逐层指导的方式进行学业指导,才有可能提升学业指导效果。
本院的学业导师是按照行政班级配备的,这种模式必须依托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保障指导效果。目前,学业导师报酬普遍偏低,学校还未出台相关的激励措施,特别是缺少与实际工作量相匹配的配套规范。虽然选聘的学业导师是政治思想素质好且有较高的奉献精神、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会因为薪酬问题而影响对学生学业的指导,但过低的报酬会影响学业导师对工作的积极性,这也是毋庸置疑的。毕竟这份工作相当繁重,特别针对人数较多的行政班级,学业导师必须要付出更大的精力与更多的时间。
专业课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医学院校辅导员和学业导师协同育人机制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然而,对于刚实施协同育人机制的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来说,学业导师配比严重不足。按照行政大班配备学业导师,每个学业导师辅导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影响了教师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此外,学院的学业导师基本上都是兼职工作,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周期长,医学院校基本采用长学制,这类问题尤为突出。
在选聘学业导师时,大部分专业教师都很积极主动,但真正在指导过程中确缺乏工作能力和热情,这无疑会导致学业指导效果达不到预期。所以,在选聘学业导师时应以“德”为先,首先考察其师德师风,其次再评估其学术水平、专业技能、工作态度、治学精神等职业化素养。学业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待工作的态度乃至终身的职业发展,所以在学业导师的选聘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把关,加强对学业导师实际指导过程的监督,定期了解工作成效,确保指导效果,并为最终考核提供依据。
相较于我国模式,美国的学业导师没有教学和科研任务,专业化的学业导师与专业教师、宿管人员共同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模式[4]。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学业导师基本都同时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临床工作或科研任务,所以在选聘学业导师时不要局限于校内教师,毕竟校内教师资源有限,应采取“内聚外引”策略,通过多种渠道拓宽学业导师选择面,如整合退休教师资源和选聘附属医院导师,或者培养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作为学业导师的助手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初级指导。这样既能解决导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又能进一步增进交流互动,提升指导效果,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此外,还可以定期开展学业导师沙龙、经验交流会、相关技能和素质拓展训练、专家讲座等活动,以提高学业导师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促进和保障学业导师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同时,我们可以借鉴近年来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辅导员培训的成功经验,将学业导师的培训纳入高校师资队伍培训计划,通过有目标、有计划地对学业导师队伍进行培训,提高学业导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为了提高辅导员和学业导师协同育人效果,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为学业导师和学生搭建交流平台,通过PC端或移动端搭建线上互动指导平台,便于师生双方进行信息联动;学业导师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也可以随时查看导师的回复。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并且可以记录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遇到的问题以及学业导师提出的解决方案、学业规划、职业发展计划等内容。
此外,学校应当成立相应的学业导师管理委员会,指导开展学业导师自评、互评、学生评价、工作内容量化等,定期对学业导师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着重完善本科学业导师制度体系,确保学业导师制有章可循;重视学业导师队伍待遇,逐步对学业导师考核定级并增补相应津贴。总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及绩效考核制度,有助于激发导师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业导师制的积极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5-6]。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医学院校更加重视如何落实“三全育人”(1)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简称,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要求,促进学生思想信念与专业能力的共同发展。总体来看,“辅导员—学业导师”协同育人机制前景良好、优势明显,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将辅导员和医学专业教师相结合,可以引导医学生主动学习,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提高专业技能,在医学生的学业规划、学习经历、就业引导等方面给予全面系统的指导与帮助。结合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的工作实践,针对其客观存在的问题探索有效解决路径,不断优化学业导师模式,并持续应用于医学本科生的培养与管理中,可以与辅导员的工作实现优势互补,进而提升医学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